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屬欄目=不日記 這是不日記的第22篇文章 今天看龍應臺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題目是“記憶”。她說,記憶是一門功課,我們如何處理它,將決定我們如何面對過去,決定我們如何思考,當然,也終將決定未來。她的建議是聆聽,聆聽那些藏起來的,不被看到不被聽見的具體的個人和過去。 聆聽是一個微弱的動作,它不如呼喊來得熱烈,不如批評來得莊嚴,它不鼓勵主動出擊,反而需要放棄“自我”為中心,屈從于“接收”的位置。 這是一個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早已學會的技能,但是,在互聯網的鼓勵下,我們正在放棄耐心,放棄同理心,放棄理解的可能,而熱衷于評論——不是真正的評論,而是吐槽——一切,熱衷于挑錯,熱衷于居高臨下。 我多次提到過“傲慢”這個詞,它幾乎是后工業消費時代下的傳染病,我對此深惡痛絕,卻也無能為力,我的身上也潛藏著它的毒素,隨時準備發作。 傲慢不是驕傲,驕傲是對自己藏不住的喜歡和肯定,驕傲是向內的,而傲慢是向外的,驕傲者從自我本身即可獲得價值,但傲慢者卻必須從貶低他人來獲得自我肯定。 傲慢如果是一種病,是否有得治? 這無法靠外力矯正,只能自修,關鍵一步是自我認識,當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有可能解決問題。 但我對此,并不樂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