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的朋友圈被“干性溺水”刷了屏。大多數人(包括小編)都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并被它嚇得不輕。于是小編帶著問題咨詢了我們的彩虹醫生。 盡職的專家醫生們特地查閱文獻,并討論了一番,寫了這篇特邀專稿,以幫助家長們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當然,我們更希望的是廣大家長可以重視預防,減少和杜絕兒童意外溺水傷害。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位10歲小男孩和媽媽一起在泳池玩了一天,然后走路回到了家。孩子洗澡后說很困而去睡午覺。1個小時后,媽媽卻發現孩子溺死在了床上。那位媽媽說她的兒子在泳池玩耍時也好,走路回家時也好,都“沒有任何變化”。在另一個案例里,一位母親依靠直覺救了自己的孩子:她在泳池及時救起了不慎跌入水中的3歲兒子。當離開泳池回到家,母親哄兒子睡覺的時候,卻發現孩子發熱、昏睡。幸運的是,這個母親反應及時,急送醫院,使兒子活了下來。2008年,男童約翰尼·杰克遜游泳時意外咽下幾口水。他咳嗽了一陣,但看上去并無大礙。父母沒有在意,帶他上岸回家。幾小時后,他在睡夢中離開人世。2014年,男童羅寧在一場泳池聚會期間跌入泳池,大約20秒后被母親救起。他起初沒有表現出不適,只是受到驚嚇。當晚,他的血氧水平驟降,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如果百度溺水,會有各種名詞跳出來:“干性溺水”、“二次溺死”、“遲發性溺死”、“濕性溺水”什么的。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它們的定義:溺水是指被水淹沒導致原發性呼吸系統損傷的過程。其主要致死機制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 氣道開始淹沒于水中時,溺水者首先會自主屏住呼吸,隨后是水作為異物進入咽喉部,而引起不自主的喉痙攣期在屏住呼吸及喉痙攣期間,溺水者體內氧氣減少,二氧化碳不能排出,進一步導致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和酸中毒。隨著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氧濃度降低,呼吸運動自動加強,但因為喉頭梗阻不能進行氣體交換。血氧分壓進一步下降,這時喉痙攣相應減輕,但隨后隨著之前加強的呼吸運動,水進入了肺內。
 臨床根據溺水者是否有水進入肺內或進水多少而分為干性溺水和濕性溺水兩種情況。喉頭痙攣,呼吸道梗阻,從而導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無水吸入。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充塞呼吸道和肺泡發生窒息。水大量進入呼吸道數秒后神志喪失,發生呼吸停止和心室顫動。 根據溺水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分為淡水搦水和海水溺水兩種情況江河湖泊池中的水一般屬于低滲液,統稱淡水。水進入呼吸道后影響通氣和氣體交換。淡水進入血液循環,引起高血容量,從而稀釋血液,引起低鈉血癥、低氯血癥和低蛋白血癥。海水俗稱堿水,含氯化鈉溶液及大量鈣鹽和鎂鹽,對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學性刺激作用。肺泡受海水損傷后,大量蛋白質及水分向外滲出,引起肺水腫,同時引起低血容量。 同時,由于溺水癥狀發作時間等原因,有了二次溺斃的概念溺水者離水后意識清楚,但由于肺內的水沒有完全排出,繼續會面臨二次死亡威脅。 這種后期死亡的溺水稱為“二次溺斃” 或“遲發性溺死”。人們會因為對此癥狀的不熟悉,而延誤送院搶救。有人把這種“二次溺斃”的實質解釋為是溺水后持續的病理變化過程。目前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水進入肺內破壞肺表面活性物質有關。 “二次溺死”或“遲發性溺死”,一般在溺水后12~72小時出現。這種情況下,盡管溺水者已經出水,但由于少量水進入肺部,是由延遲性的肺水腫導致的,在貌似康復后出現的溺死。在網絡案例描述中,強化了奪走男孩生命的是“干性溺水”這一現象。還說“干性溺水”的恐怖之處在于哪怕只有一小杯水,都有可能發生。而實際上在所有溺水身亡事件中,發生“干性溺水”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如果在溺水者上岸后數小時內父母能密切觀察其可疑癥狀,就有助進一步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迅速將溺水兒的衣服和腰帶解開,清除口、鼻中的淤泥、雜草、泡沫和嘔吐物,使上呼吸道保持暢通。 如果發現喉部有阻塞物,可將溺水者臉部轉向下方,在背后用力將阻塞物拍出氣管。將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肺部和腹中的水排出,這一過程就是“控水”。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救生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將溺水者腹部擱在屈膝的腿上,然后一手扶住溺水者的頭部使口朝下,可用膝蓋點壓溺水者腹部,使水排出。 遇溺水者首先應判斷有無心跳呼吸停止,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就需進行心肺復蘇術(即人工呼吸加胸外心臟按壓。其中,胸外心臟按壓更重要),溺水者的死因往往不是喝水太多,而是反射性的窒息。
溺水現場是很難判斷一個心臟驟停者的肺內進入多少水。所以,控水在溺水急救中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而只適用于處理心跳呼吸仍存在的溺水者,且處于昏迷狀態時(呼叫無反應),一面呼叫120,一面按傳統方法控水。急救過程中,心肺復蘇一定是首要選擇!此時不要去控水,其實淡水進入肺會很快被肺泡吸收,即使是海水溺水,能被控出來的水大多也是胃里的,所以不控也罷。兒童溺水時,2分鐘后便會失去意識,4-6分鐘后身體便遭受不可逆反的傷害,因此家長一旦識別孩子溺水后,應該盡早對其進行搶救。 溺水的直接結果就是缺氧,急救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打開氣道,緩解缺氧。如果發生心跳驟停了,10秒內就應該開始進行心肺復蘇。此時最應該的是爭分奪秒,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倒水上。而且溺水時人肌肉松弛容易發生嘔吐,一倒過來嘔吐物就容易阻塞氣道。溺水者窒息后,心跳呼吸停止,黃金搶救時間也就3到5分鐘。
(4)學校開放的球場、運動中心 家長一定要在平常教育孩子養成遠離危險水域的意識,對兒童犯錯的經歷要不吝批評。如果有條件的,可以教給孩子游泳的安全知識要領。如果發現兒童去了存在溺水風險的地方,如河流、渠道、水庫、水塘等區域。家長必須第一時間將孩子帶回家,讓他們形成“遠離危險水域”的觀念。
倘若兒童遇到他人溺水,要教給他尋求呼救大人,而非自己擅自去嘗試下水“救人”。萬一孩子自己不小心掉入水中,要教育他沉著冷靜、不要胡亂掙扎、要大聲呼喊等待救援。
經過專家醫師深入淺出的一番解釋,小編終于不再對“干性溺水”那么焦慮啦!做好安全預防,學會溺水急救,我要帶著寶寶去游泳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