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5)中醫脈象新識

     johnney908 2015-07-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醫脈象學新識

     

     

     

     

    金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摸脈診病是中醫四診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至今仍沿用。中醫摸脈是從臨癥中積累的經驗,絕對是經驗之談。有人認為中醫診病就是摸脈,摸脈診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準確。但經臨床觀察后發現,單憑脈診,貽誤大焉!

    今將30多年來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發表在正規醫學刊物上對脈學感悟體會之文章匯總如下,愿與同道相互交流、切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多謝了。

    中醫28病脈中與早搏脈、房顫脈之相關脈象探討

    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心電圖確診為早搏與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明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那么在中醫28病脈的相關脈象中,早搏脈、房顫脈與哪些脈相同呢?目錄如下:

    1.結代脈新識(《四川中醫》1996年第2期)    

    2.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年第6期與《浙江中醫雜志》1997年第7期)

        3.澀脈新識(《河北中醫》1997年第2期)

         4 . 房顫脈初探(《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年第10期)

         

         5. “參伍不調”話房顫(《中醫雜志》2000年第1期)

         

         6.間歇脈探討(《浙江中醫雜志》2001第6期)

         

          7.怪脈解索新探(《河北中醫》2004年第7期)

          8.早搏脈與房顫脈不同(《醫學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P142)

        

          9.房顫脈探討(《中醫雜志》2010年第n期待發表)

      

           10.澀脈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n期待發表)

          

             11 .散脈新識(《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n期 待發表)

            12.散脈探討

            13.房顫脈脈象規范探討

               

               2010-01-16.

    1.結代脈新識(《四川中醫》1996年第2期)

    作者:金 棟

    單位:河北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結、代脈乃二十八病脈中二種脈象,同屬間歇(止)之脈。自《傷寒論》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始,歷代醫家對結、代二脈能否同見,頗有爭議,至今仍莫衷一是。那么二脈可否并見呢?茲據歷代脈學著作,結合臨床及心電圖所示,淺談拙見。

    對于結脈的描述,歷代醫家皆尊《脈經》,而《脈經》對結脈的論述,乃源于仲景之《傷寒論》。《傷寒論》云:“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1]后世從之且略有補充,如《診家正眼》云:“緩時一止……結之為義,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結脈之止,止無常數。”[2]《簡明中醫辭典》:“脈來遲緩而呈不規則間歇。”[3]結脈由古之“緩時一止”到后來之“遲時一止,止無常數”,漸趨完善。結合現代醫學心電圖所示,間歇脈(止)與西醫心律失常中期前收縮(早搏)相同,此已得到公認。從臨床看,間歇脈(早搏)頻率在60—90次/分之發生率要遠比60次/分以下和90次/分以上者高。“緩時一止”之緩乃緩脈,亦二十八脈之一。緩脈,《脈經》云:“去來亦遲,小駃于遲。”[4]亦屬遲脈類,但至數要比遲脈快,《瀕湖脈學》、《診家正眼》和《中醫診斷學》等皆定“一息四至”。從至數而言,緩脈與平脈之至數相同,古人以息間定至數,今人用秒表計頻率,今定60—90次/分。由是觀之,竇性心律、脈律正常之偶發早搏,當為“緩時一止”之結脈;而低于60次/分之偶發早搏,即竇性心動過緩伴早搏者,當屬“遲時一止”之結脈。此“遲緩一止”之結與《簡明中醫辭典》所云正相吻合

    另外,心電圖所顯示之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Ⅱ°竇房和房室傳導阻滯,亦在“遲緩一止”之范圍,當屬結脈。而且在Ⅱ°房室傳導阻滯Ⅰ型(文氏現象)中,心室脫落后第一個PR間歇最短(相對來說脈率最快),以后逐漸延長,此規律與《傷寒論》所云“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名曰結。”[1]似同。

    再者,心房纖顫伴完全房室傳導阻滯時,室率慢,若低于60次/分而節律不規則或伴室內差異傳導時,可謂“遲中一止”且指下有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此當為結、澀之脈。此時通過心電圖可確診為房顫伴傳導阻滯或室內差傳。

    代脈,《傷寒論》云:“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1]《脈經》對代脈之描述亦源于此。由條文分析,代脈指間歇時間較長,后世稱“良久方來”者,此代脈最初之義。結合現代醫學心電圖所示,間歇時間長者,多見于緩慢性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緩、竇性靜止、Ⅱ°以上竇房和房室傳導阻滯、結性逸搏等。此時脈率多在60次/分以下,即“遲中一止,良久方來”者,當屬代脈也,如臨床常見之病態竇房結綜合癥中之心律失常便如此。“遲中一止”乃結脈也,如此結、代二脈可以同見,故《傷寒論》中所云之“脈結代”與臨床是相符合的。其中間歇時間短者為結脈,間歇時間長者為代脈,此當為仲景之本義。但《傷寒論》之“脈結代”與后世又有不同。

    后世醫家根據歇止是否有規律而區分結、代二脈。如《診家正眼》云:“結脈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2]臨床所見,止有常數即間歇有一定規律,多在緩脈頻率(60—90次/分)中見到,遲脈率(60次/分以下)見到者罕見。正如《診斷學》云:“代脈,脈率正常,但出現有規律的間歇……可見于過早搏動形成的二聯律、三聯律等。”[5]但《中醫診斷學》云:“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6]此未分辨代脈是“遲中一止”還是“緩中一止”,概念模糊,使后來學者無所適從。如此“止有定數”之代脈,即早搏形成的二聯律、三聯律等不能同結脈并見,故時賢祝諶予說:“現代許多醫生在病歷上寫脈結代,這是不對的。”[7]

    由上可以看出,代脈特點有二:一、良久方來,指間歇時間較長,在遲脈率中出現,即“遲中一止,良久方來”者,乃代脈也,此與《傷寒論》所云之“脈結代”同見相符合。臨床可見于病態竇房結綜合癥。二、止有定數,指間歇有一定規律,脈率正常。臨床可見于早搏形成的二聯律、三聯律等,此與結脈不能并見。

    參考文獻

    [1]李培生主編.傷寒論講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4,65,65,65

    [2]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86-88,88

    [3]中醫辭典編委會.簡明中醫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674

    [4]晉·王叔和.脈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85:1

    [5]山東醫學院.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27

    [6]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66

    [7]祝諶予.中醫雜志.1985,26(7):10

            2010-01-16.


