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民間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民人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秦始皇親祭蚩尤,為八神之一的戰神,后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傳說蚩尤戰敗,身首異處,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處,亦有民祭祀。[山東省巨野縣還在2001年斥資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廣場”。
根據蚩尤為黃帝六相,首管天時,故成為某種星相名稱,稱為“蚩尤旗”。根據《呂氏春秋》《史記》《隋書》等文獻的描述,蚩尤旗應指某種彗星,是戰伐的征兆。 苗族地區
相對于漢族一般自認炎黃子孫,苗族則持續以蚩尤為祖。苗族西部方言區,流傳有“格蚩尤老”的傳說,“格蚩尤老”(苗語音譯“格蚩”,意為爺爺、老人,“尤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爭論。黔東南、廣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祭祖儀式“吃鼓臟”時,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還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云南馬關、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風俗,傳說此風俗與蚩尤關系密切。當時蚩尤率領苗民抵抗黃帝東進,失敗之后退入深山。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樹起樹桿,系上腰帶,令男女年圍繞花桿歌舞,吹奏蘆笙。熱鬧的聚會吸引了眾多苗人,并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戰斗。此俗后成為定期的歌舞盛會,成為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還有崇拜楓木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此俗也可能與蚩尤有關。苗族史詩中的《楓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類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