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對痹證的認識 第一部分文獻研究 痹證屬于祖國醫學范疇,包括現代醫學200多種風濕性疾病。風濕性疾病是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均累積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疾病。中醫認為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關節、肌肉、筋骨疼痛、腫脹、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甚至關節僵硬、畸形為主要表現的病癥。該類疾病的患病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 AS) 、骨性關節炎( O A) 、痛風性關節炎( Gout) 等病,分屬于風濕性疾病的結締組織病、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骨關節炎及晶體性關節炎,涵蓋了風濕性疾病的四大類疾病。 中醫學對痹證病名的認識 對于痹證,《金匾要略》在痙濕喝篇、中風歷節篇、血痹虛勞篇等有較為詳細的闡 述。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素問· 痹論》指出:“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痹論》認為:風寒濕邪留連于筋骨,則疼痛難已:病深日久,營衛之行澀,皮膚不營,則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內傳于五臟六腑,則導致臟腑之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素問· 痹論》的基礎上,把痹證分作“ 風濕痹"“ 風痹"“ 風不仁"“ 風 冷"“ 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等證候,其論述對唐宋醫家影響很大,唐《千金方》《外臺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說,把痹證和歷節加以分別,而都納入“ 風"病門中論述。 RA以關節腫痛,晚期出現關節僵硬、畸形為主要表現。屬中醫“ 痹病"范疇,與痹 病中的“ 歷節"、“ 骨痹” 等病相似。現代醫家稱之為“ 旭痹"、“ 頑痹” 等。AS是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其特點為幾乎全部累及骶髂關節,常發生椎間盤纖維環及附近韌帶鈣化和骨性強直甚至喪失勞動能力。中醫學多稱為“ 竹節風” 、“ 骨痹” 、“ 龜背",在古醫籍中雖無AS的病名,但關于脊柱病變的診治,中醫學積有豐富的經驗,理論闡述也早有記載。O 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O A屬中醫學“ 骨痹"、“ 膝痹"范疇。中醫早就有“ 痛風” 之稱,如朱丹溪《格致余論》中就曾撰“ 痛風論"專篇,并設有“ 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不過此言痛風,大抵指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致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及活動障礙,實為“ 痹證"。 中醫學對痹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有關痹證的記載,早在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就明確指出:“ 風、濕、寒、熱、挫閃、瘀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因腎為水臟而寓元陽,督脈總督一身陽氣: 腎陽不足,督脈失固,風寒濕邪亦可乘虛而入經絡,阻遏陽氣運行,致陽虛邪戀,虛實互見。RA中醫認為此病的發生主要是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諸邪所致。內因是本病發生的基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胰理疏松、衛外不固是引起本病的內在因素,正如《靈樞· 五變》篇說“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劉英等認為在RA整個活動期始終有毒的存在,包括寒、濕、瘀、熱( 濕熱、痰熱、陰虛熱) 毒邪,邪毒痹阻肌膚經絡筋骨乃至臟腑而發病。焦樹德提出要深入理解“ 合"的涵義。《素問· 痹論》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指出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而至,合起來致人生病,則為“ 痹’’病。這是歷代醫家所遵循的痹病理論,也是大家都公認的解釋。但是,焦老認為“ 合而為痹” 的“ 合"字,除上述的意義外,還有以下的涵義: l 、痹病不僅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侵入則為痹,而是還要與皮、肉、筋、骨、血脈、臟腑的形氣相“ 合” ,才能為痹。