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志 清 舊體詩的格律十分嚴謹,尤其是律詩、絕句等近體詩(這里重點講近體詩),必須符合以下三個要素: 1、詩的韻格: (1)什么叫韻?韻是詩歌音樂美的基本條件,是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古體詩、近體詩,都要求押韻,沒有韻就不能成為詩,可以說這是詩區別于其它文學作品的重要標志。 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更多的字,配置于詩的一定位置(每聯的對句即雙句句尾),使之產生一種同聲效應,聲音回環之美。如:“窗前明月光……霜。……月,……鄉”。 押韻的目的,是利用韻增加詩的和諧和美感,使人讀之順口,聽之悅耳,記之容易。 (2)韻的由來,古代寫詩就講究用韻,近體詩(唐詩)興起以來,更加嚴格,并開始照韻書押韻。最早的韻書見于三國時期魏國李登的《聲類》十卷(后失傳),以及晉代左靜的《韻集》六卷等。現存最早的韻書是北宋初年陳彭年的《廣韻》和由此修訂的《集韻》,韻部206個。南宋平水人劉淵把前人206個韻部歸并為107個,元代陰時夫又把107個歸為106個,這就是后人常用的“平水韻”,流傳至今700余年。為適應讀者、詩人的需要,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根據國家漢語拼音方案,以《中華新韻》為基礎,出版了《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將平水韻106個韻部簡化為18個。即:一麻(a)、二波(o)、三歌(e)、四皆(ie)、五支(zi)、六兒(er)、七齊(i)、八微(ui)、九開(ai)、十模(uo)、十一魚(ü)、十二侯(ou)、十三豪(ao)、十四寒(an)、十五痕(en)、十六唐(ang)、十七庚(eng)、十八東(ong)。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對《詩韻新編》進行修訂重印,增添了“通押”的內容,相當于把18個韻減少為13個,近似于十三轍。 (3)如何押韻?如何用韻,可自選,從寬可用十八韻或十三轍(即新聲韻),從嚴可用平水韻(106個)。根據詩詞格律要求和實踐體會,為了便于自己記憶,我把押韻的方法歸納為以下四句話:逢雙押韻,韻押平聲,韻在句尾,一韻到底。不很準確,僅供參考: 一是逢雙押韻。這是一個普遍而顯著特點,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另有規定),第三、五、七句不能押,二、四、六、八句必須押。 二是韻押平聲。除第一句外,出句(單句)一般為仄聲,對句(雙句)均為平聲且押韻。 三是韻在句尾。押韻又叫“押韻腳”,近體詩中,對句(雙句)的最后一個字,叫“韻腳”,韻要押在“韻腳”上。 四是一韻到底。用韻可自選,但律詩、絕句不得中途換韻(允許通押的不算換韻)。 2、詩的聲律: 舊體詩,特別是近體詞,十分注重平仄的粘對,聲韻的協調。詩的格律主要就是平仄的格式和規律(這里以國家公布的普通話為基礎,以《詩韻新編》為依據,講幾點個人看法,供參考)。 (1)四聲和平仄:漢字分四聲始于魏晉時代。四聲又分古、今兩種。 現代漢語中有四個聲調:陰平(即一聲、符號- )、陽平(即二聲,符號' ) ,上聲(即三聲,符號ˇ ),四聲(即去聲,符號` )。陰平、陽平屬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 古漢語也分四個聲調,但與今天的不同,是平(相當于現在陰平、陽平)、上、去、入。這里平聲為平(如“居”),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如舉、句、菊)等。 由于語言變化,古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分別轉入陰、陽、上、去聲中。變為上聲,去聲的仍為仄聲,變為現在陰平、陽平的卻成了平聲字。但在讀、寫近體格律詩、填詞、作聯時應仍用為入聲,不能古、今四聲混用,以免混亂。古入聲字變為今平聲的共400余個字,分在八個韻部中(即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齊、十姑、十一魚),讀時按入聲讀,用時按入聲用,如:發(fā)、殺(shā)、答(dá)、服(fú)、竹(zhú)等在古四聲中都讀入聲,歸仄(《詩韻新編》中講的很具體)。 (2)關于平仄的規律:主要講平仄的粘、對規律。先看李白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 白帝 彩云 間, — —|||— —(出句) 千里 江陵 一日 還 。 ||— —||— (對句) 兩岸 猿聲 啼不 住, ||— — —||(出句) 輕舟 已過 萬重 山。 — —|||— -- (對句) 以上詩中七字為一句,一句中分四個音節。(— —、||、|—、—);兩句為一聯,一聯中單句為出句,雙句為對句。 所謂“對”,就是指同聯中上、下兩句的平仄結構形式,要求平對仄、仄對平,兩兩相對;所謂“粘”,就是指上下兩聯中平仄結構形式,即下聯第一句(出句),要同上聯第二句(對句)相粘,要求平粘平、仄粘仄(主要指相關句中的前四個字)。 總的要求是:同句中平仄交替,同聯中平仄對立,兩聯間平仄相粘。平仄交替謂之對,平仄連結謂之粘,二者相互配合協調,構成了格律詩中平仄運用的基本形式。 近體詩講究平仄粘對的目的,在于使詩的平仄富于變化,協調詩句中字、詞聲調的高低、輕重,循環往復,聲調多樣,錯落有致,達到和諧化的聲韻藝術之美。如果不“對”,上、下兩句就會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前、后兩聯就會平仄重復。 概言之,近體詩中平仄的粘對,從字到節,從節到句,從句到聯,從聯到絕,從絕到律的主要規律概括為: 兩聲一節,平仄交替。 