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增速更值得重視的是動力變化 劉世錦 2015/08/28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為此,思客特邀經濟學家劉世錦深度解讀“三期疊加”下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在之前的幾期專訪中,劉世錦針對房地產、人口紅利、“互聯網+”等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領域進行分析,為思客讀者答疑解惑,獲得了熱烈的反響。在本期中,劉世錦將暢談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為網友們進一步解讀十三五規劃下我國經濟的總體布局及發展態勢。 相比增速放緩,動力的變化更值得關注思客:我們應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劉世錦: 中國經濟是從2010年第一季度達到高點之后開始回落,一直到目前,整個回落的過程還是繼續的。針對這個回落的過程,不論是經濟學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都有不同角度的討論。但最近兩年,各方的看法逐步統一,新常態的觀點成為主流。在這個新常態之下,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是在放緩。但是更重要的是,制度背后發生的變化,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經濟增長動力的變化。 中國正在告別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 思客:這種經濟增長動力的變化具體是怎樣表現的? 劉世錦: 過去我們經常講,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是有問題的,主要講的就是:中國經濟更多的依靠投資、依靠工業、依靠外需、依靠要素投入這四個方面。 但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這樣一種經濟增長結構已經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性變化,我們現在的經濟重心已經發生轉移。例如,國民的整體消費大概從2012年開始就已經超過了投資,2013年時有所反復,到了2014年這個趨勢已經被進一步確立。今年以來,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例已經達到60%左右,服務業現在的比重也已經超過了工業。過去,出口每年要達到20%以上的增長,最近一兩年有所減弱。今年上半年,出口基本已經接近零增長。 要素投入最重要的就是勞動力的變化。最近幾年來,從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的人口總量是在持續下降的,大概每年減少二、三百萬人。所以,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更多依靠消費、依靠服務業、依靠內需和依靠要素生產力提升來拉動。 投資和工業對中國經濟依舊起關鍵性作用 思客:新常態下,各類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有何變化? 劉世錦: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種變化。消費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作用和地位是在提升的,但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投資還是要起關鍵性的作用。服務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整個經濟競爭力的基礎還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出口,我們將來可能會穩定在5%-10%這樣一個區間,跟過去相比已經明顯降低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在下降。因為現在這個基數已經很大了,即使外貿的增長速度放緩,我們現在對外貿易的總量在全世界來講還是排在第一位的。 引進外資可提供轉型創新的稀缺要素 思客:您如何看待對外投資和引進外資的關系? 劉世錦: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來講,我們現在是進入了對外投資的快速上升期。但對外投資增加、增長速度提升,只是一個方面。引進外資對中國來講也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還要通過對外開放后的進口來引進外資和整個經濟轉型中需要的設備、技術、組織管理、商業模式、品牌以及其他的一些體制、機制等外部要素來拉動經濟。這些對中國而言,還是相當重要的。 總體來講,中國國內的資本已經不稀缺了,實際上是資本過剩的,我們為什么還要引進外資?這完全是為了引進我們國內對資源優化配置、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所需要的一些要素,也就是我們國內還稀缺的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