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目前很多家庭婚姻如此的不順?為什么當代中國家庭出軌率越來越高?除了嚴重的貧富分化這一社會基礎之外,還有中國人婚姻觀的混亂。 第一:在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女人是家庭中的奴才;我想當代中國女人是沒有人渴望回到那“封建社會”家庭和夫妻關系之中去的; 第二,解放后引進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拋棄“神”之后的基督教的變種;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帶來的“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平等”,但是拋開神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卻成了唯物主義,于是在唯物主義教育下,人人自視為動物,人與人之間也相視為動物,于是男女間缺乏了“自尊、自愛”和夫妻間的相互依存,留下的僅僅都是動物化的欲望和性的刺激。這就是當代中國人性開放的婚姻觀的深層次的原因。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并沒有引入基督教的財富觀,于是中國人依然延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財富觀,即個人家庭財富的可繼承性這一中國封建社會的財富觀,于是中國繼續演繹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中華民族特色史,貧富分化依然延續,進而催生了官員的腐敗和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財富的可繼承性使得中國政府用于“國家養老”的福利機制難于建立,為此養老依然是中國老百姓面臨的一座大山,母親依然還指望兒子為自己養老送終,婆婆與兒媳必須要依賴同一個男人,于是婆媳關系依然是家庭斗爭的矛盾焦點,嫌貧愛富等封建社會的思想依然在中國盛行,于是除了那些為了財富出軌、離婚的人多不惜拋棄子女而孤注一擲的人之外,為了化解婆媳矛盾而離婚的也大有人在。 第四,愛情一詞本身來自于基督教國家,基督教國家的愛情概念是“男女間相互依存”和“男女間相愛”這兩層涵義的組合,但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所以馬克思主義引入之后拋開了“神”也就拋棄了“上帝造人”的傳說與信仰,繼而也就拋棄了男女間相互依存的婚姻內涵,于是使得中國人男女間的愛情呈現出了動物化的傾向。 儒家思想下中國人的愛情又是什么呢?是偷情!蔡鍔與小鳳仙、陸游與唐婉兒等就是中國的經典案例,另外就是中國窮人的愛情夢----牛郎與織女。 當代中國,既然馬克思主義早已深入人心,那么我們當代中國人就應該因勢利導,用基督教文化來重新改良馬克思主義。況且,世界上擁有婚姻觀的宗教也只有基督教,也是當代人類婚姻制度的典范,所以說就目前來講能夠拯救當代中國人婚姻觀的也只有基督教。 |
|
來自: 草木青青33 > 《社會雜談/植物/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