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 日本每年8月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把日本描繪成二戰“受害者”的形象,但很少提及日本遭原子彈攻擊的歷史背景。事實上,日本才是真正的戰爭加害國,好戰的日本軍國主義才是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真正罪魁禍首。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戰事終結。而此時的亞洲太平洋戰場,日本正在負隅頑抗。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蘇聯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日本法西斯的失敗命運已不可避免。但日本舉國上下決心負隅頑抗,并幻想時來運轉,贏得轉機。日本軍方甚至制定了魚死網破的決戰計劃,拼命擴充本土防御部隊數量。 按照盟軍當時的作戰計劃,要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可能會持續到1946年底。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估計將造成約2000萬軍民死亡,其中包括50萬盟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