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特效加減方一.概述 1.屬于祖國醫學“腸辟”,“腸瀉”,“便血”等內容,主見大便次數多,粘液便,或雜有血便,大便稀溏,腹痛,食欲不振等癥。常合并有胃炎,外痔,胃下垂,膽囊炎,附件炎,息肉等。 2.腸鏡檢查: (!)。病位:直腸—乙狀結腸—結腸 (2)。局部粘膜:水腫,充血,血管紊亂,花斑樣改變(進入慢性期),大理石樣改變(病變時間長)。 (3)。糜爛,潰瘍,出血。 (4)。腸痙攣 (5)。息肉 二.病因病機:臟腑本虛,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毒邪內侵,腸管不暢,臟腑失和,郁久化熱,濕熱交蒸,肉腐潰爛。或脾虛濕盛,身困水腫,或久病傷及肝腎,活氣血不榮等。 三.辯證施治 1.熱毒夾濕型:見于發作期或毒盛重癥期,腸鏡見局部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滲出增多,wbc升高,n升高,合并感染等 主證:發熱或發熱惡寒,汗出,納差,腹痛或陣發,大便膿血,里急后重,便次增多,脈數有力或滑數,舌質紅。苔薄黃或膩。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清腸解毒湯 金錢草30-60 柴胡10-15 黃芩15-30 葛根15-30 白頭翁20-30 二花25-30 秦皮10-15 黃柏15-25 加減:高熱口渴加生石膏 知母 花粉 注意:(1)治療已解毒清熱利濕,因勢利導,切忌固澀。 2.脾虛濕盛型:常見于慢性結腸炎的早期,亦見于急性轉慢性期,腸鏡見腸粘膜出血水腫伴花斑樣變,糜爛,潰瘍,滲出或出血。 主證:身困乏力,身體虛弱,面黃或郁脹,下肢浮腫,食少納差,大便稀溏或腹瀉,大便膿血或粘液多,少腹隱痛或下墜或腹脹,大便不利,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脈沉細無力。 治則:健脾消腫 方藥:健脾消腫湯 黨參10-20 黃芪12-30 當歸6-15 白術6-15 山藥10-30 薏仁15-30 云苓10-20 赤石脂12-25 吳茱萸6-10 甘草3-6 加減:陽虛加制附子 肉桂 干姜 注意:(1)。本型常與其他型相兼,常隨其偏,隨其癥兼而治之。 (三).血於出血型:見于慢性結腸炎發生糜爛,潰瘍出血,腸粘膜脆弱,滲出較多,局部出血暗紅。 主證: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腹痛時作,或粘液血便,紫黯或晦暗不鮮,肛門墜脹,大便不利,脈虛,舌質暗或有瘀點。 治則:化瘀止血 方藥:化瘀止血湯 三七粉1-3(沖服) 當歸12-15 白芍10-20 生地6-15 白芨10-15 川芎6-15 仙鶴草15-20 大黃炭15-30 加減:瘀血重加紅花 便血重加地榆炭 側柏葉碳 (四)。肝郁腎虛型:見于慢性初發早期或慢性期,腸鏡見腸粘膜色淡,水腫,腸壁呈花斑樣或大理石樣變,或糜爛,潰瘍出血。 主證:精神不振,面色滯暗,食少,喜熱飲,腹痛或脹滿,喜暖喜按,大便晨瀉,或粘液便或有便干秘結,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則:活肝補腎 方藥:補腎理血湯 柴胡6-12 當歸12-20 白芍6-15 益母草12-20 骨碎補12-20 制附片6-15 肉桂3-10 自然銅10-20 甘草3-6 加減:便溏粘液便加石榴皮 五倍子 白術 牡蠣 注意:(1)。本型易治,但易復發。 (五)。氣血兩虛型:見于慢性結腸炎之后,或急性出血后,或慢性后期。 主證: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蒼白,精神倦怠或萎靡不振,語聲低微,便次增多,但量少,便稀溏或血便,少腹痛,下墜欲便,舌淡苔白,脈虛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益氣養血 方藥:益氣養血湯 黨參15-30 黃芪15-30 當歸6-12 白術15-20 川芎6-12 茯苓10-15 赤芍10-15 熟地15-20 陳皮6-12 加減:脾虛有濕重用參 芪 注意:(1)。補血勿忘補氣 |
|
來自: 神醫圖書館318 > 《大瘕瀉=非特異潰瘍結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