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古典優良傳統 糅合現代審美思維 □李國勝 癡愛書法也有三十年時間了,總結這些年的書法創作,我覺得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如下兩點。 第一點,汲取古典優良傳統,合理運用到自己的書法創作。提到書法,人們常講的是臨摹,但怎樣臨摹卻效果不同。我的著眼點是運用,帶著用的觀念去臨帖,沒用的就舍棄。所以我臨摹古人法帖主要是觀察古人的用筆變化,方筆還是圓筆,輕重緩急;觀察細節的各種矛盾關系,大小、輕重、斷連、開合、粗細、長短、正欹以及牽絲映帶等;觀察總體章法,主次、虛實、重點與非重點、起始、高潮、起伏、錯落;然后下筆練習,最終運用到創作中來。 臨摹古帖我主要分兩步:一是分字組去訓練,而不是單字臨摹,然后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比如王羲之書札中的“奈何”兩字,我經過反復訓練,曾用到我創作的一幅古代小品文中,同道們都說好,最后投了金山嶺“長城杯”書法展,結果獲了獎。二是臨摹古人的章法、用印。平時我主要時間用在閱讀古人法帖上,我認為多臨不如多讀多看多背,臨只能得表面的,背卻能得精神方面的。背古人的章法,總體的各種關系,哪部分字大哪部分字小,哪部分字距大哪部分字距小,哪部分行距大哪部分行距小,哪部分是細線條哪部分是粗線條,哪部分是短線條哪部分是長線條,并詳細觀察其用印。然后,把這些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上。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取得不少收益,也獲了不少獎。 第二點,糅合現代審美思維。我認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該是既有良好的傳承關系,又有鮮明的創新意識。這種鮮明的創新意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現代審美。現代美學、現代構成、美術、文學、建筑、音樂、舞蹈等都和書法密切相關。我常把創作一幅好的行草作品比喻成樂曲演奏,有開始、有結束,有高潮、有起伏,有天生的音質,也有后天鍛煉的音準、節奏變化。這和我們的書法一樣,需要有天分,也需要后天的技術訓練,它有豐富的各種成分含在里面,而不是簡單的、表面的、膚淺的。我還常把書法創作比喻成打乒乓球,有快有慢,有普通的推擋,也有大力的扣殺,更有高難度的弧圈球。這也和我們的書法一樣,有普通的動作,也有高難度的訓練。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古典美與現代美完美結合才會創作出一幅高妙的書法作品。現代書法作品的展覽意識、裝飾意識、構成意識都離不開現代審美。 近幾年我獲獎的作品都圍繞著上述兩點去實踐,“長江杯”獲獎的作品就是一例。此作正文內容為朱履貞《書學捷要》節錄:“書法勁易而圓難。夫圓者,勢之圓,非磨棱倒角之謂, 乃八面拱心,即九宮法也。然書貴挺勁,不勁則不成書。”旁配小字:“藏勁于圓,斯乃得之。朱履貞書學捷要一則。”又配題跋:“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余。其一。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余年,張公精熟,號為草圣。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宜白首攻之,豈可百日乎!其二。上錄古代書論二則,甲午夏日并記。” 最后落款:“六月七日,勝。”右上角加蓋收藏大章一枚,小閑章兩枚,一長一方。參考古代帖本鈴印,左下角蓋姓名章一枚,齋號章一枚,閑章兩枚,三小一大,提高作品靈活程度。 取用土紙坊設計紙張,仿古色調,質地盡量接近古帖,給人以古香古色之感。通篇以取法“二王“為主基調,雜糅米芾字法。為增加線條質感,用篆隸筆法書之,豐富作品內涵。不采用拼接,為避開常規做法,形式采用豎式中堂,大小相間,合理布白。盡量和時人拉開距離,不采用平常的條幅、條屏、隔水等形式。 為增加藝術感染力,作品分四行書寫,四行書寫錯落,第二行稍短,第四行更短,然后于空白處落款。增加主次變化,開始字較小,到第二行逐漸變大,然后逐漸變小。開始筆畫較細,然后逐漸出現幾個粗筆畫的字,再逐漸筆畫變細。字形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正有邪。字距有大有小,呈現節奏變化。行距有所不等,每行呈現擺動之勢,破除均勻平正。 采用現代審美意識,增加墨色變化,盡量寫出濃淡干濕枯,呈現豐富多元。用筆有提有按,稍帶絞轉。以圓為主,稍帶方筆。為豐富畫面,加進部分長線。古人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然以斯言之,豈可多得,必心摹手追方可為之。 此作還有很多不足:筆法不夠洗練,古韻還更需濃厚。書法是一門深奧的傳統藝術,我將努力去探索、研究。只有深掘,才能挖出甜水來。 【作品賞析】
|
|
來自: 百了無恨 > 《現當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