如:紅軍 不怕 遠征 難, 兩句一聯,平仄相對。 萬水千山只等閑。 兩聯一絕,平仄相粘。 五嶺逶迤騰細浪, 兩絕一律,平仄類推。 烏蒙磅礴走泥丸。 (3)格律詩的基本格式,以七言絕句為例,其余見“詩格表”: 甲式:平起、仄腳、不入韻:如:《賀榆社詩詞學會成立》: — — | | — — | 濁漳岸畔春潮涌, | | — — | | — 翰墨飄香韻味濃。 | | — — — | | 筆架增輝生紫氣, — — | | | — — 詩壇喜看百花紅。 重復兩次為同式七律。如杜甫《客至》。 乙式:仄起、平腳、入韻:如:毛主席《為女民兵題照》 | | — — | |— 颯爽英姿五尺槍, — — | | | — — 曙光初照演兵場。 — — | |— — | 中華兒女多奇志, | | — — | | — 不愛紅裝愛武裝。 重復丙式一次為同式律詩。如:杜宇聲《慶榆社詩詞學會成立》。 丙式:仄起、仄腳、不入韻。如杜甫《絕句》: | | — — — | | 兩個黃鸝鳴翠柳, — — | | | — —, 一行白露上青天。 — — | |— — | 窗含西嶺千秋雪, | | — — | | — 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復兩次為同式律詩。如杜甫《詠懷古跡》。 丁式:平起、平腳、入韻,如:《春日陪武正國一行游云竹湖》: — — | | |— — 春風撥弄碧波潮, | | — — | |— 水鸛低飛戲客翱, | | — — — | | 浪遏飛舟人勇進, — — | | | — — 詩花更比浪花高 重復甲式一次為同式律詩。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4)需要說明的三個關系。 一是七言與五言的關系。 以上講的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的格式,至于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不科學地說,則是分別在七言詩的基礎上,截去每句的前兩個字(即第一個音節),其余格式不變。反過來講,在五言詩基礎上,“裝頭”就可變為七言詩。“截頭”或“裝頭”,基本格式不能變。 二是絕句和律詩的關系:由前面可見,絕句不論從句數,還是從格式上都正好是律詩的一半。因此,也可以這樣不太準確地講,絕句是從律詩上截下一半而成(如何截,另當別論)。 三是絕句四種格式之間的關系:四種格式可以說是獨立而統一的。分開講是四個獨立的整體,但合起來看,取每種格式的第一句,則構成了甲式的一首。由此可見前面講的四種格式都是由甲式分解演變而來。由前面四種七絕可演變為四種七律;再由七絕、七律演變為五絕、五律各四種,共16種基本格式(詳見后附《詩格表》。 (5)關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問題:由于漢語的詞語大部分是由兩個字組成一個詞,即雙音節。所以根據音節而來的詩句的聲節,也以兩平或兩仄為一個單位。又因為雙音節讀音習慣上把重點放在落腳字(即第二個字)的字音上,所以格律的平仄,也重點放在每句的二、四、六字,尤其以第二個字最為嚴格。因為第四、六個字上有時由于特殊情況錯用了,還可以拗救,而第二字錯了,則無可彌補。因此就把第二個字作為上、下兩聯相粘的關鍵和依據。多年來人們一直沿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不成文的規定,意思是講:律詩、絕句中除第七個字按是否入韻有規定外,每句的“第一、三、五”三個字要求不是很嚴,可平可仄,而二、四、六三個字必須嚴格平仄結構,不得亂用,否則就是不合格律,這一方面為我們用字、選詞、寫詩提供了很大方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限制。 但注意,不論“一、三、五”如何靈活,不得出現以下二種情況:一是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韻腳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二是句尾不能有三平相連,即一句的后三個字不能是三個平聲。這二者是詩家之大忌,切勿亂用。 3、詩的對仗 (1)什么是詩的對仗?詩文詞句的對偶,叫做對仗。其基本特點是把同類或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使之象古代的儀仗隊,兩兩相對,故名對仗。 講究對仗是律詩必須遵循的格律之一,是中國詩歌區別于西方詩歌的顯著特征,它可以使句法轉換而不雷同,避免了單調平板,增加了詩的韻味,富有鮮明的民族特征。 (2)對仗的適用范圍:律詩的頷聯(第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首、尾聯可放寬。絕句不十分要求運用對仗,但把絕句看成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就需考慮對仗.如截前半部分,則后兩句對仗;如截取后半部分,則前兩句要求對仗,這也是符合律詩格律的。排律除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外,其余全部要求對仗。 (3)對仗的基本規則:具體對仗的形式很多,概而言之為: A、字句相對,結構相稱。 例:明月 松 間 照, 四海 翻騰 云水 怒 清泉 石 上 流。, 五洲 震蕩 風雷 激。 B、詞性一致、詞類相同。 例:天連 五嶺 銀鋤 落,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地動 三河 鐵臂 搖 大渡 橋橫 鐵索 寒。 C:節奏相同,平仄相對。 例:虎踞 龍盤 今勝昔, 城閉 三秋 雨 天翻 地覆 慨而康。 帆飛 一夜 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