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入市獲批,意味著什么? 在上周五外圍市場一片慘跌的大背景下,不少投資者期盼著周末管理層會放出大招救市。然而,備受矚目的降準利好并未如期到來,市場反而迎來了養老金投資股市獲批的消息。 具體來看,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辦法中明確: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于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參與股指期貨、國債期貨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為目的。同時,辦法中也強調了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實際上,對于養老金入市的話題,早已得到市場的廣泛熱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資料顯示,與之前的相關征求意見稿相比,此次修訂版在投資股市上限、投資范圍等核心內容上并未作出修改,而是強化了一些風險責任以及安全責任等內容。 但是,對于養老金入市獲批的消息,確實給市場帶來了不少的爭議。與此同時,在時下A股身處“內外交困”的環境下,養老金入市的獲批卻有著不平凡的意義。 不可否認,對于時下新增流動性涌入預期并不強烈的A股市場來說,養老金的入市確確實實會改善市場對新增流動性涌入的預期。同時,隨著未來養老金的逐步入市,也將會逐步改善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引導價值投資觀念的深入人心。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30626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3845億元,兩項累計結余接近3.5萬億元。若按照30%的比例投資股市,或將引來上萬的新增流動性入市。 不過,筆者認為,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會產生如此龐大的新增流動性涌入市場。 其實,我們亦可借鑒之前險資投資規則變化之后的數據,也可以作出理性的判斷。 以去年頒布的險資投資新規為例,在《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中,且對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其他金融資產等規定了明確的監管比例。其中,以權益類資產為例,該資產投資比例不得超過30%。對此,與以往規則相比,險資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上限上移了5%。按照這一規則,或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數千億的增量流動性。 然而,從隨后的市場數據分析,險資在權益投資方面并未充分達到30%的投資上限水平。相反,在新規落地后的一段時期,險資在權益投資上的占比卻不到15%。換言之,即使新規給予險資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上限有所寬松,但實際上,險資卻并未充分使用相應的投資比例。由此一來,新規的效果,也被大打折扣了。 顯然,對于養老金的入市,或許會給股市帶來一定的新增流動性涌入預期。但是,若想期盼其為股市帶來上萬億的新增流動性支持,或者難度真的很大。 除此以外,養老金入市獲批,也并非預示著養老金馬上就可以進入股市。 或許,對于養老金真正入市的時間,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不過,對于目前相對復雜的操作程序而言,少則要半年以上,多則要一年以上,養老金入市方可初見效果。簡而言之,養老金入市獲批也并非意味著市場馬上會獲得增量流動性的支持。 但是,養老金入市獲批,確實為市場傳遞出一定的穩定信號。與此同時,結合前期證金公司、匯金等的強力護盤舉措,實則也暗示著目前的市場點位已經得到了管理層的認可,而此處也可以認為是市場“政策底”的區域。 不過,在目前A股“處處受壓”的大環境下,實則預示著“政策底”之后,市場還需要探尋“市場底”的需求。因此,對于養老金入市獲批的消息,投資者也不必過分解讀。因為,市場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投資者也需要學會尊重市場,敬畏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