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162名教師全體返校,參加2015-2016學年的“教育年會”。會上,高峰校長為全體教師作了《幸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專題報告。他以“幸福教育的時空背景、幸福教育基本概論,幸福教育實踐模型”作為三個論題,系統地闡述了幸福教育的框架和內涵,激發教師們的職業幸福感,從而培育幸福的孩子,構建幸福的校園。
一、教育的價值在于你無論出身平民還是天潢貴胄,他都是同等重要的
“教育對一個人能夠產生什么作用?有多大價值?”最近一個時期,關于“教育無用”的聲音不時塵囂直上。教育對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用?最近我看了《白石老人自述》和《龍床——明六帝紀》兩本書,現舉兩個有關“木匠”的例子,齊白石和朱由校,一個出身于平民百姓,一個出身于天潢貴胄。
齊白石看似是一個大器晚成、自學成才的人物,其實不然,他的教育功底絕對是堅實的,齊白石四歲即由祖父啟蒙識字,《四言雜字》、《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和《論語》等。否則不僅寫不出那些有思想深度和水平的詩文篇章,繪畫技藝是否達到一個那樣的高度和境界都是問題。
而天啟皇帝朱由校沒有進入學堂,每天像個野孩子一樣在宮里爬樹、溜冰、騎馬,所以到他15歲即位時,還是個文盲。而當了皇帝的朱由校不喜歡做皇帝而喜歡做木匠——在木工房里一邊做活,一邊聽魏忠賢們的匯報,“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經知道了。”皇權逐漸旁落,王朝逐步爛掉。
朱由校在位七年,內政外務,無一事處置算是對的,外患、閹禍、黨爭、叛亂四大危機同時發作,到了崇禎皇帝手里,已經無力回天。明朝之亡,不是亡于崇禎,而是亡于天啟。
從兩個“木匠”的成長經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教育不是無用的。 對一個人來說,不論出身于平民百姓還是天潢貴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情況下,接受教育和沒有接受教育,其人生結果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也是不一樣的。
二、教育的價值取決于社會需求還是育人的本質?
教育究竟有什么功能?國家出資舉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回顧古希臘的教育史,我們來看看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圖師徒三人的教育理念,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哲學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理性的人——“用理性的韁繩控制住感性的野馬。”在古希臘時期,國王寧可傳位給養子,也不傳給自己無能的孩子,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哲學王。
當前,衡水中學的教學模式屢遭批判。在2015年高考中,河北衡水中學有119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其中被“985工程”高校錄取的有1609名,占河北省的26%。
曾有專家批判說,“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毒瘤,必須徹底鏟除!”而在家長眼里,卻是這樣的聲音:“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孩子就考不上大學,就改變不了家庭現狀,就改變不了孩子個人的命運。即使每年花費一萬元,也要去衡水中學復讀!”
教育的“應然”本是按照教育的邏輯和規律,培養一個理性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合格的人,將來能為社會服務;而“中國社會結構和轉型時期的政治、社會、人事制度,決定了人們必須紛紛擠上高考的‘獨木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教育的“實然”。
由此我們教育人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1、教育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而培養合格的公民,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擇手段?
2、在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辦教育、辦學校?是堅守教育的本質,還是一味取向于社會、家長的需求?
三、教育要科學施教而不是急功近利
教育是通過什么機制對人發生了作用?如何影響和改變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其實,教育教學實際上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簡稱“雙因”)相融合相統一的過程。在這里面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
“雙因”統一律的價值在于,課堂教學中,在完成智力培養目標的同時,自覺地(而不是自發地)激發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僅使“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效達成,同時讓“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以落實和升華。
我們實施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教學的過程、師和生、親和生、生和生、物和生相長的過程而施加了影響,培養出合格的人。所謂“合格”,指的是,身心健康,德行和智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幸福的人,完整的人,理性的人,大寫的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1、教育的現象是學習知識,本質上要通過學習知識而培養合格的人。
2、要科學施教(人的本位)而不是急功近利(知識本位)。
3、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既要堅守教育的本質,又要滿足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剛性需求。
四、人活著,不僅為了吃、喝,還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人為什么要活著?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修身、齊家、報國、平天下,知行合一;
釋家倡導受苦受難,最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道家倡導無為清靜,長生不老。再從大同世界、小康社會,到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
我認為,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喝、住、性、樂,還要有尊嚴、有面子、有價值;人活著,既為了自己,也為了社會進步;人活著,一生都在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
五、人生是本體,是目的,而教育是階梯
人上學的目的是什么?接受教育意味著什么?對人生起到怎樣的作用?
一直以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而西方的觀點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譬如,一杯熱水,我們大人喝的時候知道先小口輕輕嘗試一下,再大口喝。而小孩子則不然,他們只有被燙過之后,才學會小心地喝。所以,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教育不斷改進人,讓人變得更聰明。
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本體,是目的,而教育是手段,是階梯,人是經過教育過程而不斷增值、升值,提升其價值,找到其幸福。
六、在中國實行幸福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更是一種教育實踐
上世紀20-30年代的民國時期,以杜威在中國的五大演講為標志,在他的眾多弟子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中國本土教育家的推動下,中國基礎教育方向逐步突破傳統的文化羈絆,沿著馬斯洛人本哲學和杜威主義教育學的路徑艱難前行。
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全面學習蘇聯,中國基礎教育方向開始發生拐點,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以凱洛夫教育學為代表的教育潮流占據了主導地位。
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之后,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潮流滾滾而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發現了學校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于是,國家層面提出了“素質教育”命題,再通過以《課程標準》為標志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圖對學校教育進行糾偏。 但課程改革推進十多年,社會似乎并不滿意,學校也面對著更多的共性問題:學生不喜歡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學校活力不足和教學教育質量亟須提高、教育不均衡等。
從學校角度考察,我們認為目前亟須解決的主要的問題是:
(一)如何讓孩子喜歡學校,幸福地度過自己的童年。
今天很多孩子不怎么喜歡校園,就是因為他們來到學校僅僅限于聽課、重復地作業、參加考試和來自老師、家長的壓力等,在校園里難以找到興奮點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對校園生活產生厭倦之感。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而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建構起適應每個孩子的、能夠讓孩子們自由選擇的課程體系,既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二)如何破除教師職業倦怠,重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按照佐藤學的說法,今天的老師“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教師的職業倦怠已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鑒于目前不能突破的人事、工資體制,教師只有投身于課程的設計、開發和實施,才能激發出熱情和能量,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解除職業倦怠問題。
(三)如何以課程為中心調整學校組織結構和資源配置,使學校成為促進師生和家長共同成長的幸福場。
改變傳統的學校組織,以課程為中心,頂層設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學校內部全局性變革,增強學校活力,創造豐富多彩、快樂幸福的校園生活。學校充滿了活力才能成為優質學校,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高位均衡。
所以,教育以幸福為目的,既是一種實然事實的存在,也是一種應然價值的追求。所以,幸福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想,更是一種教育實踐。
最后,將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送給大家:
老師們,“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有所“學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