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 文|朱永新(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生命最終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屬性共同決定的。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筑,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 何謂生命? 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跡般的存在。 生命是大自然最為神奇的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跡般的存在。 但是,什么是生命? 這是一個關乎人類的根本性問題。和德爾菲神廟門楣上刻的那句“認識你自己”一樣,“什么是生命”的問題,直指人類對自身的認知與理解。人類對自身的探究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洞悉也從未完整,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固定答案,對“生命”也一直沒有出現過公認的標準定義。 就生命的內涵而言,隨著學科的分化,涉及生命的各門學科都試圖從各自的角度來界定生命,形成了對生命的不同認識和理解。 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是指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所組成的生物體。 社會學意義上的生命,是指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高度統一體,社會性是人的生命區別于其他物種生命的本質屬性。 哲學意義上的生命,則是指自然界的一種客觀存在,是自然界矛盾運動的產物;同時,生命也是一種主觀存在,是認知現實世界的主體。 從心理學、經濟學、文學、宗教等其他角度,人們對生命還有著更多定義。所有這些定義,顯然是從不同角度界定生命,也是從不同側面豐富完善著人類對生命的認識。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生命是能夠自覺到自我成長的有機體,教育就是積極促成個體生命自覺地自我成長的活動,使人的生命不斷豐富、提升,不斷趨于完善的活動。教育是生命的事業,教育學就是幫助生命成長的學問。 新教育的生命觀 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生命因自主而積極發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 新教育認為,人的生命具有如下三個重要特點: 第一,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的遺傳基因、不同的社會經驗、不同的心靈感悟,決定也造就了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世界猶如花園,美在百花齊放;生命猶如鮮花,美在各美其美。 生命的獨特性造就了世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意味著每個生命的理想歸宿便是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我們每個人也只能成長為最好的你、我、他,而無法互相取代。生命的獨特性也決定了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任何一個生命的消亡都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幫一個生命成長一點,就是將世界完善一點;讓一個生命延長一點,就是把世界擴展一點。這也正是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每個生命只有一次,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同時每個生命的成長也是不可逆的,無法重來的,與時間一樣具有矢向一維性,這就使生命顯得格外珍貴。因此,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的教育,讓人們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熱愛生命和成就生命,讓每個生命活出自己,活得尊嚴,活得完整,活得幸福。 第二,生命因自主而積極發展。在蒼茫世界、浩瀚宇宙之中,每一個生命都顯得那么脆弱、微小,存在的時間是那么短暫。所有生命都是深受局限的存在。人的生命同樣如此。生命的存在,受制于空間和時間,既被周圍的環境深刻影響,又被不可逆的時間牢牢束縛。 但是,和其他生命不同,人的生命具有強烈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發展既受限于外因的影響,同時取決于內因的自我抉擇,體現出特有的自覺、自為和創造的特點。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從而讓生命成為一個動態生成的系統。在這個不斷生成的動態的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生命。《易經》的“生生”思想說的就是生命的這種生成性。法國哲學家柏格森也指出:“對有意識的存在者來說,存在就是變易;變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無限的自我創造。”生命的發展有正向與反向兩種可能,有自覺與盲目兩種方式。生命的發展性決定了最好的教育應該能夠幫助師生朝著正向前行,向著自覺發展,“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這個意義上,教育為生命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因此我們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和塑造者。生命的自主性,決定新生命教育應該幫助每個人學會自我教育,讓每個生命成長為自我教育的主人,自主成長,讓每個生命在有限的歷程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第三,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尋。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追尋的夢想。人只有活出生命的精彩,實現生命的價值,才能感受到幸福。人只有發揮生命的潛能,張揚生命的個性,才能談得上完整。 當人意識到自我的生命是一種有限性的存在時,人并不安于成為有限存在的奴隸。在美國當代哲學家尼布爾看來,生命的超越性表現在“對自我的改善和對生命有限性的突破”。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潛能和使命,從而自覺地賦予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充實的內涵,突破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與困境,謀求自我生命價值的創造與提升,追尋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一個人在努力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 這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人創造并享受著當下存在的幸福、不斷突破的幸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幸福,感受到人之為人的矛盾統一的整體存在。這種生命的完整性,一方面體現在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當下,一方面體現在生命完結處的個體成熟、自我成就、自我實現。 正因意識到生存的局限,才產生了超越的可能。正因不斷的自我超越,人的生命才實現了幸福完整。生命的超越性告訴我們,教育必須通過生命的主體發生作用,重視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生命的超越性決定了新生命教育應該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幫助師生不斷超越當下的自我,不斷挑戰生命的可能,讓有限的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自己充分體味人生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的使命 拓展生命的長寬高。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的人。 縱觀生命的成長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的邏輯:肉身的誕生,是生命的自然事實;交往關系的存在,則是生命的社會事實。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生命的精神事實;這三個事實,構成了我們理解生命的三個基本向度。所以,新教育把生命理解為具有三重意義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個體的物質存在,如身體、組織、器官等身心系統。社會生命是指個體與人、自然、社會形成的交互關系。精神生命是指個體的情感、觀點、思想、信仰等價值體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辯證統一。 自然生命是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離開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長度,有效地保障并促進著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繼續發展。 社會生命也制約著自然生命的豐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個自然生命都會被時空所局限,此時社會生命的寬度,影響著人們對自然生命的認知和把握,并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 精神生命則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的局限,綻放人這一特殊生命體的存在價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對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的最終升華與定格。 在這三重屬性之中,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質屬性,離開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為簡單的動物屬性,不可稱其為人。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的人。這樣的生命體,也才是我們認為的完整的人。 新教育認為,人的成長,或者說教育的意義,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可能堅不可摧,直至高聳云霄。 也就是說,生命最終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屬性共同決定。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筑,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一個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夠走多遠?一個普通的靈魂究竟能夠創造怎樣的傳奇?要以生命的長度、寬度、高度三個維度觀照,進行追尋。 從一個理想的生命狀態來說,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結構,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生命的長度有時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雖然很短暫,但是由于其生命擁有足夠的寬度和高度,他們的生命容量依然很龐大,生命的品質依然很高潔,足以形成一座偉大的豐碑。 我們以此反觀今日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就不難發現:如今越來越早就開始的嚴密應試訓練,不僅輕視生命的長度,同時也極大縮減生命所能達到的應有寬度,弱化了生命所能達到的應有高度。所以,新教育提出的“新生命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把生命作為教育的原點,主張通過教育,讓每一個生命積極拓展自身的長寬高,也讓人類不斷地走向崇高。 (此文為作者朱永新在全國新教育實驗第十五屆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有刪節。) (本文節選自《光明日報》-朱永新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