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七夕:一個亙古蒼穹的浪漫愛情故事 你可曾在乎過

     木柳書屋 2015-08-19

     圖片



     

    浪漫七夕_副本.jpg

    七夕:一個亙古蒼穹的浪漫

    愛情故事 你可曾在乎過

     

    (轉自:凱風網陜西頻道)

    供稿:田曉宏 編輯:秦風 仲德

     

    導語

    愛情是人倫生活一個永恒的主題與話題,從《詩經》到《離騷》,從伯拉圖到弗洛伊德,對情與愛都賦予了神圣的詮釋,甚至運用夸張的手法賦予其浪漫和甜蜜,才使其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而津津樂道,經久不衰。“七夕”一個原本關乎宇宙星辰的時間接點,卻讓智慧的先人們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國度,燦爛的歷史文化衍伸出浪漫的愛情神話,顯得更加唯美動人,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一、“七夕”的文化溯源

    早在三四千年前,人們出于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出現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把牽牛和織女,和天空的星星聯系到一起,表現了先民們跨時空,超自然的想象力,牛郎織女故事的誕生,更突出人們對自然敬仰,對生命珍惜的情感。同時,“七夕”也源于古人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給人以時間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貞愛情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慢慢地沉淀下來,成為今天“中國的情人節”。

    1、《詩經》——牛郎織女的最初雛形 

    《詩經·小雅·大東》中關于織女的說法是:“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七襄”是“終一日歷七辰”,一日移位七次,也就是逢七來復。鄭玄說,“襄”是駕馭,后人浮想,也就將它理解為完成。“不成報章”,也就是“織不成花紋”。緊接著說到牽牛:“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睆”是明亮的意思,“服箱”的“服”是“駕”,古時駕車中間的馬稱“服”,“箱”是車廂。聯系后面兩句“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是面對滿天星象,牽牛織女星座距云漢無涯,嘆在天網下一切徒勞。一開始強調的是天河距離,但遙遙相對之貌,又實在是后來衍伸演繹的基礎,也就成為牛郎織女浪漫愛情的最初雛形。

     

    2、牛郎織女愛情故事演變 

    從《古詩十九首》直到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基本形成。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曰: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3、神仙美女愛上人間屌絲——牛郎織女的故事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故事雛形,最終演繹成一個神仙美女與人間屌絲的浪漫愛情。牛郎是典型的人間屌絲,自幼父母雙亡,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給牛郎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擅于織布的七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來到銀河邊將織女的天衣偷走。織女不能重返天宮,遂于牛郎結成夫妻,生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生活。天帝知道后大為震怒,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十分悲痛,抱著一雙兒女哭作一團。老牛臨死前,囑咐牛郎在它死后穿上它的皮即可攜兒女上天宮去尋找織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泣。織女和牛郎及他們兒女的哭聲感動了天帝,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

     

    4、“七夕”突顯出的文化現象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二、“七夕”的逸聞趣事知多少

     

    1、漢武帝——令人艷羨的七夕情緣 

    遍查歷史,生于七夕的古代帝王還真沒有幾個,可是漢武帝劉徹卻與七夕情緣匪淺,不但生于七夕,民間還流傳著他與王母娘娘七夕相會的神話。據《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蘭殿,基于古人對“七”的數字崇拜,認為誕于七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因而登基后,就將七夕從小范圍的民俗節日上升到了皇家慶典的高度。每年這一日,朝廷上下都要齋戒沐浴,舉辦隆重的慶生活動。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述了漢代宮廷七夕節俗情形,漢宮“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做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綬。”又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針與開襟樓,俱以習之。”

    由于他喜好求仙問道,民間還流傳著他與西王母七夕相會的神話。《漢武故事》記載,一次七夕慶典上,一只大青鳥從天空西側翩然而至,神采奕奕停于大殿前。漢武帝便問大臣東方朔是吉是兇。東方朔答曰,此乃吉兆,大鳥是使者,預示著西王母要前來祝壽。后來,“夜漏七刻”,西王母果真駕臨。從此七夕又被視為人神相會的大吉日,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

     

    2、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的一代詞帝李煜 

    漢武大帝的七夕情緣讓人艷羨,但一代詞帝李煜的七夕情緣卻充滿了悲情。史料記載,他是惟一一位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的帝王。不論說法真實與否,人們都愿意相信,一生浪漫詩情的他,配得上這般美麗的巧合。他容貌俊朗、才情縱橫,無奈親手斷送了河山,一代帝王淪為階下囚。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七夕,他再無興致將宮室裝扮成銀河的樣子,而是借著濃濃酒意,潛逃到風花雪月的記憶里,回味著最后一絲溫存。豈料“抽刀斷水水更流”,往昔回憶愈是美好,今朝現實更顯悲愴。想起淪喪的故國、昔日的子民、代己受辱的小周后,胸中的悲憤便如一江春水,傾瀉而出。于是,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個七夕,這位詞帝揮就了千古絕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據清沈雄《古今詞話》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那天,也正是后主李煜的42歲生日,后主在賜第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生日宴會上賜下牽機藥酒將李煜毒死。生于七夕也逝于七夕,李煜的一生詮釋了前世今生。袁枚寫道:“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3、唐玄宗與楊貴妃對“七夕”之夜情有獨鐘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最為出彩的詩句。在“七夕”那個充滿愛情詩意的夜晚,風流皇帝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長生殿約會,半夜時兩人低聲盟誓:在天比翼雙飛,在地相攜連理,天長地久,永不分離。