    2.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年第6期與《浙江中醫雜志》1997年第7期)

    作者:金 棟

    單位:河北河間市中醫院(062450)

    散脈屬28病脈之一,臨床很常見,但有些醫家并非真正認識此脈,或將此脈誤診為結代脈。隨手翻閱不少中醫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心律不齊(指節律不齊)醫案的記載,一般稱為結代脈者多,以致結代脈成了心律不齊的代名詞。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齊有兩種,即過早搏動(早搏)和心房纖顫(房顫)。結代脈屬間歇(止)脈,與早搏之脈同,此已得到公認。但房顫脈并非結代脈,結代二脈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心律不齊。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并結合現代醫學及自己的臨床體會認為,房顫脈與散脈相同。就此淺談管見。

    《脈經》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云:“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對散脈體會最深、描述最詳者,當推明·李中梓。《診家正眼》云:“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李中梓言浮、中、沉三候,可謂散脈傳神,此正與快速房顫之脈相同。

    房顫是僅次于早搏的一種心律失常,臨床常見有陣發性和持久性兩類。在陣發性快速房顫中,僅一部分下傳至心室,導致心室搏動快而不規則,室率可達每分鐘120—16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完全不規則,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變,快慢之間無一定的規律性。觸診:脈搏節律絕對不規則,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聽診心音強弱絕對不一致,觸診脈搏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即漸重漸無,漸輕漸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漸重漸有,“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其弱的脈搏似短而不到位,減輕漸無。強弱之間顯得散亂不整齊,若數一下脈率是數不清的,即至數不清,散亂無序,如楊花散漫無定蹤。稍用指力“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再用指力按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中候漸空,按則絕矣。”(《診家正眼》)。浮、中、沉三候,其強弱、大小不一。故散脈屬浮脈類,其道理則在于浮取有之。最后經心電圖檢查可確診為快速房顫。此快速房顫之脈能稱結代之脈乎?否也。結代之脈,脈搏動有間歇(止),除間歇一次之外,其余脈律相同,浮、中、沉三候之強弱大小皆一致。《診家正眼》云:“結之為義,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

    “在心易了,指下難明”,通過現代儀器心電圖檢查,經確診為快速房顫后,去體會散脈,使之指下亦明。如此對于正確掌握散脈之象很有幫助,且使之客觀公正準確。

                            2010-01-16.


    3.澀脈新識(《河北中醫》1997年第2期)

    作者:金棟(河北省河間市中醫院062450);

    何計清(河北省井陘縣防疫站050300)

    澀脈,《中醫診斷學》云:“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1]對此脈象之描述,過于文字化,可謂“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而且歷代醫家對澀脈之象認識不一。如《脈經》云:“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2]明·李時珍云:“如病蠶食葉……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叁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3]而《診家正眼》云:“澀者,不流利、不爽快之義。《內經》曰‘叁伍不調’,謂之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李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堅也……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且澀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4]明·李中梓廣引諸家之論,在于說明澀脈乃“遲細而短”,不具散、止之象。茲結合臨床及心電圖所示,淺談拙見。

    澀脈當為復合脈,在與散脈或間歇(止)脈并見即“且散或止”時,方可體會到艱澀不暢、輕刀刮竹;否則實難體會。故前賢王叔和與李時珍皆提到澀具散、止之象。時賢呂光榮云:“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叁伍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而‘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觀察,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統稱為澀散脈。”[5]對此論述筆者頗有同感,但尚覺欠盡完善。

    散脈之象具有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規則,至數不清,快慢不勻之特點。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所示,此散脈當與陣發性心房纖顫(房顫)時之脈象相同。在陣發性心房纖顫時,心室搏動快而不規則,室率可達120-160次/分;聽診、脈診顯示心律、脈律絕對不規則即至數不清、快慢不勻;心音、脈搏強弱不等即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而且脈搏短絀。但此快速房顫之脈絕非只一種散脈可言,因指下尚覺有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故應包括澀脈。所以叔和云“且散”、時珍言“短散”及時賢呂光榮稱房顫脈為“澀散脈”,與臨床及心電圖所示相符合。脈搏雖短絀,但脈率并不遲即脈率不低于60次/分。而在慢性房顫(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脈率不低于60次/分)或慢性房顫伴室內差異傳導或伴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時(脈率低于60次/分),若心室律不齊、脈搏短絀時,指下亦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且尚具短象,可謂“細遲短澀往來難”,然散象并不著,此等脈當為結、澀之脈,非澀散之脈,此可補呂氏之未備。

    間歇之脈乃促結代之類也,結合現代醫學心電圖所示當與期前收縮(早搏)時之脈象相同。澀脈之止,當為結代之脈,不包括促脈。在脈率正常(60-90次/分)之頻發早搏或多源性早搏中,脈律不勻,脈象如趨之厥而澀滯不暢,此當為“一止復來”之澀脈也。而在緩慢性心律失常(脈率在60次/分以下)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中,可以出現遲脈之竇性心動過緩、結脈之遲緩一止無定數、Ⅱ°以上竇房阻滯、代脈之“良久方來”即竇性停搏、逸搏等,此等脈象若同時出現,指下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甚明,可謂“遲細短且止”,此亦“一止復來”之澀脈。如此澀、止之脈當屬結澀脈,又補時賢呂氏之未備。

    綜上所云,澀脈與散脈或間歇脈并見時,才有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故李時珍云:“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而且澀散或澀結同見時,因脈律不勻,參差不齊,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時珍云“叁伍不調名曰澀”,而又有三五不調之稱。因此說,澀脈乃是一種必與散脈或間歇脈并見之復合脈,脈律不勻,脈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獨遲也。澀散脈當與陣發性房顫脈同;澀結脈當見于慢性房顫、緩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和脈率正常頻發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經旨且與臨床相吻。

    參考文獻(雜志未登錄,今補入)

    [1]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7

    [2]王叔和.脈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85:1

    [3]何清湖主編.傳世藏書·子庫·醫部·瀕湖脈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1660

    [4]李中梓.診家正眼.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1984:68

    [5]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

    2010-01-16.


    4.房顫脈初探(《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年第10期)

    作者:金 棟

    單位:河北河間市中醫院(062450)

      心房纖顫是僅次于期前收縮(早搏)的一種心律失常,臨床常見有陣發性和持久性兩種。因心房纖顫(房顫)導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變而影響脈搏之變化,出現多種異常脈象,但現在各類中醫雜志對房顫脈描述不清,或曰結代,或曰叁伍不調,或曰心律不齊,或曰沉澀莫衷一是。房顫通過心電圖可確診,而脈象要靠三指體會。雖脈象“在心易了”,因“指下難辨”而眾說不一,故通過心電圖所示體會房顫脈,對于掌握中醫脈象很有幫助,使其“在心易了,指下亦明”。在臨床常見的28種病脈中,哪些脈象與房顫脈相同呢?茲不揣淺陋,陳述管見。

      在陣發性房顫中,因心房亂顫導致心室搏動快而不規則,心室率可達100次/min~180次/min,一般多在120次/min~160次/min。此時聽診、脈診顯示:心律、脈律絕對不規則,心音、脈搏強弱不等,心率、脈率快慢不勻且脈搏短絀(脈率少于心率),此快速房顫脈當與中醫之散澀脈同。

      散脈之象具有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且節律絕對不整,至數快慢不勻之特點。《診家正眼》云:“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李中梓浮、中、沉三候之言,可謂散脈傳神。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此等描述非常形象逼真,三指之下,正快速房顫時之脈象。然快速房顫脈并非僅一種散脈可包括,因在脈搏強弱不等至數快慢不勻之時,指下尚有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此正澀脈。

