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于2006年。選書的標準兼顧人文性、思想性、獨創性、品質和趣味,重點關注思想、社科、歷史、傳記、文學、藝術、科學、童書等類圖書。望能有助于大家選書讀書。 《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 許倬云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48.00元 這是已屆85歲高齡的歷史學家許倬云的近作,是其近作《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的延續。與其說這是一部歷史學著作,莫不如將之視為終生醉心歷史研究與著述的老先生回顧中國歷史并反思一生閱歷所得到的“大歷史”觀點,是對中華文化歷史研究的總結之作。說及本書寫作起因,許倬云在“自序”中表示,“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圍繞著中國是什么、中國人是什么這樣的終極問題,許倬云以扎實深厚的歷史學積淀為基礎,用平易、簡約的文字將新石器時代至清末的中國大歷史娓娓道來,闡釋并概括了中國這一“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回望歷史,也映照現在。 《希臘民主的問題》 [法]雅克利娜·德·羅米伊著,高煜譯 譯林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30.00元 民主發軔于古希臘,作為首位入選法蘭西人文學院并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女性學者、古希臘文明和語言研究專家,雅克利娜·德·羅米伊在書中大量引用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古希臘史學家到戲劇作家的作品,呈現了古希臘人對民主之得失的思考。作者主要關注的是希臘民主的陰暗面,或者說其所面對的三個挑戰:民眾的盲目和無知、民主導致無政府狀態、黨派政治的危害——這些問題至今仍是我們討論民主話題時難以繞過的。雖然古希臘人并未找到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雖然古希臘的民主形式與現代社會相去甚遠,但古希臘人的思考對今日同樣呈開放性的有關民主的論戰仍不無啟發。民主誕生于斗爭與沖突之中,民主的良好運作仍需要人們付出巨大努力,這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輝格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48.00元 “沐猿而冠”這個提法脫胎自成語“沐猴而冠”,成語是貶義,但這本解析歷史、文化和傳統如何塑造人類性格的專著更傾向用冷靜、客觀而不乏趣味的表達來揭示這個答案仍有待不斷完善的“謎題”。以“猿”來闡釋“人”的行為,作者輝格直言是受到英國動物學家、人類行為學家莫里斯那本名作《裸猿》的啟發,而人的動物性、自然屬性在千萬年的進化、發展中,并未因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消失不見,反而穿上了歷史文化或者傳統的外衣,需要調動歷史、哲學、心理學、人類學乃至社會學、經濟學的很多知識和觀點去分析和驗證。事實上,作者在《沐猿而冠》中也是這么做的,輝格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寫作來“解除自己的困惑”,同樣,讀者亦可在這本思路發散、設想大膽的作品里,腦洞大開。 《征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 [加]舒柯文、王原、[澳]楚步瀾著 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258.00元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最多脊椎動物化石的國家之一,但迄今還沒有一本系統的讀物介紹這些發現,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書中介紹了分布在5億多年中的15個中國古生物群,包括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周口店遺址以及不那么知名的中寧動物群等。每個動物群或幾個動物群的章節后面是一個簡要介紹進化歷程中相關轉折點的篇章,由此呈現了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9個里程碑事件——從脊椎的出現、頜的起源,到哺乳動物的興起、飛上藍天等等,并論證了“人其實是經過很大改變的魚”的觀點。書中圖片(包括化石照片和復原圖)展現了那些已經滅絕了的動物的美麗之軀,生態復原圖則重現了遠古動物的生活環境。該書受到著名的《自然》雜志的關注,并予刊登書評,被認為是全球古生物愛好者的必備書。 《風是什么顏色》 [比利時]安·艾珀 文/圖,王妙姍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48.00元
