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游記——逛北陵之一(正門)

(2008-07-04 22:27:29)


馬文金仰頭喝下一口燒刀子烈酒,口中吐出酒精提供能力的熱氣,立即在極端嚴寒的空氣花為晶體顆粒,粘在兩腮大胡子上,變得白蓬蓬一片,直到他用手一抹,才恢復胡子的本來顏色……他隨手把酒葫蘆丟給弟弟御寒,四下里打量,雪后山巒銀裝素裹,只要偶爾樹枝一顫,震落少許雪色……這是公子著《盜墓手記》里的一段關于盜掘沈陽皇陵的一段描寫。

7月2日,去沈陽開會。在京沈高速公路上,我翻看著這本黑夜里不敢看的驚愫小說《盜墓手記》。我雖然不知道描寫的是真是假,但卻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提醒:這次開會地點離北陵非常近,應該帶上女兒冰兒去北陵看看,讓她開闊開闊視野。這兩張照片就是冰兒在車上“亂”拍的……

第二天,會議結束后,大約不到八點,我們吃過早飯,便驅車來到的北陵公園。
北陵實稱昭陵,因在沈陽之北而被俗稱北陵,現隸屬于皇姑區范圍,附近是省政府的辦公地。

說起昭陵,它是清朝第二個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占地33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于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后來,在乾隆和嘉慶年間進行了改擴建,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規模。

從建筑風格上看,它吸取了歷代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2004年7月清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清昭陵悠久的歷史文化、精美的皇陵建筑、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令中外游客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據說,過去的昭陵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志。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采,青樁以內禁止燒造”。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

進入公園正門,只見主干道東西兩側建有荷花島、友誼園、芳秀園、柳堤、眺望水榭等園林景觀,其中芳秀園、柳堤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堪稱園中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