      澀脈,《脈經》云:“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瀕湖脈學》:“散止依稀應指間,叁伍不調名曰澀……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前賢所論,澀當具散、止之象,臨床確實如此。只有在散脈或間歇(止)脈時,才可體會到艱澀不暢、輕刀刮竹。在快速房顫時,因脈搏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搏動有力,指下浮大之象明顯;其弱的脈搏搏動無力,似不到位,指下之短象可見,此即“浮短”之澀。強弱中挾雜著脈搏之快慢不勻,即“短止”之澀。若數一下脈率是數不清的,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故而顯示出脈律之絕對不規則,即浮大無力而亂。只有在浮取時才如此,即“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而中、沉二候則不然。時賢呂光榮認為,澀、散應相提并論,其在《中醫心病證治》中論道:“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叁伍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統稱為澀散脈。”而且呂氏認為,房顫脈即“澀散脈”。此說對快速房顫脈的認識較為公允,但在慢性持久性房顫時,筆者認為則覺欠妥。

      在慢性房顫時,室率在60次/min~100次/min。此時,脈律不齊但脈率已可數清,脈搏強弱之感在浮中沉三候皆可體會,此與快速房顫時散澀脈之浮大無力而亂略有不同。因散脈只限于浮取,而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當室率在60~80次/分時之脈搏跳動中,其強弱之感及散脈浮取之象皆不甚明而指下間歇(止)之感甚明,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強弱不等參差不齊,短、止、沉、細,此時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非常明顯。脈律不齊、間歇之脈乃促結代之類也。在脈率正常(60次/min~90次/min)之間歇脈(早搏)中當為結脈。但房顫之結與早搏之結不同。房顫之結(止),其強弱、大小不一,指下叁伍不調,無序雜亂,短、止并現;早搏之結,其強弱、大小一致,指下搏動正常,無短、亂之象。“叁伍不調名曰澀”、“一止復來”方謂結,此乃結澀之脈也。

      在慢性房顫合并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時,若室率慢而規則,脈率多在60次/min以下,此當為遲脈。但若節律不規則或相對規則,即“遲中一止”時,指下之艱澀不暢、輕刀刮竹之感甚明,此亦為結澀脈。

      在室率不甚快(100次/min~120次/min)時,當與快速房顫之散澀脈同。

    (收稿日期 1998—12—03 修回日期 1999—02—03)

            2010-01-16.


     

    5. “參伍不調”話房顫(《中醫雜志》2000年第1期)

    作者:金棟

    單位:河北省河間市中醫院 062450

      

    《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參伍不調”所言何意,歷代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參,謂參校;伍,謂類伍。參校類伍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則病也。”《類經》注:“三以相參,伍以相類,謂之不調。凡或大或小,或遲或疾,往來出入無常度者,皆病脈也。”清.張志聰注:“參伍不調者,即獨大獨小獨疾獨徐之意。”《素問補識》云:“參伍不調即三五不調,言節律之凌亂也。”以上諸家所言觀點不外有二:一指參校類伍,相參互證;二指脈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節律不齊。

      參伍即三五,其義有二。一指反復類比檢驗,相參互證;二指錯雜、錯亂不諧、參差不齊。據經文之意,參伍不調當指脈象長短錯雜參差不齊,節律凌亂,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內經》脈名繁多,達50多種,指感形象不確切,含義亦模糊不清,至晉.王叔和著《脈經》,才將脈象名稱確定為24種,后經歷代醫家如明.李時珍《瀕湖脈學》、清.李中梓《診家正眼》等增補,漸趨完善,定為28種病脈,沿用至今。參伍不調在28病脈中屬何脈?

      一指散脈。脈象長短錯雜,參差不齊,節律凌亂,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當屬散脈。散脈,《脈經》:“大而散。”《診家正眼》:“散有二義,有自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至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不整齊嚴肅之象也。”即散脈浮大無力、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且節律不整、至數不齊、快慢不均。結合現代醫學及心電圖所示,此散脈當與快速房顫脈相同。

      房顫臨床常見有陣發性和持久性兩種。在陣發性快速房顫中,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之亂顫,僅一部分激動下傳心室,導致心室搏動快而不規則,室率可達每分鐘120~160次或更快。此時聽診心律完全不規則,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變,快慢之間無一定規律性;脈診節律絕對不規則,脈率快慢不均,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聽診心音強弱絕對不一致,脈診強弱不等,或大或小。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之間顯得散亂錯雜不整齊,脈率無法數清即參差高低不齊,長短不一,至數不清,散亂無序,如楊花散漫無定蹤。所以說此快速房顫脈正是中醫之散脈。

      二指澀結脈。《瀕湖脈學》云:“參伍不調名曰澀。”故又有澀脈之稱。即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結合現代醫學及心電圖所示,此澀脈當與慢性房顫脈同。在慢性持久房顫時,因室率已降,每分鐘在60~100次。脈律雖不齊,但脈率漸可數清,其脈搏強弱之感及散脈浮取之象不如快速房顫脈時明顯,脈率越慢越如此,而指下間歇(止)之感甚明,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中醫名詞術語選釋》:“參伍不調,指脈搏跳動節律不調,往來艱澀。”脈律不齊,間歇(止)之脈,乃促結代之類也。在脈率正常(60~100次/分)的間歇脈(早搏)中,當為結脈。所以此慢性房顫的澀脈當為澀結脈。

      澀脈,《脈經》云:“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一個是確立了24種脈象名稱及其指感形象標準的王叔和,一個是集前人脈學研究之大成的李時珍,都是將澀散止短并提的,說明脈象復雜,很難統一,現在看來,以房顫脈去體會則不難理解了。

      綜上所述,房顫因有急性快速與慢性持久之分,致室率不一,故脈象不盡相同。快速房顫脈當為散脈,慢性房顫脈當為澀結脈。二者皆可稱“參伍不調”。

    2010-01-16.


    6.間歇脈探討(《浙江中醫雜志》2001第6期)

    金 棟

    間歇脈,又稱歇止脈、止脈,屬脈律失常,非為一脈,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在心律失常(指節律不齊)中,脈有間歇之多見者,包括過早搏動(早搏)、心房顫動(房顫)、房室傳導阻滯(Ⅱ度)和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病竇)等,而以前兩種最為常見,中醫學者多以結代脈稱呼之。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并結合現代醫學心律失常的有關內容,探討如下。

    1早搏脈(附: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脈、病竇脈):屬結、代、促脈之類

    在心律失常中,早搏最為常見。由于心臟過早出現搏動,繼之有較長間歇,使心臟節律發生紊亂,此時脈搏不能觸及而有間歇、停跳等現象。由早搏而行成的脈象稱早搏脈。早搏時,由于脈率(至數)不一,頻偶不同,故早搏脈不盡相同。早搏脈屬于中醫的促、結、代3脈,這已經得到中醫界公認。如《診斷學》云:“結脈,脈緩而呈無規律的間歇……可見于過早搏動、心房顫動、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等。”[1]《中醫診斷學》云:“結、代、促脈,都屬于節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脈象,這是三者共同之處。”[2]

    1.1結脈:指脈來緩或遲,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如《脈經》云:“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診家正眼》云:“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及“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結脈之止,止無常數。”《簡明中醫辭典》云:“脈來遲緩而呈不規則間歇。”緩指緩脈,又稱平脈,一息四至;遲即遲脈,一息不足四至。古人以息間定至數,今人以秒表計頻率,所以緩脈之脈率為60-90次/分屬正常脈率;遲脈率為40-60次/分,屬竇性心動過緩。故竇性心律、脈率正常的偶發早搏脈(緩時一止)及竇緩之早搏脈(遲時一止),當為結脈;而頻發、多源之早搏脈,可稱為多發結脈。