繪本可以單純直接地講故事,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傳遞某種感覺、某個人性中閃光之處,由比利時繪本畫家安·艾珀創作的《風是什么顏色?》顯然屬于后者。書的名字來自其中那個失明的“小巨人”提出的問題,最為基本的感官判斷,于他成為一種奢侈的難題。不過,作者用童心、善意和別致的表現形式,通過“小巨人”在旅途中遇到的狗、大象、山、鳥們的描述,讓他用其他感知方式“看到”了風的顏色,也把理解、同情、尊重的種子種在小讀者心里。該書圖畫的繪制風格兼有油畫、水粉和拼貼的質感,人物形象童趣稚拙,輔以鏤空、壓痕、UV等印刷手法,令閱讀本身如同“小巨人”尋找答案之旅一樣,文字內容和圖畫呈現的關聯與一致使得閱讀與審美、消遣和思考同步進行,帶給讀者從視覺到觸感都豐富的體驗。 《南華錄: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 趙柏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128.00元
所謂“南華”,作者取其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華”。古物、園林、戲劇、香料、繪畫??南方的世界是一個物質和精神生活成熟到了奢靡的世界。而人,最是那個世界的精華,湯顯祖、陳洪綬、祁彪佳、項元汴、周亮工、柳敬亭、商景蘭、柳如是??出沒其間的這些人命運各異,而才華和性格都令人稱奇。關于晚明的書寫已汗牛充棟,而趙柏田舒緩靈動的筆調尤能呈現那個時代的魅力。 《行善的藝術:晚明中國的慈善事業》 [美]韓德林著,吳士勇、王桐、史楨豪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65.00元
在傳統中國,開展慈善事業的主要包括皇家、寺院和家族,而在晚明,士紳的參與引人注目。本書主要圍繞楊東明、高攀龍、陳龍正、陸世儀和祁彪佳等五位地方士紳的故事,呈現了晚明慈善事業所呈現出的別樣景象。作者并且深入到這些士紳的精神世界,探討了其慈善事業與個人信仰之間的關系。值得思考的是,在慈善事業仍然有待健全和完善的今天,中國悠久的慈善傳統有怎樣的啟示?
《詩與政治 : 20世紀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劇》 姜進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59.00元 本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小戲如何變成廣受民眾歡迎、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重要劇種的,但這并不僅僅是一部越劇史。來自嵊縣的鄉下姑娘來到大上海,在改造越劇的過程中也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和命運,因此,她們的故事是近代中國女性解放史的重要一頁。而她們所吟唱的那些愛情故事凝聚著女性的生命體驗、詩性想象與政治訴求,對國人的情感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于心》 陳嘉映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39.00元
這是知名哲學學者陳嘉映以相對輕松的姿態、易懂的筆觸闡釋他所理解的倫理學諸多話題,只不過,輕松和易懂背后凝聚的是他多年的思考。一方面,書中對很多倫理學的基本原理有所解讀,另一方面,實踐層面的敘述和分析兼顧了可讀性和理論意識。
《軍事革命與政治變革》 [美]布萊恩·唐寧著,趙信敏譯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35.00元
本書注重分析中世紀政治結構以及軍事革命在近代早期歐洲的重要性,并由此出發考察民主與專制的悠久淵源。該著通過比較勃蘭登堡-普魯士、法國、波蘭、英國、瑞典以及荷蘭等國受軍事革命影響的不同情況,從軍事角度剖析了近代早期歐洲各國分別走上專制或民主道路的原因。
《音容宛在》,浦薛鳳著 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第一版,45.00元
繼幾年前國內出版的三卷本《浦薛鳳回憶錄》之后,這本作者以85歲之齡追憶平生緬懷故人的書同樣有著誠摯的情感和豐富的軼事掌故與細節,由于浦薛鳳當年在民國時代跨越政界和學界的特殊身份,使得書中出現關于蔡元培、吳稚暉、聞一多等人的回憶,尤為珍貴。
《小難民自述》,小岵女士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24.00元
《小難民自述》透過一個少女的眼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抗戰初期的中國。作者小岵女士在隨家人逃亡過程中親見了戰爭的殘酷:所到之處,皆是貧窮與死亡。她在敵機轟炸時慌亂逃命,在被同胞欺騙和偷盜時無奈嘆息,在看到剛出生的女嬰被溺斃時感到憤怒??作者13歲時完成這本書,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冰心為之作序,顧頡剛為之題寫書名。75年后該書重刊,一個中國小女孩幼小心靈中的家國愿景依然讓我們震撼。