    唐玄宗和楊貴妃對“七夕”之夜情有獨鐘。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備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閉于小合(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這種占卜方法是在七月七日乞巧節那天晚上,宮女們把捉到的蜘蛛關在小盒子里,早起打開看,以蜘蛛結網稀密預兆得巧的程度,如果蜘蛛結的網比較密實,那就是得巧多,如果蜘蛛結的網比較稀疏,那就是得巧少。得巧多的宮女肯定高興,而得巧少的就比較郁悶。

    唐玄宗李隆基雖無緣生在七夕,卻對其傳承功不可沒。《悵恨歌傳》有云:天寶十載秋,七夕之夜,玄宗與貴妃憑肩而立,因仰天感于牛郎織女重逢的悲歡場面,誓言要世世結為夫妻。其抱首嗚咽的畫面令人動容,于是有了白居易詩中所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佳話。唐玄宗還效仿民間,在皇宮搭建高臺拜月祭雙星(牛郎星和織女星),并組織宮女在月光下穿針乞巧,突出七夕節的“乞愛”和“乞巧”元素,使其更為深入人心。千百年來,七夕文化由于古代帝王的推崇獲得了長足發展。

     

    4、李商隱《辛未七夕》悼亡詩 

    李商隱,他寫過四首七夕詩,其中一首特意題了紀年《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辛未七夕》并不是明確的悼亡詩,好像李商隱被擊懵了,不能接受妻子已經死亡的現實,他呆呆地看著七夕的月亮,在牛郎織女美麗神話中,撫慰著受傷的心靈,想象著妻子的歸來。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相會的日子是那樣的漫長。“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秦觀詞“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可是李商隱卻覺得殘酷。“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歸來遲啊!“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七夕的晚上,人間的喜鵲都到天上搭鵲橋了,姑娘們在月下引五色絲線穿針乞巧,或者用盒子裝進蜘蛛,一夜過去,看它織出巧妙的網。李商隱說,對喜鵲豈能無意感謝啊!

      三、東西南北中,“七夕”習俗各不同

    1、古人的乞巧習俗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2、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4、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5、拜織女、拜魁星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7、各地的“七夕”習俗 

     

    廣州舊時的七姐誕。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涂上了紅色,然后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后,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

    廣州還有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西南習俗——染指甲。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湖南、江浙習俗——婦女洗發。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陜西黃土高原習俗——結扎巧姑。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閩南和臺灣習俗——拜“七娘媽”。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四、燦若星河的“七夕”文化

     

    1、《鵲橋仙》詞牌與秦觀的“纖云弄巧” 

    《鵲橋仙》這個詞牌原本是詠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事的。“七夕”這天,織女渡銀河,與牛郎相會,以鵲為橋。宋代詞人秦觀這首《鵲橋仙》可謂是千古絕唱。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織女是織錦的能手,纖細變幻的云彩很像是織女織出的錦緞,流星飛動,恨意難傳,不知不覺中渡過遙遠的銀河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牛郎織女在秋天的白露時節僅只一度相逢,便勝過了人間平淡的長相廝守。“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溫柔的情感像天河的水長流不息,短暫的相聚恍如一夢。怎么能忍心去看回程的鵲橋歸路?

    2、最早提及牽牛織女的詩 

    《詩經·小雅·大東》關于牽牛織女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這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原詩是這樣的: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并無任何故事情節,并沒有象征愛情的寓意。

     

    3、最早寓意愛情因素的七夕詩 

    《迢迢牽牛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便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這首詩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并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感人。

    4、杜甫的七夕詩 

    杜甫《牽牛織女》

    每逢佳節,總是最惹詩人情思。七夕,這個中國獨有的傳統節日,又怎能不讓詩人詞客動情思。就連名氣最大的詩人,被詩人奉為詩圣的杜甫也寫過關于七夕的五言長律《牽牛織女》。前四句為: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5、白居易的《長恨歌》 

    在眾多的七夕詩詞中,大多是借天上的織女牛郎故事,描寫凡間尋常人家的愛情故事。但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詩句,卻描寫皇帝與妃子的愛情故事,此詩記述了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6、杜牧的《秋夕》 

    杜牧的《秋夕》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這首是這樣的: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結語:

       “七夕”之夜,在涼風習習中“臥看牽牛織女星”,感慨著“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凄婉,回味著“金風玉露一相逢,更勝卻人間無數”的脈脈溫情,感受著燦爛文化衍伸出的浪漫愛情,心底油然生出無限的敬畏和自豪。在幾千年的文化滌蕩中,七夕節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化、與其他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
     
     
     
     
     
     
     

    2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久久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丰满的熟妇岳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av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久久亚洲道色宗和久久|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无码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图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全码|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有码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一二|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