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技巧 中國青銅文化起源和發展的階段,正是夏、商、周文明興起并不斷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階段。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前人對青銅制作技藝不懈鉆研的結晶,其不僅突破了青銅冶鑄技術的種種重大技術難關,而且為攻克更高的技術難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有《考工記》這樣總結長期重要成果的著作,為后人留下一個又一個驚嘆號。在倡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我們徜徉在中國早期金屬冶鑄技術發展的大河中,似乎更能感受到古代青銅工匠非凡的智慧和勇氣。 第一節青銅器的早期采冶 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制造青銅器主要分為采冶與鑄造兩個大的工藝過程。本節就先談一談早期青銅的采冶問題。 采冶,即首先通過銅礦石冶煉成純銅,通過錫礦石冶煉成錫,然后把銅和錫按不同的比例冶煉成銅錠。 我國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其作為冶銅的重要原料很早就被記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據戰國時的《管子·地數篇》記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鉛錫赤銅?!庇謸饑鴷r期的《周禮·地官》記載,當時還設有管理礦山的礦人。新中國建立以后,在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赤峰市林西,江西瑞昌銅嶺,安徽南陵、銅陵等地發現了古代采冶銅礦遺址。在銅礦開采遺址附近一般都發現有冶煉遺址,這說明當時銅礦冶煉環節是就地進行的。 夏、商、周三代王朝遷都的次數,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夏有八次,商有十二次,周算最少的,但也有四次。三代王都之所以這樣頻繁地遷徙,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對主要政治資本——銅錫礦的戰略性追求。所以,那些王都大多分布在以豫北和晉南為中心、銅錫礦集中的華北大平原邊緣的山地。《山海經》中記載的銅產地約有30處,幾乎全部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北地區??脊艑W家通過對皖南礦冶遺址出土的銅錠和煉渣的檢驗和研究,證明了至少在西周時期,古代的匠人們已經掌握了硫化礦煉銅技術,以及當時的青銅生產可能具有開采深層原生礦床的能力。這樣就解決了礦冶生產的持續發展問題:生產出更加充足的銅料來為銅的冶鑄業長盛不衰提供技術和原材料的保證。 到了春秋時期,銅的采掘、冶煉技術有了很大發展。1974年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井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銅綠山有兩處古礦井,春秋晚期一處,戰國一處。礦床的開采采取了豎井與斜井、斜巷與平巷相結合的采掘方式,并且用各種技術手段解決了井下通風、排水、礦石提供和巷道支護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在銅綠山礦區先后發現的六座屬于春秋時期的煉銅豎爐之中有三座爐基的通風溝、爐缸、金門(銅液和銅渣放置口)和通風口保存完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