    另外,心電圖所示的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Ⅱ度竇房和房室傳導阻滯,亦在“遲緩一止”的范圍,當屬結脈。而且在房室傳導阻滯Ⅰ型(文氏現象)中,房室脫落后的第一個PR間歇最短(相對來說),脈率略快,以后逐漸延長。此規律與《傷寒論》所云“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名曰結”似乎相同[3]。

    1.2代脈:指脈來動而中止,良久放來,止有定數。如《傷寒論》云:“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此乃代脈最初之義,指間歇時間長,后世稱“良久方來”者。根據間歇是否有規律,后世醫家將代脈與結脈、促脈又作區分。如明·李中梓《診家正眼》云:“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中醫診斷學》云:“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2]由此可見,代脈脈象之特征有二:其一是良久方來,間歇時間長;其二是止有定數,間歇有一定規律。在早搏脈中,由頻發早搏而行成的聯律型脈象如二聯律、三聯律等屬間歇有一定規律,脈率多在正常范圍。故由早搏形成的聯律型脈象如二聯律、三聯律兩型脈象當屬代脈。《診斷學》云:“代脈,脈率正常,但出現有規律的間歇……可見于過早搏動形成的二聯律、三聯律。”[1]此時的代脈若持久存在,則與結脈不能并見。時賢祝諶予云:“現代許多醫生在病歷上寫‘脈結代’,這是不對的。”[4]然而若代脈呈短陣發作,即聯律型早搏呈短陣型在向非聯律型早搏轉化時,可與結脈并見。如《中醫脈象研究》云:“代脈常呈陣發性……即連續出現3次以上,或5、6次,或10數次,或數十次以后,又表現為結脈。此種情況,可定為‘結代脈象’,即是二脈的復合脈象。”[5]而“良久方來”的代脈則多出現在緩慢性心律失常中,如病竇脈一類。

    病竇是由于竇房結功能低下或衰竭,出現以緩慢性(或慢--快性)心律失常為主的綜合征。可表現為明顯的竇緩(脈率≤50次/分)、Ⅱ度竇房阻滯和(或)竇性靜止(時間停頓2秒鐘以上)等,此時脈搏間歇可長可短,或長短并見。若間歇時間短者,當為“遲中一止”之結脈;若間歇時間長者,當為“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脈。此時的結、代兩脈亦可并見。與《傷寒論》所云“心動悸、脈結代”相吻合。《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云:“代脈,可見于呈聯律的早搏,竇性靜止,竇房傳導阻滯等。”[6]

    1.3促脈:指脈來頻數,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如《脈經》云:“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診家正眼》云:“促為急促,數時一止。”,“結、促之止,止無常數。”數指數脈,一息五至以上,即脈率為90—140次/分,相當于竇性心動過速。故竇速之早搏脈(數時一止),當為促脈,即結數二脈的復合脈象。

    早搏時,由于脈率不一、頻偶不同,而形成中醫的結、代、促三脈。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強弱大小一致。但脈位可浮可沉,脈形可粗大可細小,脈勢可強可弱。

    2房顫脈:屬散、短、澀脈之類

    房顫是僅次于早搏的一種心律失常,臨床常見有陣發性與持久性兩種。因房顫導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變,從而影響脈搏變化,使脈搏也有間歇、停跳現象,以致出現多種病脈。但此等房顫脈與早搏脈不同,特別是慢性持久性房顫脈最易與早搏脈相混。

    在陣發性房顫時,因心房快速不協調的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多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則,雜亂無序;脈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勻,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脈搏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強的脈搏,則應指明顯,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則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之間顯得散亂錯雜不整齊,脈率無法數清,即至數不清,散亂無序,參差高低不齊,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當為散澀(短止)脈之類[7]。

    2.1散脈:指脈來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整齊,至數快慢不均勻[7],如楊花散漫之象。如《瀕湖脈學》云:“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云:“散有二義,有自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至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李中梓于此論浮、中、沉三候,形象逼真,可謂為散脈傳神。重有、輕無,乃強弱現象,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漸重漸有,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漸輕漸無,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間形成浮短雜亂之脈。弱的脈搏短小無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間歇而止,短止結合。正因為強弱不等,快慢不勻,浮中有短,短止相雜,才顯得節律不齊,散亂無序,至數不清,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散、澀、短、止諸脈混雜并見,紛至沓來。《脈經》云:“澀脈……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瀕湖脈學》云:“散止依稀應指間,參伍不調名曰澀。”《診家正眼》云:“短脈澀小。”由此可見,前賢已經認識到散、澀、短、止諸脈可以并見。澀具散象,澀即浮短、短止之復合脈。澀中有散,散中有澀,散澀并見,說明脈象復雜難辨,很難統一。現今看來,此等脈象正為快速房顫脈,而以散澀脈最突出。時賢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云:“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叁伍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統稱為澀散脈。”[8]呂氏認為澀散脈癥相當于心房纖顫[8]。此處當指快速房顫。但亦有學者將快速房顫脈稱為促脈,如《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云:“促脈可見于心率較快的各種早搏,快速房顫等。”[6]因促脈只是“數中一止”,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強弱大小一致,故稱促脈欠妥。

    在慢性持久性房顫時,因心室率已下將至60-100次/分,脈律雖不齊,但脈率漸可數清,約在60-100次/分,快慢仍不等,脈搏雖有強弱之感,但不如快速房顫脈時明顯,此時已無浮散之象。因快速房顫脈之散脈是浮散無根,至數不清,即浮大無力而亂,只限浮取。特別是當室率在60-80次/分的脈搏跳動中,指下間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參伍不調,短止而澀,沉細且難見,可謂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此慢性房顫脈當為短澀結脈之類,澀結脈最為突出[9]。

    2.2短脈: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如《診家正眼》云:“短脈澀小。”其脈率或數或緩或遲。短脈雖屬28病脈之一,但并非單獨出現,而是與其他病脈相合構成或澀或散的復合脈。如《脈經》云:“澀脈……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瀕湖脈學》云:“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診家正眼》云:“澀脈……遲細而短。”診察短脈,重點應在縱向的浮中沉(舉按尋)三取。在快速房顫時,因心音強弱不等,脈搏亦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即浮大,弱即短小,此時寸關尺三部就有了“浮短”之澀。即以橫向的寸關尺三部而言,可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而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一短到底,即浮中沉三取皆無,則成為“一止復來”之止脈。由弱的脈搏而行成短、止之澀脈。故強弱間呈現或浮短、或浮短止之參差不齊、長短不一的雜亂脈象,從而構成以散澀(短止)為主的快速房顫脈。而在慢性房顫時,因室率下降后,脈搏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特別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而此時的間歇之感甚為明顯,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短、止并存,從而構成以結澀(短)為主的慢性房顫脈。

