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復拇(拇指多指)十余載 記得1998年大學本科畢業季,激動的收到了令我振奮的消息,自己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最后,經過自認為謹慎的思考,選取了骨科的課題進行研究,從那時起,開始接觸復拇(拇指多指)。在當時的骨科醫生看來,復拇是個很小且邊緣的東東,和骨創傷、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比起來,似乎可以忽略不計,治療起來也相對簡單,骨科的大刀闊斧,三下五除二就把發育較差的一個干掉了,現在想起來,心中多有不忍。復拇和脊柱比起來,從學科的角度講,絕對小小弟。但對一個Baby來講,對一個家庭來講,他們幾乎是一樣重要的,父母投入的情感和疾病本身對小孩心理的影響并無輕重之分,從這個角度講,對于復拇,我們同樣要給予十分的關注,于是,自己先是找中文書籍去看有關章節,但那個年月,知識量的獲取僅限于那幾本中文書籍,中文專業書經常缺乏細節且雷同。 后來,我碩士畢業,隨著考博大軍,又去攻讀了手外科博士,從專業的角度講,這三年是進步巨大的,從情感角度講,拋家別子,按照老美的觀點,絕對失敗。言歸正傳,由于是專門的手外科,又是重點醫科大學的手外科,患者多,這種小復拇固然常見,這時自己已經對這種復拇的治療小有心得,加之2000年初,互聯網及各種英文影印版書籍開始在國內銷售,可以在國內經驗的基礎上,對國際同行專家的專著和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我覺得那是對復拇治療打開一扇窗的歲月,開始了解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并關注別人先進的東西。 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2006年博士后出站后到上海九院整形科工作,在手先天畸形專業上又獲得了九院整外權威名家老王煒教授的親自指導和幫助,對復拇畸形的理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只是打開一扇窗,更感覺像收獲了一個莊園,自己也在老王煒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大量先天手畸形的診治工作,積累了幾百例復拇畸形的經驗,對于哪些可為,哪些非人力所為也心中有數。 2012年,自己再次被幸運之神垂青,醫院選送我到世界手外科搖籃-美國louisville手外科中心--kleinert-kutz hand care center進行為期一年多的訪問學習,第一次接觸到了國際諸多手外科大師,通過接觸交流,對自己既往的工作有了客觀和冷靜的認識,突然理解了那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們既往的工作已經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把世界上最好的水準比作珠穆朗瑪峰的話,我們的認知和水平對于這座山峰,已經接近觸手可得。 其實,專注一個領域,就像練一門武功,往前走永遠有路,也許有時有一點孤獨。 下面把常見復拇的分類形態和簡要方法及手術時間總結一下,以饗讀者,少走彎路。 臨床常用分型:從左到右依次1-7型,根據手X線片進行分型。
關于復拇手術時機的選擇: 從我們和世界的經驗來看,主流觀點主張一歲前后,7或者8個月是最早的手術時間點,之所以主張一歲,一是因為這個時候小孩發育的較為強健,骨頭固定也相對容易;二是手功能建立的敏感時間段,這時手術治療可以讓小孩較好的建立手功能。 部分手術技巧:
其中較為困難的是4-D型,即蟹鉗狀復拇畸形。
在這種復拇畸形,我們積累了獨一無二的心得,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復拇指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