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小鑫為各位總結了幾種容易被投資者忽視的股東權益。其中提到,股票分紅中除了現金紅利之外,其余的形式總給人一種上市公司在通過市場進行再一輪融資的感覺,其實不然。 股票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權憑證,從投資者購買時起,就有權享有公司的所有資產分配。送紅股與轉增股只是上市公司為保留現金實力繼續擴大業務而改變的另一種分紅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其實都是把投資者自己已經擁有的資產又分給了自己,并不存在形式上哪種方式好或哪種方式就一定不好。這樣說起來感覺比較難理解,下面,小鑫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給各位講解股票的幾種分紅方式到底是什么形態。 現金分紅的本質 — 股東的權益去哪兒了? 舉個例子:假設某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一共被四個人持有,他們用不等的資金買到了相應的股票,如下圖所示: 根據每人持股比例享有不同的股東權益。 資本公積金是為保證公司正常運轉而預留出來的資產,相當于運營保證金,是由股票發行時產生的溢價收入或公司合并等方式組成的,因此,也屬于股東權益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資本公積金不允許動用,只有當公司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或臨時需要資金擴大業務時,可用轉增股的方式臨時調用資本公積金。我們后面會講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逐步發展,產生利潤:
股票市值因為公司的不斷發展產生積累,形成如圖所示的增值。 如果此時,公司決定把利潤進行現金分紅,則利潤就會從股票市值中被抽離出來,按持股比例進行分割:
注意到沒?把利潤分紅給各個股東后,公司資產出現下降。因為利潤部分被分割,變成了投資者的私有財產,不在屬于公司。因此,股票市值出現下降。但各位股東的總資產實際并沒有變,只是把利潤從股票市值中抽離出來,變成了現金,股票市值恢復到最初狀態。 其實這個過程就好比一個人拿10000元本金炒股,一年后盈利10%,股票變為11000元。分紅相當于把盈利部分的這1000元從股票市值中抽離出來,變成現金還給投資者。股票市值則變回一年前的10000元。 那股權登記日當天買入股票,之后也可以與大家一同享受分紅,這樣對長期持有的股東公平嗎? 分紅的利潤是長期累積后產生的,并不是哪一天產生的。實際上,股權登記日當天買入的股票,相當于在上例中是以11000元購入,積累的價值已經通過交割轉化給了之前的賣方,之后你得到的1000元紅利,是彌補除權后的股票市值下降,實際上你的總資產還是11000元,沒有任何變化。 送紅股形態 — 如何把股東的權益轉化為股本? 在上面現金分紅的例子中提到,分紅后公司的總資產變少。但如果公司希望保持資產不變,用這部分利潤繼續擴大發展,提升盈利能力,而不是分給投資者,但又不損害股東的利益,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舉兩得呢? 送紅股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還是上面四個人持股分紅的形態,當公司用送紅股方式分紅時,該形態變為: 利潤并沒有實際分給股東,而是把利潤轉化成了對應的股票,合并到原股本中。公司總資產保持不變,保留下了現金利潤用于發展;股東的總資產也不變,但對應股本增厚,每股股票市值被分割。 假設10元的股票,市場上一共流通1000股,某人持有100股。若此時按每10股送2股的規則分紅,則總流通股變為1200股,每股降為8.333元。 轉增股形態 — 巧妙轉化股權獲得臨時資金
公司從資本公積金中抽取部分資金,使得資本公積金變薄,每單位股票市值降低。因此,需要通過增加股東的持股比例,來保證股東權益不受損失。 從結果上來看,與送紅股的形態類似,公司流通股本增加,總資產保持不變;股東持股數量增加,總資產不變,單位股票市值降低,股東權益不變。只是與送紅股的資金來源不同。 但是,轉增股操作后,由于資本公積金減少,當下一年產生利潤時,規定需先彌補公積金的虧損。如果還有剩余利潤,再進行分紅派息。 除權除息后股價計算 舉個例子:假設分紅前一日某股票收盤價10元,若現按每股紅利1元進行分紅,則: 除息后參考價=除息前一日收盤價 – 現金股利金額 = 9元; 若以每10股送2股進行分紅,則: 除權后參考價=除權前一日收盤價/(1+送股率20%)=8.33元; 若既分紅1元又每10股送2股,則: 除權又除息參考價=(除權除息前一日收盤價-現金股利金額)/(1+送股率20%)=7.5元; 若分紅1元、又10股送2股并轉增1股,則: 除權除息參考價=(除權除息前一日收盤價-現金股利金額)/(1+送股率20%+轉增股率10%)=6.923元; 我們用這種方式可以粗略預測出分紅后的股票參考價格,當然,實際的價格還需要通過二級市場的交易中產生,預測價格可能會與之存在些許偏離。 分紅對后市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