    2.3澀脈:指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而或散,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云:“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原影印本無此四字,據別本考證后當補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云:“散止依稀應指間”、“參伍不調名曰澀”、“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中醫名詞術語選釋》曰:“參伍不調,指脈搏跳動節律不調,往來艱澀。”晉·王叔和確立了24種脈象名稱及指感形象標準,明·李時珍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兩位都是將澀、短、止、散并提的。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及每個人的經驗體會不一,澀脈才有散、浮短、短止、一止復來、遲細短散止等眾多說法。而實際上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只有在短、止之脈相雜時,才能更好體會,而這種脈象正是房顫脈。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都具有澀脈之象。輕刀刮竹,艱澀不暢,這些文字化的術語,臨床很難掌握。反之,若用房顫脈去體會中醫的散、澀、短、止諸脈,能做到客觀公正,很好掌握。

    房顫時因脈律不齊,脈搏有強弱現象,強即浮大(快速房顫明顯),弱乃短小,而“短脈澀小”,故弱即短小無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間歇而止(慢性房顫明顯),從而構成散亂無序,浮短相雜,短止并見,參伍不調的復雜脈象。快速房顫時,因室率快速,強弱之感明顯,散脈之浮大而亂占主導,浮短、短止之澀摻雜其中,故云澀脈“且散”。散脈具澀,散澀并見。而慢性房顫時,因室率下降后,浮大之散象已無,間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澀脈又有“一止復來”、“參伍不調名曰澀”之稱謂。

    脈律不齊,間歇而停,乃結、代、促脈之類,在脈率正常(60-90次/分)的間歇脈中當為結脈,故慢性房顫脈屬澀結脈。《診斷學》云:“結脈,脈緩而呈無規律的間歇……可見于過早搏動、心房顫動。”[1]故有些醫家將慢性房顫脈稱為結代脈,是不無道理的。但房顫之結(止)脈與早搏之結(止)脈是不同的,二者混淆不明就在于此。

    (慢性)房顫之結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參伍不調,無序雜亂,短止并見;早搏之結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短亂之象。所以將慢性房顫脈稱為結代脈欠妥,當為結澀脈,脈位可沉,脈形可細,脈率正常,非獨遲也。

    房顫時,由于室率不一,脈象不盡相同,快速房顫脈當為散澀(短止)脈,慢性房顫脈當為結澀(短)脈。

    綜上所述,28病脈中結、代、促、散、澀(短)脈當屬間歇脈。在心律失常中,常見的有間歇的脈象:早搏者是結、代、促3脈;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是結脈;病竇者是結、代2脈;快速房顫者是散澀(短)脈;慢性房顫是結澀(短)脈。

    3參考文獻(略)

    2010-01-16.


    7 .怪脈解索新探(《河北中醫》2004年第7期)

    作者:尹繼增金棟(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關鍵詞】怪脈;解索脈;散脈;房顫脈

    怪脈系中醫28種病脈以外的危重脈象,臨床表現復雜,切診難度較大,其出現往往代表臟腑之氣衰竭,甚至為死亡征兆,故又有真臟脈、敗脈、絕脈、死脈等稱謂。結合現代醫學認識,怪脈實際上是嚴重心律失常的表現,通過心電圖可確診。現今看來,絕非均為不治之病證,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暫時控制而延緩生命,如解索脈病證則是其一。解索脈乃怪脈之一,臨床并不少見,但能正確掌握其脈象者實不多見,如在各級中醫雜志病案記載中及中醫高校教材中,或稱結代脈,或稱叁伍不調、脈律不整,或稱“脈象乍疏乍數、忽強忽弱”[1]等等,筆者似覺欠妥。茲陳述如次。

    解索脈的脈象名稱,雖首見于《內經》,卻無明確的指診形象,而《脈經·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云:“脈……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云:“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散散無序。”實為解索脈象形狀之先河,而且“十怪脈”的脈象名稱,即出自該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云:“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之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2]《中醫大辭典》云:“脈象忽疏忽密,節律紊亂如解索之狀。”[3]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數),《中醫大辭典》云:“乍疏乍數:脈搏節律不勻,散亂無章,時快時慢之象。可見于氣血嚴重消耗,病情危篤之候。”[3]由以上可歸納出解索脈象為:脈搏乍疏乍數,散亂無序即脈律不整,脈率(至數)時快時慢,脈力強弱不等。此等表現與28種病脈中之散脈同,解索脈實則散脈也。

    散脈,《脈經》云:“大而散。”明·李時珍《瀕湖脈學》云:“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云:“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4]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云:“浮大無根,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5]《中醫大辭典》云:“脈浮散不聚,輕按有零亂分散之感,中按漸空,重按則無。”[3]以上諸論將散脈象可歸納為:散亂無序,節律不整,至數不齊,快慢不一,脈力不勻。即散脈為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整,至數快慢不一[6]。此與解索脈象一致,故云解索脈即散脈也。

    從主病來看,解索脈主病為腎與命門之氣皆亡。如《世醫得效方》云:“解索……腎與命門之氣皆亡。”而散脈主元氣離散,腎氣枯竭。如《診家正眼》云:“散為本傷……散為腎敗之征。”[4]《中醫大辭典》云:“散脈主元氣離散,見于病情危重階段。”[3]腎為元氣之根本,腎氣亡竭則元氣離散而生命危殆,二者主病一致。

    結合現代醫學認識及心電圖檢查,解索脈與散脈均指心房顫動(房顫)脈。《中醫脈象研究》云:“解索脈:脈來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脈力強弱不等,脈律散亂無序,絕無規律。脈率在90-130次/min之間的解索脈象,其快慢與強弱的交替現象最為明顯……解索脈的形成機理主要為心房顫動所致。”[7]柯雪帆認為:“乍疏乍數,乍大乍小,三五不調,稱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病人脈率較慢的形如解索脈。”[8]《中醫心病證治》云:“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顫動。”[9]金棟認為: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是中醫之散脈。”[10]

    心房顫動臨床常見有陣發性與持久性2種。在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因心房快速不協調的亂顫,僅一部分激動下傳到心室,導致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60次/min之間,心電圖可確診。此時聽診顯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而脈診則顯示:脈律絕對不規則即節律紊亂不整,脈率快慢不一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脈搏強弱不等即脈力不勻,乍大乍小,大小不一。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之間顯得散亂錯雜不整齊,脈率無法數清,即至數不清,散亂無序,參差高低不齊,長短大小不一,故云此陣發性“快速心房顫動脈當與中醫之散(澀)脈同”[6],亦即解索脈也。快速心房顫動時容易誘發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又可出現快速心房顫動,若搶救不當,治不及時則可殃及生命,故《脈經》云“脈……去如解索者,死。”《診家正眼》云:“散為本傷,見則危殆……諸病脈見散,皆死脈也。”[4]但若搶救得當,治療及時則可轉危為安,病情得到暫時控制或治愈。此時其快速心房顫動可恢復為竇性心率或轉為慢性持久性心房顫動。而轉成慢性持久性心房顫動之脈象(脈率多在60-100次/min)則由解索、散(澀)脈轉為結澀(短)脈[11]可永久存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每個醫者經驗不同及患者發病時病情復雜,多病相兼,表現不一,故而形成脈象名稱不一。或稱為怪脈中之解索脈,或稱為28病脈中之散脈,現今看來是一致的,正系(快速)心房顫動脈。因二者皆屬規范脈象,故中醫病案之脈象欄目正確書寫應該徑寫為,解索脈或散脈,其它稱謂皆不妥當。

    參考文獻

    [1]王永炎主編.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3

    [2]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

    [3]李經緯,鄧鐵濤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25,427,1467,1467

    [4]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1-92,92,92

    [5]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2

    [6]金棟.房顫脈初探.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12

    [7]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68-170

    [8]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癥金鑒·心悸怔忡卷.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38-139

    [9]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90

    [10]金棟.叁伍不調話房顫.中醫雜志,2000,41(1):60

    [11]金棟.間歇脈探討.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3

    2010-01-16.