因有各種不同的“ 合",故形成各種不同的“ 痹";不能與三氣雜至之氣相合者,則不能為痹。 2、風寒濕三氣雜至不但可與皮、肉、筋、骨、血脈、臟腑之形氣合而為痹,并且還因與四季各臟所主之不同的時氣相合而為不同的痹。《素問.痹論》:“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 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故風寒濕三氣雜至之邪因合于不同的時氣,也可為不同的痹病。 3、“ 合"還有內舍于五臟之合的意思。 《素問· 痹論》“ 五臟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劉氏認為本病為脾胃虛弱,濕毒內生,氣血不足,營衛失調,痰疲互結,脈絡阻滯。金氏認為濕邪在RA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濕邪貫穿于RA病程始終,風、寒、熱、痰、瘀則出現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陳氏認為RA病機為風寒濕熱之邪痹阻肝腎筋骨,加之寒濕、痰濁、瘀血、風邪等互為影響,凝聚不散,經絡痹阻,血氣運行不暢。黃氏認為RA的發生與先天稟賦不足,內臟虧虛,外感熱毒,久病血瘀相關。 AS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說:“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樓。"《素問· 脈要精微論》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行則樓附,筋將憊矣。"《諸病源候論· 背僂候》說:“ 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氣血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于脊背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諸病源候論· 腰痛不得俯仰候》說:“ 腎主腰腳,而在三陽、十二經、八脈,有貫腎絡于腰脊者,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捕擊,故腰痛也,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陰陽俱受邪氣者,故令腰痛,不能俯仰。"《證治準繩》論腰胯疼說:“ 若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說:“ 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綜觀以上論述,可知此病的發病是因“ 陽氣不得開闔,寒氣從之’’而形成。 O A在中年以后多發。臨床上以關節腫痛、骨質增生及活動受限最常見,O A的發病無地域及種族差異,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因素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韓氏認為該病的病因病機為本“ 痰"標“ 痹” ,人至中老年肝腎漸衰,氣血失充,肝虛則筋失 濡養,腎虛則骨髓化生不足,氣血不暢則筋脈痹阻,加之外傷、勞損及風寒濕邪等乘虛而入發為本病。李氏認為內因主要是肝腎虧虛和氣血不足,外因主要是感受風、寒、濕之邪。風寒濕邪入侵人體經脈,留于肢體、筋骨、關節之間,痹阻不通發而為痹。 《素問· 痹論》說:“ 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泣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仲,在于肉則不仁” 《素問· 逆調論》又說:“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痛風性關節炎常表現為拓趾關節、跺關節等處紅腫熱痛,甚至活動障礙和關節畸 形,遷延難愈,令人苦不堪言。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 痹證” 范疇。飲食不節、形體肥胖、起居不慎為基本病因,脾腎虧虛、清濁不分、熱毒為患是病機關鍵,熱毒、痰濁、瘀血交相為患是主要病理產物。何氏等認為本病為平素過食肥甘厚味,以致濕熱郁結,日久累及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脈而成。許氏認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從濕熱阻痹(臟腑功能失常,濕濁內生)、瘀熱阻滯等來辨證。廖氏認為本病之邪來自脾胃濕熱,久而釀生痰瘀,以致濕熱痰瘀流注凝澀,故本病當屬內傷實證之范疇。王氏認為,無論是六淫諸邪,還是痰濁、瘀血,對本病而言,最終均可歸結為“ 毒",其邪毒的來源主要有三:一是飲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中醫學對痹證治療的研究進展 辨證論治 李氏將16例RA患者辨為寒濕阻絡、濕熱滯絡及肝腎不足三型治療,其中寒濕阻絡型,方擬烏頭湯合桂枝湯加減方( 制川烏、制附片、麻黃、黃芪、桂枝、白芍、細辛、川芎、炙甘草) ;濕熱滯絡型,方擬宣痹湯合二妙加減方( 防己、芭仁、蠶沙、連翹、滑石、焦黃柏、蒼術、木瓜、忍冬藤、甘草) ;肝腎不足型,其中偏陰虛,方擬骨質增生丸合二至丸加味方( 生地、骨碎補、淡大蕓、萊服子、仙靈脾、鹿銜草、雞血藤、女貞子、旱蓮草、甘草) ,偏陽虛者方擬骨質增生丸合附桂理中丸加減方( 熟地、骨碎補、仙靈脾、鹿銜草、雞血膏、制附片、桂枝、干姜、土鱉蟲) :結果臨床治愈4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l 例,總有效率達93.75%。