《此史有關風與月》,張明揚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38.00元
“風月”一詞,代表了一種閑適的態度和趣味的追求,書中內容其實可稱嚴肅。像書中《隋煬帝為何要三打高句麗》等文梳理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戰爭,《太上皇的退休生活》上中下三篇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現象,《他用憲政打倒了憲政》等文重審希特勒的上臺經過和早期作為??選題角度都很獨到,也頗多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史事,值得推薦給一般讀者。
《英國小說的起源,1600-1740》 [英]邁克爾·麥基恩著,胡振明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138.00元
本書被學界公認為是繼伊恩·瓦特的《小說的興起》之后最為重要的有關小說起源問題的研究專著。作者將歷史分析與極為廣泛的文本解讀結合起來,以期重新思考小說這一現代主導文類的立本之基。本書挑戰了將小說的起源與“現實主義”及“中產階級”支配地位結合的主流理論觀點,認為小說是作為一種旨在應對1600-1740年間認識論與社會危機的文化工具而出現的。
《甜牙》,[英]伊恩·麥克尤恩著,黃昱寧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46.00元
英國大作家麥克尤恩的新作,用成熟、巧妙的文學筆法和敘事結構講述了一個類型小說般的懸疑故事,諜戰、愛情、人性一個也不少。當讀者一步步被誘入文字“陷阱”,作者卻抽身事外,用接連的出人意料把故事推向高潮。
《雜草的故事》,[英]理查德·梅比著,陳曦譯 譯林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49.80元
何謂雜草? 雜草是某種類型的植物還是一種人為的定義?它們為何存在?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英國博物學作家理查德·梅比講述了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四處流浪的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對待——這是一部自然史,也是一部文化史;這個故事出人意料,同時也發人深省。 《聽客溪的朝圣》 [美] 安妮·迪拉德著,余幼姍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38.00元
近年博物文字、自然文學熱潮下的又一佳作。作者深入聽客溪的自然環境生活、思考與寫作,從蟲鳴鳥啼到林木流水,用極為細膩、感性的心思去觸摸自然,進而記錄自然。清新優美的文字伴著另一重生活態度,給整日在城市忙碌的現代人一劑文字的清涼劑,在字里行間的清幽中暫時歇息。
《火印》,曹文軒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25.00元
《火印》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北方草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男孩和一匹戰馬的傳奇經歷,構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不同于一般抗戰類作品,曹文軒拒絕了臉譜化、漫畫化、公式化的傾向,注重從人性的角度對裹挾進戰爭中的中國人、日本人等進行思考和審視,構筑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發人深省。
《尋找魚王》,張煒著 明天出版社2015年5月,20.00元
在兒童文學中,“出門”和“尋找”是重要母題。這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古老的民間童話——少年或青年主人公受到內外力量的某種驅迫,開始出發去尋找和實現屬于自己的天命,并在闖蕩的過程中長大成人。張煒的長篇兒童小說新作《尋找魚王》,是對這一母題的一次新的演繹和詮釋,最終不是一個關于初出茅廬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長敘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長中學習面對世界的恭敬之心。
《盧浮宮》,[法]布列-布提著,[法]隆多攝 李悅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年3月第一版,998.00元
盧浮宮五任館長聯合編輯,盧浮宮歷史研究部門全力協助,動員法國博物館專家、藝術史家及各界學者不計其數,以30萬字的篇幅,全面介紹盧浮宮歷史、文化、建筑變革以及傳世藏品來歷。全歐最著名攝影師團隊歷時10年精心拍攝,590張精美圖片,8開超巨幅呈現,精準的細部展示,可以亂真的高品質印刷,讓我們似可坐擁盧浮宮這座藝術圣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