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眾多的武器分類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無疑是短兵器,即相對于長槍薙刀等長兵器而言的短兵器,武士刀即在此列,《最后的武士》影片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日式武器,對此,我們一一詳解。 打刀 打刀影片中,只要是個武士,無論何人,都會佩戴一長一短兩把武士刀,而長的那把,就是打刀,打刀一般被稱為刀,因為它就是日本刀的代表,打刀的刀身被設計成彎曲的形狀,稱之為京反,而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設計成最彎曲的地方,原因是便于拔刀。相對于打刀來說,另一種日本刀和打刀十分容易混淆,這就是太刀,區別的方法是打刀在放置時,一般是刀口向上,而太刀則是向下,打刀的刀鞘口兩側分別插有小柄和笄,小柄是長約18厘米的小刀,是用來削東西和割線的,偶爾還會發揮飛刀,日本稱之為手里劍的作用,而笄的作用,就是整理頭發和撓癢癢。而太刀則沒有這些東西。同時,如果刀口同時向下,雖然打刀和太刀都有銘文,卻是太刀在右而打刀在左。還有一項重要的區別,那就是由于打刀是刀刃向上插于腰間的,所以日本武士一般都是反手拔刀(相對而言更容易拔刀進行反擊,日本因此發展出了拔刀和攻擊合為一體的拔刀術,后來更是因此發展出了居合術,《七武士》中武功最高的久臧就多次演示了他的拔刀術),而太刀則刀鞘上有兩個金屬環,靠近鞘口的稱作一足,另外一個稱作二足,金屬環之間有緞帶等物連接,而刀鞘的頭部則有金屬包裹,稱之為石突金物。由于有金屬環,所以太刀一般是刀刃向下配掛于腰間。 區別打刀和太刀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太刀一般較長,刀刃長度一般在2尺以上,還有更長的3尺以上的太刀,一般稱之為大太刀或者野太刀,電影《七武士》中那個匪首,就是一把標準的太刀,懸掛于腰間,十分明顯,而菊千代的,則是一把非標準的野太刀。由于太刀主要適用于馬戰,所以其相對打刀,也更加彎曲,有利于揮砍,不利于突刺。相對而言,打刀主要用于步戰,所以不需要特別加長,除了砍,還可以突刺。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許多抗戰電影都在宣傳在大刀的對付下,小日本的武士刀根本不值一提,實際上是錯誤的宣傳,首先,二戰中日軍盡管廢棄了原本的西洋式樣刀劍,改成了非常使用的武士刀,但士兵使用的,基本是刺刀,而中國軍隊配備大刀,一來是彌補自己熱兵器的不足,即無法用火力和敵人對抗時,不得已的辦法,另外一方面是自己的鋼鐵工業不過關,許多槍械沒有刺刀,只能用砍刀來彌補,而砍刀真的和武士刀對抗時實際效果真的很難說,就看使用武器的是誰了,總之,宣傳大刀片子,是一種十足的宣傳辦法,早在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期,明軍和朝鮮軍隊的武器就常被日本武士攔腰砍斷,戚繼光抗倭,也是從日本訂購中國式樣的刀劍才最終對付了魚龍混雜的倭寇,日本刀劍自從宋代就全面超越中國是無可更改的事實。 另外一點也需要強調,這大概是許多人困惑打刀和太刀的原因,那便是日本幕府時代曾有過攜帶刀劍長度限制的規定,于是許多太長的太刀被改短,換上打刀裝而搖身變一變成了打刀,所以這部分打刀也具有太刀的一些特征。 上圖右邊是標準的武士刀樣式,而左圖則是沒有包裝的武士刀,其素木鞘往往是用于保護刀具. 日本太刀,其式樣,也更加接近于唐刀,只不過唐刀刀身筆直. 太刀的標準擺放樣式,刀柄向下,刀刃向里,如果武士刀采取這種擺放方式,顯然是錯誤的. 武士刀,即所謂的大刀的刀條以及裝配好的打刀,長長的帶子并不只是裝飾,其還可以斜挎背在武士的后背上.