焦樹德根據AS的發病特點把它定為“ 大僂"中的“ 督虛寒盛證’’,制定了AS的治療大法,要以補腎驅寒、強督助陽為主,輔以化濕疏風、養肝榮筋、活血通絡。并時時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后天之本。若出現邪氣從陽化熱之證者,則需要暫時補腎清熱法,待標熱得清后,仍轉為補腎強督祛寒治本之法以收功,并創組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方藥一補腎強督治尪湯( 熟地、淫羊藿、金狗脊、制附片、鹿角膠、川斷、骨碎補、羌活、獨活、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地鱉蟲、防風、麻黃、干姜、懷牛膝、制山甲、制草烏、杜仲、白僵蠶 ,用于臨床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何氏等采用補腎強督治尪湯加減方治療AS病例l 例,服藥2年后患者自覺癥狀基本消失。張氏把AS分為6型,陽虛督寒型,治以溫補腎陽, 佐以活血祛風止痛,方用右歸丸合桂枝湯加減;肝腎陰虛型,治以滋補肝。腎,佐以養血通絡止痛,方用左歸丸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佐以理氣疏經止 痛,方用身痛逐瘀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寒濕型,治以溫經散寒,除濕通絡,佐以助陽行氣止痛,方用。腎著湯合薏苡仁湯加減;濕熱型,· 治以利濕清熱,佐以疏經通絡止痛,方用四妙散加減;痰瘀痹阻型,治以化痰祛瘀通絡,佐以扶正固本,方用桃紅飲加減,均配合手法及藥浴。結果總有效達95.20%。段氏用自擬益腎健骨湯( 桑寄生12g,川斷12g,懷牛膝12g,熟地黃10g,骨碎補10g,補骨脂10g,龍骨15g,伸筋草 15g,木瓜5g,血竭5g。加減:頸椎病加葛根10g,腰椎病加杜仲10g,狗脊10g,膝關節病加牛膝10g,地龍10g,肩周炎加桑枝15g) 口服并外用薰洗劑、黑膏藥治療,有效率97.2%。王氏以補腎法為主治療O A,自制骨痹威靈丸(威靈仙、烏梢蛇、當歸、 狗脊、骨碎補、透骨草、防風、血竭、杜仲、桑寄生、川斷、土鱉蟲、穿山甲等) ,3次/天,用黃酒15m l 和開水沖服,治療骨關節炎160例,總有效率98.12%。方氏將痛風性關節炎辨證屬濕熱蘊結者治以活血散結、清熱解毒,方用四妙散加減;瘀熱阻滯者治 以清熱散瘀、通絡止痛,方用枝藤湯加減;痰濕阻滯者治以滌痰化濁、散瘀泄熱,方用滌痰湯加減;肝腎陰虛者治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效果良好。 病因病機 血痹一名,首見《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篇》:“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也,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血痹是以肢體局部麻木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 現代中醫內科亦未將血痹作為疾病名,但就其主癥而言,歷代醫籍及臨床中常見, 多將其歸屬與中醫“ 麻木” 、“ 痹證"、“ 痿證"范疇。正如《內經· 痹論》云:“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隋· 巢元方等所著《諸病源候論》認為“ 營氣虛,衛氣實,風寒入于肌內,使血氣行而不宣流。"唐宋時期,始見麻木一詞。金元時期,《蘭氏秘藏》認為麻木多由氣虛而引起。在治療上主張“ 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 在辨證上,汪機《醫學原理》認為麻木雖是邪在肌膚,但“ 有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虛無以榮養筋肉,以至經隧澀而作麻木者";追至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指出:麻的病因,“ 氣虛是本,風痰是標’’;木,則由“ 死血凝滯于內,而外挾風寒,陽氣虛敗,不能運動。"由此觀之,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上,一般多主張以補助氣血為培本之要,伸氣行血暢,頑麻自除,不可專用消散。岳美中認為:血痹以頑麻為特征,不似“ 風痹"頑麻疼痛均有;“ 又不似“ 歷節” 唯疼痛而不頑麻。既為“ 血痹",故不能從風痹治以表散,又不能從歷節治以溫通,所以在治療上,主張補衛和營,繼以和陽養陰,最后用養血補氣。現代有人認為血痹證即氣虛致瘀血。 治法治則 在對風寒濕痹的認識上,明清醫家很有特色,以《醫宗金鑒》作者吳謙為代表的醫 家主張用虛實歸納諸痹:“ 痹虛者,氣血虛之熱諸痹也。 吳鞠通所謂“ 大抵不外寒熱兩端,虛實異治"而已,皆極明晰。