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蒙古帝國的后裔的去向心存好奇,也查閱了一些資料,還專門買了有關書籍,但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知識鏈。這次去伊盟伊旗參觀郡王府,心底的探究又起,再次專門看了看網上和書籍上鄂爾多斯變遷史,自己把有關知識整理了一下,對鄂爾多斯這部的概況有了一些頭緒。
鄂爾多斯一詞的詞源,是突厥語“斡耳朵”,意為宮殿、大帳,“斯”是復數。成吉思汗逝世以后,在他的“斡耳朵”內供奉著成吉思汗的英靈,后來,人們把供奉和守護成吉思汗四位夫人去世后英靈的“斡耳朵”也合并管理,通稱為“八白宮”( “乃蠻查干斡耳朵”),這不止一座““斡耳朵”就成為“斡耳朵斯”。
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年),忽必烈下詔組成斡耳朵斯部落,主要成員是四大斡耳朵的警衛、服役人員,職責就是守護和祭祀圣陵八白宮。在此后的歷史中,這支衛隊的后裔,世世代代繼承了祖先的職業,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圍,形成了守護諸多宮殿的斡耳朵斯部落,清代時譯作“鄂爾多斯”。
1380年明朝軍隊攻入并燒毀蒙古帝國首都哈刺和林(突厥語意為“黑圓石”, 距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365公里)。守護鄂爾多的衛隊提前得到消息,將供奉在哈刺和林的成吉思汗四大鄂爾多等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轉移到哈刺和林以北的鄂爾渾草原上,與成吉思汗母親訶額倫的祭祀鄂爾多匯合,并在這一帶草原上躲避明軍的燒殺搶掠,開始了大約跨兩個世紀的歷史大遷徙,在14世紀末葉至15世紀末葉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大致經歷了從哈剌和林——鄂爾渾草原——杭愛山——阿爾泰山——伊犁——哈密——阿拉善草原——黃河河套的漫長遷徙過程。
1470年(明成化六年),元室后裔孛羅忽濟農巴彥蒙克(蒙古帝國“岱宗汗”脫脫不花汗弟弟阿噶巴爾濟的孫子)率鄂爾多斯部進入河套,他們成為河套的新主宰,把成吉思汗的“八白宮”遷移過來,安放寶日套亥(黃河河套)地區,這樣鄂爾多斯部完成了百年時間的萬里大遷徙壯舉。鄂爾多斯部在進駐鄂爾多斯地區以前,在長期的遷徙和征伐中,融合了許多游離的游牧部落。
1475年,永謝布部首領孛格爾森太師等推舉47歲的滿都魯(脫脫不花汗的異母弟弟)即汗位,掌管鄂爾多斯部。脫脫不花是元益宗次子的孫子。
1479年,滿都魯汗病逝,無子。
1480年,32歲的滿都哈屯(滿都魯第二個妻子)為了延續黃金家族的統治權,與巴彥蒙克之子巴圖孟克(7歲)結為夫妻,巴圖蒙克即蒙古大汗位,號達延汗。
1510年,達延汗再度控制蒙古諸部,重新確立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對蒙古各部的統治,使蒙古得到了中興。
1512年,達延汗在鄂爾多斯八白宮前召開慶典大會,任命他的三兒子巴爾斯博羅特為右翼三萬戶濟農。
1519年,達延汗的孫子博迪臺吉即汗位,為了安撫讓位的叔父巴爾斯博羅特,封其三個兒子為小汗。巴爾斯博羅特的長子墨爾根汗袞必里克嗣濟農位,領右翼三萬戶,駐帳于鄂爾多斯萬戶。
1520年以后,由于戰亂,博迪阿拉克可汗將八白宮由右翼三萬戶和左翼三萬戶分開祭祀。右翼三萬戶中由鄂爾多斯萬戶負責供奉圣主白宮等圣物,左翼三萬戶中由察哈爾萬戶負責供奉所分開的額希哈屯及查干蘇勒德、阿拉格蘇勒德等祭祀圣物。
1542年,墨爾根汗袞必里克去世,其兒子繼承了濟農職位,但實際的右翼三萬戶首腦是其二叔俺答汗。
1603年蒙古帝國林丹汗控制了東起遼河,西到鄂爾多斯的廣袤地區。
1613年,鄂爾多斯濟農博碩克圖在黃河南岸烏蘭淖爾建立了王愛召(烏哈尼格巴達日吉拉各齊廟),為達延汗興建的寺廟。據記載,寺內共有鄂爾多斯部祖先的銀質陵塔13座、巴圖孟克達延汗及其子巴爾斯博羅特濟農極其后代的陵塔。是當時鄂爾多斯地區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濟農博碩克圖應該是巴爾斯博羅特濟農的后代。
1627年,博碩克圖之子額璘臣襲鄂爾多斯濟農,為了管理和祭祀方便,將八白宮安放在他父親靈塔所在的王愛召附近供奉。這一年,林丹汗路經鄂爾多斯,去往青海的途中,在鄂爾多斯留下了全體蒙古“總神袛”組成部分,在左翼三萬戶之一察哈爾萬戶供奉的額希哈屯白宮、阿拉格蘇勒德等祭祀圣物及守護、祭祀這些圣物的部分察哈爾部民眾。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部分察哈爾部民眾將大蒙古國的查干蘇勒德(九游白旗)帶到鄂爾多斯。從此,成吉思汗八白宮及旗徽等祭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爾多斯。
1634年,林丹汗在皇太極的遠征下,病死在青海大草灘,其妻及子額哲洪果爾率部降金,獻出元朝傳國玉璽,標志著北元政權的終止,也標志著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權延續了430年之后最后的終結。
