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
姜夔 教學目標: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教學重點:“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吟詠了二十四橋的美景,幾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過此地,化用了這一名句,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詩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 二、評講詞文 (一)預習檢查 (二)解題: 揚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遠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揚州就開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歷史。揚州曾沿用過廣陵、江都、維揚等名稱。古今揚州皆是旅游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揚州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之地,唐代揚州更是名家林立。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也牽動了帝王的情懷和游興,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康熙、乾隆六下揚州,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當時揚州盛極一時。揚州,在隋、唐、北宋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古代詩人曾用“春風十里揚州路”,“十里長街市井連”等詩句來描繪它的市容。晚唐大詩人杜牧一生致愛揚州,曾在此流連十年之久,這里有他無數的浪漫回憶,留下他無數的動人詩篇。但是南宋時金兵兩次侵犯揚州,揚州城變得破敗不堪,詞人感慨今昔,寫下這首詞,抒發了“黍離”之悲。 慢:慢詞,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詞。 (三)作者介紹: 姜 夔 (1155 —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 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達官貴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騷雅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艷輕靡,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遂他托身權貴門下,一生過著清客生活,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曾說“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詩集》。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蘊諧婉,但也有用典過多、詞意幽晦等特 點。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騷雅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背景介紹: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昔盛今衰悲涼痛惜的情緒。 (五)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 2.提問: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以上學生邊回答邊板書) 青青薺麥 景—— 二十四橋 ——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聲——— 清角吹寒 (六)小序的分析 1、序作為詞的一個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寫作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概括了寫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離”的來源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后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3、這段序中的內容,在詞中都有相對應的詞句。請把這些對應的詞句找出來。 明確:“余過維揚”對應:“過春風十里” “薺麥彌望”對應:“盡薺麥青青”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對應:“廢池喬木” “戍角悲吟”對應:“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在詞中,最能形象地表達這種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七)課文分析鑒賞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分析2: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詞人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到“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分析4: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臨后,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 分析5: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來看,是揚州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于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里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絕凄絕。 分析7:“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二十四橋因橋邊盛產紅芍藥花,故又稱紅藥橋。作者面對清冷的景色,看到橋邊依然盛開的紅花,不禁悲從中來,向芍藥發問:你們寂寞地開在這里,無人來觀賞,你們為誰而開呢?這里將無情的花兒賦予了情感,意蘊至深、悲痛已極。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這里,全詞結句,但詞意綿長,余音繚繞,久久不絕,詞人的悲愴之感達到了高潮。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1、背誦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2、 試從內容、風格、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內容甲文抒寫作者抗敵救國宏圖大志,表達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忠之心。 情感甲文表達堅決抗金和投身戰斗的堅強意志。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風格 甲文蒼涼中透露悲壯、豪邁 手法甲文用典 五、板書設計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寂寞紅藥 聲——— 清角吹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