昨天是上海入伏第二天,根據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昨天12點左右,全市平均臭氧濃度一度攀升到每立方米240微克,青浦、嘉定等地區甚至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到下午3點,臭氧濃度逐漸下降,傍晚5點左右,空氣質量回到良的水平。

  而就在前天,申城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同為臭氧。市環境監測中心預測,今天下午臭氧再次成為空中首要污染物。從現在到9月份的夏季里,高濃度臭氧可能成為常客。

  市民或許會疑惑,有臭氧讓空氣變得清新一說,大氣中的臭氧層還能阻止紫外線,為什么又成了污染物?對此專家解釋稱,臭氧分好壞。“好”的臭氧是距離地球表面1萬米―5萬米的臭氧層,而不是在我們周圍游離的臭氧。雨后出現的臭氧濃度通常不會很高,持續時間也不久,所以會讓空氣變清。作為污染元兇的“壞”臭氧就是低空臭氧,主要出現在盛夏距地表約2500米的大氣層中。低空臭氧一旦超標,將危害人體健康,具體表現為影響人體的口腔黏膜,嚴重的情況甚至可以造成神經中毒,并使得皮膚起皺、出現黑斑等等。

  地面上的臭氧其實是一種二次污染物,主要通過揮發性有機物、汽車排放的二氧化氮等前體物,通過太陽紫外線輻射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產生的。在日照強烈的7、8、9月份,臭氧的污染會很輕易地達到輕度污染,甚至是中度污染。環境專家預測,在接下去的酷暑天里,臭氧將持續升高,估計將會有近一半以上為污染天。并且,由于臭氧并不影響能見度,因此,市民們通過肉眼將很難判別空氣質量的好壞。

  專家建議,由于口罩擋不住臭氧侵襲,在臭氧濃度高時,最好的防護辦法就是待在室內,避免可能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