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感謝老東家不殺之恩。在過去的這些年里,我犯過很多錯誤,有些甚至是千萬美元級別的錯誤。下文談到的5個失敗了的產品或品牌,這些年加在一起也該有近10億元的銷售額損失了吧?但寶潔一直給予的是信任與授權。 共勉。 錯誤一:伊卡璐,從迎娶女神到掃地出門 2001年,寶潔從施貴寶迎娶了伊卡璐品牌。2015年,寶潔宣布將出售一批小品牌,其中包括伊卡璐。 為了迎合“新世代”的審美,新升級的產品變化巨大:瓶身、液體、香型、配方都進行了改變。最直接的結果是:老用戶完全認不出新產品了。 “伊卡璐”升級是一個“政治”工程,由最高級別領導掛帥,肩負著向華爾街證明百年老店也能取悅新一代消費者的戰略重任。然則老板高度重視的項目往往也意味著極大的壓力,從上到下都要確保這個項目是“偉光正”的。然而這種以老板的取向為依托的“創新”最終還得經過真正的消費者“老板”的審視。 在生意連續下跌后,為了獲得商家的支持,2009年伊卡璐品牌組推出了“明星進店”活動。其中一次店內活動反應非常好,活動門店銷量獲得了若干倍的增長。這位明星就是2005年的“超級女聲”冠軍李宇春。 行內人常說:Beauty industry is a trial machine(美容產品愛嘗新)。然而,“新”既是購買的驅動力,也會是購買的障礙。把握好品牌重塑的幅度與時機,將會是關鍵。 錯誤二:倍瑞絲,王謝堂前燕,平常百姓家 2013年8月,倍瑞絲正式登陸中國,目標是從來自漢高、定位相仿的絲蘊那兒爭奪市場份額。為了更快地擴大知名度、增加消費者對新品牌的信賴,它使用了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飄柔作為母品牌,全稱叫“飄柔倍瑞絲”。
這是一個看起來面面俱到、中規中矩的上市計劃。倍瑞絲前三個月的鋪貨數據已達到了先上市2年的絲蘊的水平。而且店內的終端陳列也達到并超過了目標。 當倍瑞絲攀上飄柔的名頭,無論再怎么堆砌發型師,給人的第一感覺還是飄柔的平民化氣質。選擇飄柔作為母品牌,更多是出于財務方面的考慮,節省大量的品牌宣傳與傳播費用,但負面效應遠大于帶來的效益。 倍瑞絲來自英文名Pro Series的音譯,不大好記。上市大半年后,受訪消費者還只記得“那個倍什么絲”。在媒體費用越來越貴,到達率卻很難得到保證的當下,花大價錢推廣一個難記的品牌實在是事倍功半。 專業線的產品大多使用黑白金等幾種顏色,倍瑞絲最初的選擇也是黑白色調。但在決定了使用飄柔作為母品牌后,使用飄柔的綠色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失去了專業線的高大上。 新品牌的成功越來越成為一種小概率事件,大公司、高投入不再是充分必要條件。把握好定位、起名、包裝這幾個關鍵節點,是品牌成功的關鍵。 錯誤三:不想做“超級品牌”的總經理不是好財務。 2004年,位居當時中國洗發水市場第一名的飄柔品牌順勢推出了沐浴露和香皂。幾年后,它悄無聲息地退出了中國市場。為什么呢? 飄柔的洗發水形象已經深入民心,特別是它名字里的“飄”,跟頭發的聯系非常緊密。估計是沒幾個人愿意把滑溜溜的洗頭發的液體抹在身上的吧? 在寶潔,任何產品上市都需要經過層層消費者測試。然而任何測試都存在人為因素,消費者是決定品牌成敗的最公正的法官,即使不說,她們會用行動表態。 2002年,多芬沐浴露、香皂進入中國。8年后,多芬推出了洗發水產品。與飄柔的跨界經歷不一樣,多芬上市以來表現不錯,在強手如林的洗發水市場里成功搶得一杯羹。 一、總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想問題。 二、戰勝自己是最難的! 錯誤四:舒膚佳洗手液 2003年,非典,除菌需求大爆發。舒膚佳的除菌形象深入民心。高額的投入加上寶潔全面的鋪貨能力,這個產品的成功看起來應該是順其自然的。但很可惜,它失敗了。2004年上市,2年后黯然退市。
包裝是不能妥協的。 錯誤五:蘭諾,橘生淮北 寶潔在洗滌行業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研發的蘭諾柔順劑擁有一種獨特的“一漂”功能:一種可以中和洗衣粉殘留,減少衣物漂洗次數的技術。蘭諾是歐洲柔順劑的領導品牌,進入日本后也迅速熱賣。
由于擁有了非常獨特的“一漂”功能,蘭諾的推廣重點放在節水省事上。但這一功能與中國消費者關聯度不大,而且解釋上非常復雜,30秒的電視廣告根本講不清楚。 蘭諾針對的應該是中高收入的消費群。但是實際上,它卻更被以手洗為主的二三線城市居民親睞。這種錯配與糾結,從蘭諾進入中國到退市,一直沒人能理清楚。 蘭諾退市后,有人開玩笑,這名字沒起好,“蘭諾聽起來像難咯,這怎么會賣得好?”拋開“迷信”的成分,蘭諾是英文Lenor的音譯,本身沒有特殊含義。相比而言,金紡與紡織品的聯系更緊密,而且自帶“金質產品,呵護紡織品”的含義。 產品的定位應當和目標消費者的主打需求相一致,定位好了,事半功倍。 總結之總結 一、定位要準確。 二、起名很重要。 三、包裝是消費者能看到的最重要媒體。 四、老板不是老板,消費者才是真正的老板。 五、所有的問題都是組織的問題,所有的優勢都是效率的優勢。 來源|植系NS(ID:natureseries) 這些精英已關注公眾號〖青年創業聯盟〗
青創聯 社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