李中梓在《醫宗必讀-痹》中闡明了“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并提出了三痹的治療大法,如行痹以散風為主,佐以祛寒理濕,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同時配伍一些養血活血的藥物;痛痹散寒為主,佐以祛風祛濕,同樣配伍一些養血活血之品,著痹散濕為主,佐以祛風散寒,酌配養血活血之品,對臨床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葉天士提倡“ 久病入絡"之學說,對久痹不愈者,以活血化瘀法治療,并重用蟲類藥剔絡搜風,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現代醫家對血虛痹證的認識 現代醫學家劉渡舟在《金匾要略論解·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日:凡尊榮之人,則養尊處優,好逸惡勞,多食肥甘,而肌肉豐盛,不事勞動則筋骨脆弱,以致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重因疲勞則汗出,體氣愈疲,此時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則風與 血相搏,陽氣痹阻,血行不暢。 閻瑞蘭認為血痹是以局部肢體麻痹或輕微疼痛為主癥,因體虛而感受風邪導致血行 澀滯,痹于肌膚而成。其本質是虛,外因僅起誘導作用.由于氣虛而導致血行痹阻,故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以溫陽行痹。血痹包括現代醫學腦血管病后遺癥、面神經麻痹,風濕性關節炎或增殖性脊椎炎等多種疾病在內,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效果滿意,并認為血痹病多屬慢性病,病程較長,若針藥并投效果更著。 周健認為血痹之發病,是由外盛內虛、氣血不足之人,外感風寒之邪,血行不暢而 成。故治療血痹不僅要祛風,而且要散寒腳J 。朱家魯認為血痹乃風寒濕邪痹著血分,血凝痹阻,經絡不通,營衛行澀而致,從血痹脈象“ 寸口關上小緊” 和“ 尺中小緊"分析,應為寒邪入中、正氣拘急之表現,癥狀是疼痛頑麻相兼。其與風痹的區別在于:血痹是血為寒凝,其麻痛固定不移,隨血凝痹阻之處而發生,同時可以由局部向一定部位引伸,脈象小緊;而風痹之證,因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故其痛麻游走無定處,其脈應浮緩。血痹的治療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方。 楊霞認為因病邪性質的不同和病邪侵入人體閉阻血脈的部位不同,血痹證又有種種 不同,如寒痹、胸痹等,其主要病理變化可概括為心肺主血氣功能失常,血脈空虛( 所謂體虛) ,外邪乘虛入于血脈,氣血運行遲滯,瘀血阻于身體某一部位,即致各種血痹證。 盧繼業認為血痹之病,非“ 尊榮人"獨具之癥,但凡陽虛、陰血不足之體皆易引 發,臨床尤以40歲左右婦女為多見,癥狀以肢體肌膚發涼、麻木、疼痛為主,或唇、舌、面半側發麻,麻木狀如蟻行,以手搓之可減,勞則汗出,惡風甚,常覺風寒徹骨,或伴肌膚攣急疼痛,或關節彈響,舌淡紅少苔,或凈紅舌,或舌面龜裂,脈沉細或澀弱。黃芪桂枝五物湯為血痹首選方劑,根據不同兼挾癥可隨癥加減。 宋明會認為血痹成因復雜,見證各異,氣血運行不暢為病機關鍵,但有虛實之分, 有不足與不達之別,并將血痹分為氣血兩虛、氣虛血疲、寒凝血脈、痰濕阻絡4型,分別用八珍湯、補陽還五湯、當歸四逆湯、二湯加減治療。 主方及方藥分析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于《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也,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即桂枝湯去甘草,倍生姜加黃芪組成。桂枝湯乃仲景群方之魁“ 為 滋陰和陽、調和營衛…之總方也。"( 《柯琴· 傷寒來蘇集》) 。桂枝湯調和營衛的實質是振奮中焦氣血之化源,故無論外感內傷,皆可用之。用藥陰陽相配,氣血兼顧,營衛雙調。方中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能“ 溫筋通脈"( 《別錄》) ,在本方主要具溫陽助衛,行營通滯之功;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能“ 固膝理,和血脈,收陰氣” ,具有斂陰和營之功,桂枝配芍藥,一陰一陽,一散一收,一開~合,使外邪得解,里氣以和,協同共奏調和營衛,解肌通脈行血氣之功。生姜倍用,取其辛溫宣散,能增強溫煦宣發之力,通暢營衛運行道路,佐桂枝增強桂枝通陽行痹、宣達衛陽之力:大棗配芍藥,酸甘合化,增強斂陰和營之功;姜棗相配,辛甘發散,助衛和營。營血痹阻,應加速鼓舞衛氣,使氣血暢通,故去甘草之緩,加補益之黃芪,黃芪補營衛之氣,益營衛之源,其能“ 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 《本草經疏》) ,增強調和營衛功能,以黃芪冠于桂枝之上而名方者,意在“ 治血先治氣,氣行則血行"。 從全方來看,以辛甘發散助陽為主,實在促進衛氣的功能,加強營衛之力。尤在涇 日:“ 黃芪桂枝五物湯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吳謙云:“ 主黃芪桂枝五物湯者,調養營衛為本,祛風散邪為末也"。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