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文體 中考閱讀材料從體裁上來看,一般分為文學作品、說明文和議論文三大體裁。其中文學作品閱讀又包括記敘文、散文和小說三種具體的文體。在現有的考試形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因為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其題目設置的側重點也不同。 二、中考閱讀的常見考點 1、對文章內容的概況和主旨的把握; 2、根據語言環境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對句子的推敲、品味和賞析 3、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評價; 4、結合文章內容,對表達技巧、表達手法的判斷和分析; 5、拓展延伸等試題的開放性訓練等 三、中學語文的考查點 很多,很多同學會覺得理不清思路,難以把握。其實,仔細分析,我們把它大體上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篩選信息類 篩選信息,從文章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詞語或句子。 首先將提干代入原文,找到這句話所在的段落,聯系上下文,順藤摸瓜,向上或向下檢索并提取出相關內容即可。例如08年廣州中考題中的兩道說明文閱讀就是這類的題型。 (二)深層含義類 對文中字、詞、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屬于深層含義類題目。 1、如何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 閱讀任何文章,我們都要注意其標題,因為標題往往是行文的線索,抓住這條線索,注意文章反復出現的關鍵詞,就能準確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主要形式: a、強烈感嘆句的抒情句子; b、對人對事作出評判的議論句子; c、主人公在關鍵情節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d、人物之間觸及人生哲理的對話; e、文章的標題; f、點明文章時代背景的句子。 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語句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關的詞句,然后將其加工、整理成答案。另外,一定要注意題目中的限制性字眼,如“結合社會現實或自身經歷”,“不少于多少字”等。這類題目一般為開放性試題,只要按照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3、如何理解詞句在文中的含義? 首先找到詞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詞句所在的段落表達的含義,再從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角度換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三)審美鑒賞類 標題、詞句段的作用或表達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屬于審美鑒賞類題目。 1、如何理解文中標題的作用?
2、下列詞語、句子具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或作用? 從用詞角度有以下幾種答題套路:
如:《背影》中蹣跚、探身、攀著等動詞就生動地表現出父親對我的摯愛。 1、有關人物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等語句的表達效果: 環境描寫的作用: ◎交待故事發生的背景 ◎烘托氣氛 ◎造成懸念 ◎引起讀者的興趣 ◎推動情節的發展 如《最后的一課》中“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普法戰爭。 2、句子(段落)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 句子在文章開頭: 開篇點題,總領全文 句子在兩個情節中間: 過渡、承上啟下 句子在結尾附近: 深化中心、點明主旨 句子在文章前半部分: 打下伏筆、作鋪墊 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 前后呼應 如《紫藤蘿瀑布》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的作用即為深化中心、點明主旨。 3、下列句子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作用)?
4、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或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如高爾基的《海燕》主要運用象征作用是含蓄、深刻地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5、文中的______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簡要分析文中的這一人物形象) 首先將題目代入原文,檢索哪些句段是對有關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對這些段落逐一概括,提取其中的有關詞句,舍去相同性格,羅列不同性格,最后將提取出思維詞句加工、概況成答案即可。 如《故鄉》中的楊二嫂:通過語言、行為、心理尖刻、愛占小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