1635年,鄂爾多斯部落首領萬戶額璘臣(成吉思汗二十代世孫)率部歸順滿清,賜濟農號。1649年(順治六年),清朝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劃分鄂爾多斯萬戶為六旗,即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今鄂爾多斯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今伊金霍洛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今鄂爾多斯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今鄂爾多斯杭錦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今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因為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今達拉特旗)的的王愛召是當時最大的召廟,便把這個盟叫伊克昭盟,蒙語里,伊克昭即大廟的意思。鄂爾多斯六、七旗會盟的盟即指伊克昭盟。
8月,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對額璘臣及其子侄都封予爵位,派欽差大臣,來到鄂爾多斯成吉思汗八白宮所在地王愛召,召集各旗王公會議,宣詔額璘臣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薩克多羅郡王,世襲罔替。六旗組成一盟,盟的名稱定為“伊克昭盟”。額璘臣為伊克昭盟首任盟長,并保留鄂爾多斯濟農職位,繼續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宮事務。
在清朝實行盟、旗制以后,濟農這個職位,不再是集政務、軍務于一身的鄂爾多斯部最高統治者,而只是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宮及守靈人達爾扈特事務的職位。但在鄂爾多斯,歷代濟農,基本都是由盟長兼任,使成吉思汗八白宮及其它神物的管理、祭祀事務得以重視。
額璘臣雖是伊克昭盟盟長,但清朝時期沒有專門盟長官署,旗札薩克兼任盟長,即旗王府也就是盟長官署。盟不是實質性的管理單位,只是一種實行監督的組織,一般不設辦理盟務的衙門。只是在盟內各旗會盟時“簡軍實、閱邊防、理訟獄、審丁冊”。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會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預各旗內部事務,也無權擅自發布政令,只是對各旗札薩克起監督作用,并充當旗札薩克與清政府的中間人。蒙古舊有的部,只在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任何行政職能。封爵為:
由于濟農額磷臣被封為多羅郡王,推選為首任伊克昭盟盟長,并擔任主持成吉思汗八白室的祭祀活動,其封地為郡王旗(伊金霍洛旗).額璘臣為了祭祀的方便,便將八白室由王愛召遷他的駐地----郡王旗(額璘臣被封為多羅郡王,故其牧地稱郡王旗,郡王旗因此也被稱為伊金霍洛旗,即“圣主的陵園”)。同時,伊克昭盟會盟地也從王愛召遷走,正式設立在郡王旗管轄的蘇布爾嘎草原, 成吉思汗奉祀之神雖然分幾個旗,分幾個地方供奉,形成幾個“霍洛”,但八白宮的核心部分成吉思汗靈帳一直供奉于此處。所以,這個地方又被稱之為“大伊金霍洛”,成為成吉思汗“長眠的地方”——成吉思汗陵園。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將鄂爾多斯的六旗增設到七旗,從鄂爾多斯六旗各析一部設右翼前末旗(札薩克旗,今伊金霍洛旗)。(1958年該旗與郡王旗、達爾扈特部轄地合并為伊金霍洛旗)。
郡王府是左翼中旗(郡王旗)扎薩克的私邸,歷代王爺更替,其王府不斷遷徙。1902年(光緒28年),郡王旗第十四代扎薩克特克斯阿勒坦襲位后,王府正式遷至現存郡王府所在地(伊金霍洛旗旗府所在地阿勒騰席熱鎮),其住所為半磚木結構的9間正房和6
1928年,圖步升吉爾格勒多羅郡王大規模翻新建設郡王府,前后院連成整體,前院13間,后院16間,磚、木、石結構的硬山頂與平頂相結合,居住著圖步升親王和長子巴圖吉亞公爺及其家眷。王府四周還建有土圍墻,內建16間土房屋,居住著其他人。
1930年,成吉思汗八白宮及奉祀之物又一次分散到鄂爾多斯各旗和郡王旗各地后,每個奉祀之物視為獨立的圣物,分別建立宮帳和祭壇,由各自的守護氏族、部落供奉。 1938年,日軍逼近鄂爾多斯。時任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遷陵簽請。1939年6月,國民黨政府將成吉思汗陵寢西遷。
1945年,扎薩克旗第八代扎薩克沙克都爾扎布王辭世(時任伊盟盟長),圖布升吉爾格勒多羅郡王任伊盟盟長。
1949年8月初,成吉思汗靈柩再遷移至青海省塔爾寺。這次遷移,歷史上稱為“成吉思汗陵西遷”。
1949年,圖布升吉爾格勒親王病逝,其孫奇忠義襲郡王旗扎薩克。 成為中國最后一位蒙古王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伊金霍洛旗旗長、伊盟副盟長、內蒙政協副主席等職,2007年病逝。
1953年12月,新中國中央政府批準請回成吉思汗陵、并建新陵。1954年3月29日,成吉思汗靈柩在塔爾寺眾僧的誦經聲中離開。4月7日,成吉思汗靈柩進入伊金霍洛。1954年4月23日,查干蘇勒德大典主祭日,在成吉思汗宮帳前隆重舉行成吉思汗靈柩請回故地安放大祭暨成吉思汗陵奠基儀式。
1956年,新建的成吉思汗陵落成后,將原地供奉的成吉思汗八白宮、蘇勒德以及分散在鄂爾多斯各地供奉的其他成吉思汗的圣物,一并集中在新陵中統一供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