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杰。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
十問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清〕陳修園《醫生實在易·問證詩》
凡醫者之于病人,必事事體貼,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藥無誤。醫之為道,全在身考。 ——〔清〕徐靈胎《慎疾芻言;用藥》
見病醫病,醫家大忌! 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現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唯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 ——〔明〕周慎齋
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議病后議藥》
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可知其內。 ——〔清〕周杓元《溫證指歸;望色論》
舌以候元氣之盛衰,苔以察病癥之淺深。 ——〔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脈舌》
辨舌質,可訣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總論》
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雜說;治病法論》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虛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虛其表,恐汗多亡陽也。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 ——〔明〕王綸《明醫雜著;醫論》
膽熱移腦為鼻淵;肝熱轉肺為鼻痔。 ——〔清〕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諸竅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總穴歌
學醫從《傷寒》入手,始則難,繼而大易;從雜癥入手,始則易,繼而大難。 ——〔清〕唐容川《血證論》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明〕李宗梓《醫案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引語
后天資生,納谷為寶。 ——〔近代〕張錫純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唐〕王冰《素問;至真要大論》注
(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吐,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痰飲論治》
不明臟腑經絡,伸手動手遍錯。 ——〔金〕張子和《儒門事親》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深淺。欲知病之深淺,先知病之部位。 ——〔清〕寶輝《醫醫小草》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鵲見《醫述》
善為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唐〕孫思邈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后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于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劉仕廉《醫學集成》
醫是講學不是市道,故商賈貿遷之術無一書之傳,而醫家言則汗牛充棟。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大約功夫到時,眼光中無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覺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謂天下無死癥,如有死者,總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難處,遂打起精神,與他格算,必須萬全而后止。學醫者,不可無此種興會。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用古人之法,審其用法之時,得其立法之心。學無常師,擇善而從。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唐〕王冰《素問;至真要大論》注文
“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清〕葉天士
回陽之中,必佐陰藥; 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華岫云按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新方八略;補略》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則知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素問;咳論》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 ——《靈樞;營衛生會篇》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軒《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 快速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