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論語·衛(wèi)靈公》 字義 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詞,在。人:這里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己:自己的意思。 翻譯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fā)明。這個發(fā)明對后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guān)系的一條準(zhǔn)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guān)系,安定當(dāng)時的社會秩序。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論語·衛(wèi)靈公》 字義 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詞,在。人:這里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己:自己的意思。 翻譯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