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顱內出血是口服抗凝藥物治療最可怕的并發癥。房顫患者避免顱內出血的最佳治療方案仍然不明。研究人員假設,與不重新開始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相比,重新開始口服抗凝治療與中風和死亡的低風險相關。 方法和結果:在1997和2013期間,丹麥的3個全國登記機構登記的,在口服抗凝藥治療期間發生顱內出血的房顫患者參與了此項研究。患者按治療方案(不治療,口服抗凝藥物治療或抗血小板治療)進行分層。事件發生率在出院6周后進行了評估,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了比較。口服抗凝治療的1752例患者中(一年隨訪)缺血性卒中/系統性栓塞率和全因死亡率(每100人年)為13.6,非治療的患者27.3,接受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為25.7。對于復發性顱內出血: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為8,未經治療的為8.6,抗血小板治療為5.3。缺血性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和全因死亡率調整后的危險比口服抗凝治療/不治療為0.55(95% Cl 0.39-0.78)。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比分別為0.59(95% Cl 0.33-1.03)和0.55(95% Cl 0.37-0.82)。 結論:口服抗凝藥物治療與顯著減少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率相關,顱內出血后口服抗凝藥物治療是可行的。未來的試驗通過指導這些患者臨床實踐還需要進一步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