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6號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松花江上》《畢業歌》《南泥灣》《歌唱二小放牛郎》等10首歌曲入選。 這些歌曲有沒有勾起你兒時的記憶?小編帶你一起唱起來~
【作者】 田漢 聶耳 1933年 【創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抗聯艱苦抗戰的時候,一首歌曲從上海的一座監獄里傳出:這是作家田漢為當時的電影《風云兒女》寫的一首歌詞,由聶耳譜曲,它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音樂形象】 歌曲開始是六小節進軍號般的前奏。它具有鏗鏘的節奏、明亮雄偉的旋律,其中三連音的妙用,更增強了歌曲的戰斗氣氛。聶耳根據歌詞分句的特點,把這首歌曲處理成由六個長短不等的樂句所形成的自由體結構,樂句與樂句之間,銜接緊密,唱起來起伏跌宕、渾然一體。
【作者】 曹火星 1943年 【創作背景】 1943年蔣介石作的《中國之命運》一書出版,當中提出了“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的口號。中國共產黨于同年在《解放日報》批判了這本書,并說:“如果今日的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時年19歲的中共黨員曹火星由此創作了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音樂形象】 這首歌曲以霸王鞭節奏合拍,詞匯直白、旋律簡潔、朗朗上口、便于傳唱的特點而貼近群眾;以其對黨為國家解放和人民幸福所做具體努力的恰當表達而貼近生活。
【作者】 牧虹 盧肅 1943年 【創作背景】 為了反對日寇到邊區實行三光政策,西北戰地服務團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廣大農村參加斗爭。為了配合這場斗爭,牧虹和盧肅創作了《團結就是力量》。 【音樂形象】 《團結就是力量》是一部小型歌劇。歌曲旋律鏗鏘有力,唱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正氣上升,表達了人民團結一心、建設祖國的強烈愿望。
【作者】 光未然 冼星海 1939年 【創作背景】 1938年,武漢淪陷后,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創作了《黃河吟》。1939年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音樂形象】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并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蕩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作者】 麥新 1937年 【創作背景】 1933年,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鬼子橫尸遍野,第一次嘗到了大刀的厲害。麥新受到感染,譜寫了《大刀進行曲》。 【音樂形象】 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華夏民族不屈不撓且敢于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第一句開門見山點出主題,喊出了中國人民對的無比日本帝國主義憤慨和英勇斗爭精神。歌詞不到10句,可謂短小精悍。曲調非常簡潔、流暢、口語化,節奏鏗鏘有力,易學易唱。
【作者】 賀綠汀 1937年 【創作背景】 1937年冬,上海救亡演劇一隊輾轉來到山西抗日前線,為抗日部隊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引起強烈反響。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賀綠汀對著小小的油燈,將那些零碎、片斷的音樂形象一下子綴成一個整體,連詞帶曲,一氣呵成創作出了歌曲《游擊隊歌》。 【音樂形象】 《游擊隊歌》曲調輕快、流暢、生動、活潑,以富于彈性的小軍鼓般的節奏貫穿全曲,既給曲調以進行感,又表達了游擊戰士們巧妙、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伺機消滅敵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鮮明,語言通俗,這也其久唱不衰的原因。
【作者】 張寒暉 張寒暉 1936年 【創作背景】 《松花江上》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風靡中華大地。 【音樂形象】 這首歌曲的第一部分音調富于敘事與抒情的特點。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展開,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后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斗爭的力量。
【作者】 田漢 聶耳 1934年 【創作背景】 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和夏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開始了他的革命歌曲創作。他在兩年中譜寫出了《畢業歌》、《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一批優秀的作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中國音樂。這些抗日救亡歌曲通過扣人心弦的影片傳播,深深地印入了千百萬群眾的心間,極大地鼓舞了為抗日救亡而戰的廣大中國愛國軍民。 【音樂形象】 《畢業歌》屬于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歌詞是自由體的新詩,采用核心音調貫穿發展的多段體結構,將全曲分為四段。通過須乎語勢的旋律進行,使詞曲結合緊密無間,情緒發展環環相扣,年輕的激情,愛國的深情,以及二十來歲的人所特有的那種目空一切、躊躇滿志的感覺。
【作者】 賀敬之 馬可 1943年 【創作背景】 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 【音樂形象】 《南泥灣》旋律優美、抒情,熱情。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作者】 方冰 劫夫 1942年 【創作背景】 1942年,年僅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蕩”中,故意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被敵人槍殺。當時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動,根據報道,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音樂形象】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這首歌曲旋律婉轉悠揚,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傳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來源:綜合網絡(本文系小編精心編制,轉載請注明來自“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李靜、王詠倩、李華林(實習) 覺得內容不錯,請點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