小太刀,看起來其實和肋差差不多,但其內部裝備的小刀和笄,使得其功用多了起來,武士不但重視內在追求,也在乎外在的特點似乎在此可以豹窺一斑,在電影《黃昏清兵衛》中,主人公井口清兵衛就是用小太刀打敗武術高手的. 圖為小太刀的內部構造 電影《黃昏清兵衛》劇照 肋差 肋差許多人都會注意到,日本武士一般都是腰挎兩刀,而且是一起,同方向挎在腰間,其中較長的一把已經說過了,是打刀,而較短的一把,則是肋差,在電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武士人人都是一長一短兩把刀。不過和許多人理解所不同的是,肋差并非只是專業的自殺工具,仿佛日本武士沒事就準備自殺一樣,其實日本武士之所以隨身攜帶肋差,是因為其在戰斗中能發揮實實在在的用途:一個是用來破甲——抵近攻擊,能使上力氣,特別是對付部分使用了金屬的胸甲,二則是用來在空間狹小的地方進行戰斗,畢竟日本武士之間的戰斗不可能是發生在戰場,而在室內,大多數的時候并非一寸長一寸強,而是無法施展。肋差的長短也是不一定的,通常在30-60厘米之間。因正是因為此,日本還有一種刀,叫做小太刀,其實和肋差真的差別不大,電影《黃昏清兵衛》中,清兵衛就是用小太刀在室內刺殺了一位武藝高強的改革派武士。 電影《黃昏清兵衛》劇照 除了上面講述的兩種用途,肋差還有一種用途,那就是許多人都知曉的——自裁,勝元被大村的人軟禁起來后,大村的手下扔給勝元一把肋差,目的,就是讓他自裁。不過,標準的武士自殺,其實是切腹,而且需要介錯,即幫助自殺的人,通常情況下,自殺的人會雙手握持肋差,然后在肚臍下方一到兩寸的地方切一刀或者兩刀,即有名的一字切和十字切,一字切是刀口向右,先刺入腹部,然后雙手用力將肋差從左往右拉,從而形成一道一字型的口子,有些甚至還要往上提一下,讓切腹人的腸子流出,這時,自裁之人痛苦無比,站在自裁之人后面的介錯人就會手起刀落,將切腹者的頭砍下以解除痛苦,而更標準的介錯方法其實不是將頭砍下,而是脖子只砍下一半,所以電影中納森上尉看到勝元為敵軍將領介錯的一幕,其實是不標準的。按照電影中的描述,勝元這種級別的專業人士,是不應該將敵軍將領,同時是自己好友的頭顱砍下來的。而十字切則是在一字切的基礎之上,從上往下在開一個口子,這樣就形成了十字形的口子,不過大概是由于更痛苦吧,十字切沒有一字切流行。
短刀 勝元在遇襲時,佩戴的就是一把短刀,雖然短刀看起來似乎不夠威武,但卻幾乎是身份的代表,只有大名或者功勛武將才能佩戴,主要用于日常的防身,正因為此,短刀的裝飾性更強,刀裝會采取工筆彩繪以及鑲嵌寶石等各種裝飾方法,總之是怎么好看怎么來,由于短刀的身份象征,所以往往多由名家鍛造,如豐臣秀吉就有一把短刀,紅雪左文字,豐臣十分喜歡這把佩刀。
短刀勝元在遇襲時,佩戴的就是一把短刀,雖然短刀看起來似乎不夠威武,但卻幾乎是身份的代表,只有大名或者功勛武將才能佩戴,主要用于日常的防身,正因為此,短刀的裝飾性更強,刀裝會采取工筆彩繪以及鑲嵌寶石等各種裝飾方法,總之是怎么好看怎么來,由于短刀的身份象征,所以往往多由名家鍛造,如豐臣秀吉就有一把短刀,紅雪左文字,豐臣十分喜歡這把佩刀。 忍者刀、手里劍、空心棒忍者 忍者現在似乎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詞語,對于許多人而言,忍者似乎是黑色裝束,能飛檐走壁、跳墻越城、呼風喚雨、移星換斗,使用奇形怪狀的暗器等等,通過電影,許多人更是將忍者和一個地名聯系在了一起,這個地面就是伊賀。