    8、早搏脈與房顫脈不同

    (文章來源:《醫學信息》下旬刊雜志  2009年第12P142

    金 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河北 河間 062450

     

    【摘要】 早搏脈與房顫脈臨床最易混淆,絕不相同。翻閱目前各類中醫類雜志及相關教材發現,現在許多中醫學者,將早搏脈與房顫脈仍混為一談,稱“結代脈”者多,而稱“散澀脈”者少。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早搏脈與中醫的促、結、代脈相同,房顫脈則與中醫的散、澀、短等脈相同。其中慢性房顫脈相當于中醫的澀、短脈,快速房顫脈相當于散(澀)脈。將慢性房顫脈與早搏脈及快速房顫脈與促脈之區別要點給與闡述。

    【關鍵詞】 早搏脈;房顫脈;間歇脈;脈律失常

     

    心臟節律失常臨床常見的有過早搏動(早搏)和心房顫動(房顫)等,若發生后脈象亦隨之變化,表現為脈律不整、脈律失常,出現脈有間歇、歇止的多種異常脈象。由早搏而形成的脈象叫早搏脈,與中醫的促、結、代脈相同,已得到中醫界的共識。由房顫而形成的脈象叫房顫脈,與中醫的哪些脈象相同呢?目前雖未有統一說法,但筆者認為在常見的28病脈中當與中醫的散、澀、短等脈[12]相同。茲不揣淺陋,陳述如下。

     

    1 早搏脈與房顫脈不同  

     

    早搏脈與房顫脈是絕不相同的,翻閱目前各類中醫類雜志及相關教材發現,現在許多中醫學者,將早搏脈與房顫脈仍混為一談,稱“結代脈”者多,而稱“散澀脈”者少。何也?因早搏脈與房顫脈雖同屬間歇(止)脈,但間歇是不同的。另外,房顫臨床常見的有兩種,即陣發性快速房顫和慢性持續性房顫,二者脈象亦不盡相同[3]。房顫脈特別是慢性持續性房顫脈,最容易與早搏脈相混。

     

    早搏與房顫通過心電圖可確診,而脈象要靠三指體會;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以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確診早搏與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明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很有幫助。為醫者若感興趣,可作對比仔細探尋鉆研二者是否一樣。

     

    2 慢性房顫脈相當于中醫的澀、短脈  

     

    慢性(持續性)房顫,此時的心室率在60—100/分之間,脈率緩慢,至數雖不齊,但可數清。脈象顯示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特別是心室率在60—80/分的脈搏跳動中,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為明顯。故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參伍(三五)不勻的間歇脈象。此間歇脈當為澀短脈[1],因“參伍不調名曰澀”(李時珍《瀕湖脈學》語)而“短脈澀小”(李中梓《診家正眼》語),實則澀脈,非結代脈,但此時最容易誤診為“結代脈”了。那么澀脈與結代脈之脈象到底不同在哪里?即慢性房顫脈與早搏脈到底不同在哪里?

     

    3 慢性房顫脈與早搏脈之區別要點

     

    (慢性)房顫之間歇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參伍(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間歇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1]。此正是區別之關鍵。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云:“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4]

     

    4 快速房顫脈相當于散(澀)脈,非促脈

     

    另外,在陣發性快速房顫時,因心律絕對不整,心率快慢不均,心音強弱不勻。顯得心室率快速而亂,脈率〉100/分,此時脈象顯得既脈律不整,又脈力不勻,而且快慢不一。即浮大散漫,無序雜亂,至數不齊,快慢不勻,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綜”(李時珍《瀕湖脈學》語),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當與中醫的散(澀)脈同[1235]。因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脈率>100次,故有的學者將此快速房顫脈稱為促脈。如史大卓、高思華《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云:“促脈可見于心率較快的各種早搏、快速房顫等。”[6]因促脈只是“數中一止”,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強弱大小一致,無散亂(澀短)之象,故稱促脈亦欠妥[1]

     

    5 結語

     

     綜上所述,由早搏與房顫而形成的早搏脈與房顫脈,二者脈象不同。在常見的28病脈中,早搏脈與中醫的結、代、促等脈相同,已得到中醫界的共識。而陣發性快速房顫脈,因脈率在100/分以上,則與中醫的散(澀)脈相同;慢性持續性房顫脈,因脈率在60—100/次之間,則與中醫的澀(短)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233232232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1312 

    [3]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0411):6060

    [4]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1—102

    [5]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6] 史大卓,高思華. 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77

     

     2010-03-18.

     

    9、房顫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醫雜志》2010年第2P185-186

    金 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心房顫動(房顫)臨床常見,若發生后脈象亦隨之變化,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形成的脈象叫房顫脈。房顫通過心電圖可確診,而脈象要靠三指體會。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確診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明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很有幫助。因臨床常見的房顫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種,故脈象不盡相同。

     

    1 陣發性房顫脈相當于解索脈和散、澀(短)脈,非促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室率多在100180/分之間。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則;脈率>100/分,快慢不一;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散亂,錯雜不齊,脈率無法數清。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與中醫怪脈之解索脈[1]28病脈中的散(澀、短)[24]脈相合。

     

     解索脈 :解索脈乃怪脈之一,其脈象特征如何?高校五版教材《中醫診斷學》:“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之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即解索脈是一種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快慢不一,乍數乍疏;脈力不勻,強弱不等的紊亂脈象。恰為快速房顫時之脈象。

     

     散脈:散脈乃28病脈之一,脈象特征如何?《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六版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即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整,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勻的散亂脈象。

     

         散亂無序,快慢不均,強弱不勻,與解索脈脈象一致;解索脈即散脈[1],故散脈亦系快速房顫脈。陣發性快速房顫,因心音強弱不等,脈搏亦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漸重漸有,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漸輕漸無,可謂短小。強弱之間形成浮短雜亂之脈,故快速房顫脈,還應包括澀(短)脈。

     

    澀(短)脈:《脈經》:“澀脈……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即澀具散象,澀即浮短、短止之復合脈;澀中有散、散中有澀,散澀并見。此等脈象正系房顫脈,而陣發性快速房顫脈以散澀脈最突出。

     

    非促脈:快速房顫,室率快速而亂,脈率>100/分,且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故部分學者將快速房顫脈稱為促脈。如史大卓等《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促脈可見于心率較快的各種早搏、快速房顫等。”[5]因促脈只是“數中一止”,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強弱大小一致,無短亂之象,故稱促脈欠妥。

