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有幸走過幾十座城市。每到一地,就要買張交通圖。一來是出行方便;二來也是留個紀念。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偶爾在地攤上看到一本交通地圖冊,里面居然有城市公交地圖,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拿回家去仔細地查看。雖然這里面反映出的是九十年代初的情況,但與我以前保存的那十幾張城市公交圖相比,資料可是全多了。這畢竟是全國近百個城市的公交狀況。 閑暇之余,拿出地圖冊隨便翻看。時間長了,也就看出點問題來。比如,中山路、新華路、建國路等這樣的路名,好多城市都有;而蔥店街、煤渣胡同、口袋胡同(北京)等這類的名稱似乎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漸漸地我在翻看地圖冊時,特別注意街名所反映出來的文化色彩,而且還大致把它們分成幾類(當然,這樣的興致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而地圖冊已經(jīng)由電腦代替)。有政治類的,有生活類的,有傳統(tǒng)文化類的,還有現(xiàn)代文化類的,數(shù)字類的,地域類的等等。 北京,一個超級大城。她的老城街名大都保留了以往的名字,就是新開辟的街道也都按照以往的命名方式冠名。如,平安里西大街、菜市口大街、珠市口東大街等。其實,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最有名的王府井大街僅僅是金魚胡同往南的那一段,往北到燈市口叫八面槽大街,再往北到米市大街叫王府大街。也許有人要說了,一條街這么多名字,是不是有點亂。不過你想,一個外地人,拿個信封到這兒找地址,他最多走一里路;要是讓你找到天津解放南路***號,也許你要走上十里八里還沒找到呢。 說到天津,同樣的超級大城,卻有自己的特點。老城周圍的街名似乎跟北京沒有多大的區(qū)別,而再往南走就不一樣了。什么鞍山道、四平道、哈密道、沈陽道,一會兒又是山東路、河北路、蒙古路、陜西路等等,好像用不了多久就能走遍全國一樣。像這樣的命名方式在上海、沈陽等超級大城都有出現(xiàn)。這就是地域類的街名。 超級大城對于街名的命名也許很難,所以出現(xiàn)數(shù)字類的街名并不奇怪。像經(jīng)1路、緯2路等等,這讓那些城市的管理者省下了好多腦細胞,但卻失去了地域文化色彩。一個外地人來到這個城市,看見了這樣的街名,就好像一個毫無表情的臉擋在他的面前。像濟南這個地域文化色彩非常濃郁的城市卻也不例外地經(jīng)緯一番,真不知道居住在周圍的山東老客看到這個東西做何感想。 通俗的東西讓普通人倍感親切。像四川宜賓的水井街、青皮樹街,成都的倒桑樹街、重慶的九尺坎、南京的莫愁路、蘇州的皮市街、上海的面筋弄、西安的鹽店街、長沙的壽星街、唐山的水溝沿街、哈爾濱的瓦街等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名字讓人感到欣慰。成都的灶君廟街,福州的仙塔街,昆山的柴王弄、果老弄,上海的福佑路,鎮(zhèn)江的彌陀寺巷,大同的佛殿廟街,紹興的觀音弄,杭州的菩提寺路、紫金觀巷等等。 最令人推崇的是富有內(nèi)涵的文化類街名。天津有這樣一片街區(qū),從金剛橋到北站,熟悉天津的人都知道,什么天緯路、地緯路、元緯路、黃緯路、宇緯路等等。表面看似乎沒有什么,當你把路名的頭一個字連起來,就明白了。原來這是《千字文》。《千字文》的價值不言而喻,一部高度濃縮的古代文化典籍。不知當時主持這片街區(qū)命名的官員是什么人,太有頭腦了。只可惜,這樣的街區(qū)命名方式僅此一處。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既不通俗又沒文化的街名,如唐山林西片區(qū)的幾條街,震后重建時命名的:林西道、新林道、紅林道。無語。 真希望會有“日照路”、“香爐路”、“紫煙路”這樣類似的街名出現(xiàn)在新建的街區(qū)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