在影片中,勝元一方就遭到了大村派遣的大批忍者的暗殺,看起來十分驚險刺激。雖然看起來不錯,但現實中的忍者其實和想象中的忍者差別很大:首先,忍者的地位極為低下,如果說武士是大名的家臣,那么忍者就相當于家奴;其次,忍者多來自于社會底層,比如農民,而不像武士,是類似于中國古代士這樣一種階層。忍者往往從5歲左右就開始接受訓練,要掌握的能力包括追蹤、偵察、諜報、保鏢、暗殺等,要擅長使用各種武器,比如劍、鉤、飛鏢等,而且要能飛檐走壁,在沙地上行走要不發出一點聲音,在水中至少要能屏息5分鐘。由于忍者多來自距離京都不遠的甲賀、伊賀,所以伊賀忍者和甲賀忍者都十分聞名。
在刺殺勝元時,忍者使用了各種武器,而使用的最多的武器,就是忍者刀,不過細心觀察,會發現刺殺勝元的忍者使用的刀都比較短,甚至不如勝元自己的短刀長,因為忍者刀一般僅長24寸,即約70公分,刀身一般是直的,不像太刀或者打刀那樣有弧度,刀身做成直的,顯然是突刺的考慮更多一些,不利于砍削。勝元在與忍者對砍時,往往能劈手奪過對手的刀,這也能證明其的確很短而且突刺的方法更多。忍者刀的護口通常是方形,據說質量也比武士刀差。
忍者刀之所以短,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忍者在旅途中往往要打扮成農夫、僧人等,即所謂的七化,裝備成出家、虛無僧、山伏、放下師、常之形、商人、猿樂師。出家,是一般光頭和尚。虛無僧,頭上戴著圓筒形竹笠,蓋住整張臉孔;身上披著袈裟;頸上掛著托缽;邊吹蕭邊化緣乞討。山伏,在山野中修行的僧侶。放下師,相當于現代的街頭藝人,表演魔術、特技、耍猴等。常之形,化身為在地農人或武士,條件是必須會講一口流利的當地方言。
商人,就是賣藥、賣糖的行商。猿樂師,江湖藝人。其它還有變相術、變體術、變聲術等。要裝扮成這些人,攜帶標準的武士刀顯然是不行的了,因為裝扮農夫的身份多些,所以忍者的許多武器其實是改自農具,而且只能是忍者自己制造,為了隱蔽性,和一般的日用品沒有多少區別,刀劍的長度自然也會受限制。
在電影《影子武士》中,織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都派出了自己的忍者去打探武田信玄是否被刺,而織田派遣的忍者,打扮成了和尚,德川家康派遣的兩名忍者則是農夫打扮。 各種各樣的手里劍 在刺殺勝元時,忍者還多次發射暗器,即飛鏢,其實,日本的暗殺武器種類很多的,除了手里劍(飛鏢,有毒)、撒菱(菱形武器,逃走時灑向身后,能刺傷對方的雙腳,很類似中國古代的鐵蒺藜,如《水滸傳》中攻打祝家莊時梁山好漢就曾遭遇鐵蒺藜,最終用蹚著走的辦法才破解)、吹矢(即毒針,藏在笛子中)、忍刀(刀附有一條長約1米的繩子,翻越城墻時,可以當做腳踏使用)、忍仗(里面藏有鏈子、長矛、刀劍等)、手甲鉤(裝在指甲或者手背上,具有多種用途)、水蜘蛛(渡河用的工具,平時可以疊放在包裹內藏起來)。 注:本次專題共分4個章節,明日將繼續為大家更新本次專題的第二章節:從冷兵器角度評電影《最后的武士》 Ⅲ-日本長兵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