     

    2  持續性房顫脈相當于澀(短)脈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心室率已下降,脈率一般在60100/分之間,脈律雖不齊,但脈率漸可數清,快慢不等,脈力不勻。此時已無浮大散亂之象,特別是脈率在6080/分的脈搏跳動中,指下應指不足、短小無力、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短止而澀,沉細難尋。此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當為澀(短)脈[24]

     

    澀脈:澀脈在28病脈中是一種復雜難辨的常見脈象,本身是一種復合脈。無論是陣發性快速房顫、還是慢性持續性房顫,其脈皆澀。《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曰: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叁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六版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云:“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律不齊和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慢性房顫,當脈率在6080/分時,指下呈現短小無力,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短止艱澀,沉細難尋,此正澀(短)脈。

     

     短脈: 短脈雖屬28病脈之一,并非單獨出現,而是與其他病脈相合構成或散或澀的復合脈。《脈經》:“澀脈……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瀕湖脈學》云:“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診家正眼》:“短脈澀小。”即短脈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

    快速房顫,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此時寸關尺三部有了“浮而短”之澀脈。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搏浮大散亂之強雖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從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此即“短而止”之澀脈。

     

     止脈: 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持續性房顫,室率下降,脈率減慢,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故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的歇止脈象。此止脈正澀短脈,“叁伍不調名曰澀”、“短脈澀小”、“澀脈……短而止”,實則澀脈。但此房顫間歇之澀脈最易誤診為早搏間歇之“結代脈”。房顫脈與早搏脈鑒別要點:慢性房顫之間歇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叁伍(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間歇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此正是區別之關鍵。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云:“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6]

     

    3  慢性房顫之結代脈

     

    慢性房顫,當脈率下降至60/分以下時,會變得慢而節律相對規則。此時脈律相對規整,脈力相對均勻,脈率遲緩。指下呈現遲(細)沉澀(短)之脈象。因室率遲緩,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時脈象,可謂遲細短澀而一止。此止脈,或是“遲緩一止,止無定數”之結,或是“脈來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是結代脈同見。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脈形可細,脈位可沉,脈率必遲。

     

    4 結語

     

    綜上所述,房顫時因心室率不同,脈率不一,出現多種不同脈象。陣發性快速房顫脈,脈率>100/分,相當于怪脈之解索脈和28病脈中的散(澀短)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在60100/分,相當于澀(短)脈;而慢性房顫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時,脈率<60/分,可以出現結澀或結代而澀之脈。

     

    參考文獻

     

    [1]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545

    [2]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0411):6060

    [3]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1213

    [4]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233

    [5] 史大卓,高思華主編.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77

    [6]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1—102

     

    2010-03-18.

     

    10、散脈新識

    (此文發表于《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n期 待發表)

    金 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關鍵詞】 散脈;快速房顫脈;解索脈

     

        散脈屬28病脈之一,新世紀高校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云:“散脈脈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動脈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脈力往來不一致。故散漫為浮而無根之脈,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浮大無根,至數不勻。”[1]結合現代醫學認識,與陣發性快速房顫脈相同[2,3,4]。

     

        心房纖顫(房顫)發作時有心律、心率和心音的改變,脈象亦變。由房顫而行成的脈象稱房顫脈,臨床常見有兩種,陣發性快速房顫脈(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100次/分與<60次/分),脈象不盡相同。

     

         陣發性房顫時,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分,平均在120/-160/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則,雜亂無序;脈率>100/分(脈率少于心率,脈短絀),但快慢不勻,即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脈搏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則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散亂錯雜不齊,脈率無法數清,即至數不清、不勻,散亂無序,參差高低不齊,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中醫之散(澀)脈[234]和怪脈之解索脈[5]

     

    解索脈乃怪脈之一,《中醫診斷學》云:“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之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6]乍疏乍密(數),《中醫大辭典》云:“乍疏乍數:脈搏節律不勻,散亂無章,時快時慢之象。”可見解索脈象為:脈搏乍疏乍數,散亂無序,至數不齊,即脈律不整,脈率(至數)時快時慢,脈力強弱不等。散脈寄寓解索脈中,皆系快速房顫脈[5]。《中醫脈象研究》:“解索脈是一種脈律散亂,脈力大小不等,脈率時快時慢反復出現,且脈率多在80-150/分之間的紊亂脈象……脈來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脈力強弱不等,脈律散亂無序,絕無規律。脈率在90-130/min之間的解索脈象,其快慢與強弱的交替現象最為明顯……解索脈的形成機理主要為心房顫動所致。”[7]

     

    古人以息間定至數,今人以秒表計頻率,正常情況下,一息約等于脈搏跳動4次(四至),1分鐘約18息。因房顫脈脈率在90-180/min之間,從至數而言,一息五至以上屬數脈,即>90/分,故有的醫家稱“數而三五不齊”,或稱“數中一止之促脈”,或稱“數而澀”脈等;若房顫脈之脈率>126/分,一息七-八至則屬疾脈,故有的醫家又稱“脈細數疾,至數摸不清楚,按之參伍不齊”等,若以房顫脈去理解,應稱散脈。中醫脈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與各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有關系,故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規范。當出現快速房顫時,脈象應稱散(澀)脈,或稱解索脈,乃為規范名稱,其它稱謂皆不妥。  

     

         綜上所述,散脈屬28病脈之一,脈象特征:散亂不整,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即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且脈律絕對不整,脈率快慢不勻,脈力強弱不均,與怪脈之解索脈是同一脈象。結合現代醫學認識,散(澀)脈當與快速房顫脈同,應稱散(澀)脈,或稱解索脈,其它稱謂皆不妥。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2.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10.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

    [4] 金棟.早搏脈與房顫脈不同[J].醫學信息,2009112):142.

    [5]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2004267):545.

    [6]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

    [7]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8-170.

     

    2010-03-18.

     

    11、

    房顫脈脈象規范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 2010年第8卷第07P1-2

    李冬梅  金 棟  杜寶良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062450

    【摘要】 心房顫動(房顫)是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發作時可出現心律、心率和心音改變,脈象亦隨之而變,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行成的脈象叫房顫脈,當代中醫學者對房顫脈的描述莫衷一是。多年來通過對房顫脈的體會認為,陣發性快速性房顫脈脈率>100/分,當為散澀脈與怪脈之解索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100/分,當為澀短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分,當為澀結脈或澀結代脈。予以規范探討。

    【關鍵詞】 房顫脈;散脈;澀脈;短脈;解索脈;脈象規范;中醫診斷學;中醫脈學

     

    心房顫動(房顫)是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發作時可出現心律、心率和心音改變,脈象亦隨之而變,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行成的脈象叫房顫脈,與中醫的哪些脈象相同呢?目前仍莫衷一是,尚未統一,有規范統一之必要。

     

    1 當代中醫學者對房顫脈的描述

     

    1.1 莫衷一是

    檢閱《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心悸怔忡卷》發現,當代中醫名家對房顫脈脈象的描述,莫衷一是。如趙錫武稱“脈結代”[1];柯雪帆稱“心力衰竭出現脈律不齊者頗多……乍疏乍數、乍大乍小、叁伍不調者(心房纖維性顫動)……心房纖顫病人,脈率較慢的形如‘解索’脈”[1],病例則稱“脈細數,一息七至,叁伍不調,有不規律停搏……兩脈弦澀、散亂不齊,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約六至。”[1]等;奚鳳霖稱“亂搏脈”,云:“脈律失常,常見的有促脈、結脈、代脈、澀脈、散脈,還有七絕怪脈……其早搏的常見脈象有促、結、代脈等,亂搏的則見散脈、澀脈和在生命垂危時出現的臟器敗露之部分怪脈。”[1],病例則稱“脈散數有似魚翔、蝦游,急性發作時,脈如釜沸、解索。”[1];周次清云:“陰虛不能斂陽是心房顫動的主要原因……會出現‘參伍不調’的促脈,或雀啄脈。快速性房顫……發作時脈見促象。”[1];丁光迪稱“房顫……診時脈細數疾,至數摸不清楚,按之參伍不齊”[1]等。

    又《現代中醫心病學》對(心房)顫動脈象描述云:“屬……促脈、疾脈、雀啄脈”[2],而在房顫分證論治中脈象多為“結代、沉弦澀”[2]等。該書《當代名醫心病臨證經驗選評》中共93位當代名醫,在涉及到房顫脈認為是“見散脈、澀脈”[2]者,有奚鳳霖,而黃星垣則稱“脈結代或散而欲絕”[2],鄧鐵濤則稱“脈結代或散澀”[2],而大多數認為是“促結代、細數結代”脈,亦有認為是“(沉弦)澀脈”者等。

    上述醫家皆是當代著名中醫大家,或是主任醫師,或是教授,對涉及到房顫脈的描述,莫衷一是,有些人認為是促結代脈,欠妥。

     

    1.2 澀散脈

    呂光榮認為房顫脈統稱為澀散脈,在其《中醫心病證治·澀散脈》云:“脈象:脈搏動力量強弱不等,振幅大小有異,節律散亂無次第。其率或脫疾,或遲慢。其體或細弱,或弦勁。其形或洪曳,或虛大……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參伍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去來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3]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顫動。”[3] 較為公允。

     

    1.3 散脈

    曹培琳《詳談細論二十八脈》云:“散脈是一種無根、極浮、脈形散亂的一種微細脈,主臟器衰竭,元氣外脫……心室顫動則見此脈……這是元氣脫、心衰竭、心室顫動的一種表現……心氣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現顫動,此時出現混亂的脈律、脈形、脈的節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現脈律散亂、不均勻、脈形散亂不能收聚,形成散脈。”[4] 房顫脈可稱散脈,而心室顫動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臟驟停之先兆,心音聽不到,脈搏也觸不到,而稱散脈則非。

     

    1.4 解索脈

    《中醫脈象研究》云:“解索脈是一種脈律散亂,脈力大小不等,脈率時快時慢反復出現,且脈率多在80-150/分之間的紊亂脈象……脈來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脈力強弱不等,脈律散亂無序,絕無規律。脈率在90-130/min之間的解索脈象,其快慢與強弱的交替現象最為明顯……解索脈的形成機理主要為心房顫動所致。”[5]較為公允。

     

    2 房顫脈規范為散澀短脈

     

    房顫通過心電圖可確診,而脈象要靠三指體會。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心電圖確診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故以房顫脈去規范中醫相關脈象則有臨床實際意義,使有關脈象規范并有可操作性。房顫常見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脈象不盡相同。

     

    2.1 陣發性快速房顫脈脈率>100/分,規范為散澀脈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速而不規則。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雜亂無序;脈率>100/分(脈率少于心率,脈短絀),快慢不勻,至數不清;脈搏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短小無力不足位。乍疏乍密,忽強忽弱,強弱大小不等,長短錯雜不齊,至數快慢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心電圖可確診。此等脈象正中醫之散澀脈等[68]和怪脈之解索脈[9]。

     

    散脈,《瀕湖脈學》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云:“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義得,散脈之形確著矣……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中醫診斷學》云:“散脈,脈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動脈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脈力往來不一致。故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10]

     

    澀脈,《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皆系澀散(短止)并提。

     

    快速房顫脈脈象以浮大散亂為主,既有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即散亂錯雜不齊之散,又有浮而短之澀,故此脈當規范為“散澀(短)”脈[68],稱其它脈則非。

     

    2.2 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100/分,規范為澀短脈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后,脈率為60100/分。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并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中醫診斷學》:“澀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澀滯不暢,如‘輕刀刮竹’;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10]

     

    短脈,《瀕湖脈學》云:“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之而回,不能滿部《脈經》……兩頭縮縮名曰短,澀短遲遲細且難……澀微動結,皆兼短脈。”《診家正眼》云:“短脈澀小。”《中醫診斷學》云:“短脈常兼遲澀。”[10]由此可見短脈與澀脈并見,短寄澀脈中,澀在短中求。短脈,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乃構成澀脈的基礎脈象,其率可疾數、可遲緩[7]

     

    故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100/分時,當規范為“澀短”脈,稱其它脈則非。

     

    2.3 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率<60/分,規范為澀結脈或澀結代脈

     

    慢性持續性房顫,當脈率<60/分時,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并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可稱遲細而短。《診家正眼》:“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可謂遲細短時而一止。

     

    故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率<60/分時,當歸范為“澀結或澀結代”脈,稱其它脈則非。

     

    3 解索脈即散脈,同屬快速房顫脈

     

    解索脈乃怪脈之一,《脈經》云:“脈……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世醫得效方》云:“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散散無序。”《中醫診斷學》云:“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之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11]《中醫大辭典》云:“脈象忽疏忽密,節律紊亂如解索之狀。”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數),《中醫大辭典》云:“乍疏乍數:脈搏節律不勻,散亂無章,時快時慢之象。”

     

    由上歸納出解索脈象:脈搏乍疏乍數,散亂無序,至數不齊,即脈律不整,脈率(至數)時快時慢,脈力強弱不等。此等表現與散脈同,可見解索脈即散脈,皆系快速房顫脈[9]

     

    4 結語

     

    房顫常見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脈象不盡相同。通過房顫病人的脈象觀察,并結合古今學者對相關脈象的論述后認為:房顫脈在常見的28病脈中相當于中醫的散澀短等脈及怪脈之解索脈。其中陣發性快速性房顫脈脈率>100/分,當規范為散澀脈和或怪脈之解索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100/分,當規范為澀短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60/分,當規范為澀結脈或澀結代脈。

     

    參考文獻

    [1] 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2] 蘇誠煉,沈紹功.現代中醫心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3] 呂光榮. 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4] 曹培琳.詳談細論二十八脈[M].2.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41-345.

    [5]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8-170.

    [6]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7]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8]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9]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10]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2.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10116119.

    [11]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

                                            (收稿日期: 2010-02-10

    2010-05-07.

     

    來源:http://home./blog/26485/2623.html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日韩av日韩av在线| 亚洲人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亚洲色大成永久WW网站|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激情 自拍 另类 亚洲|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2005 |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无码AV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 亚洲第一精品一二三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 |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白色丝袜国产在线视频|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