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四圣心源》譯讀(156__172)

     寂寞在繁衍 2015-09-05

    血虛勞損(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血虛勞損(再生障阻礙性貧血),系因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足,肝脾不升,肺胃不降,陽浮于上,陰沉于下,氣血生化匱乏所致。

        【脈證機理】黃元御說:血源于腎,統于脾,藏于肝,注于心。氣源于胃,藏于肺,納于腎。腎主骨,骨生髓,髓為血的根源?!鹅`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的溉,這叫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這叫血。脾為生血的根本,胃為化氣的根源,水土溫暖,中氣健運,化源充足,生化暢榮,則氣疵充旺。肝主血,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以溫暖升發為性,水土溫暖,則肝木升發而血不郁;肺主氣,以清肅降斂為性,胃氣順降,則肺金降斂而氣不逆。木榮而金肅,則脾行其統攝的權力,氣血循徑而不妄行,氣血充旺,依經循行,清升濁降,陰平陽秘,所以不病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各種般勞損,而致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足,氣血生化匱乏,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徑而妄行,癥狀表現面色無華,心慌氣短,神疲乏力,各種般出血,是病再生障阻礙性貧血。肝藏魂,心藏神,魂為神的初氣,脾腎虛寒,中氣不鍵,不能生長肝木,致使木弱魂虛,無以濟神,所以癥狀表現精神不振,虛乏健忘,納差運遲。肝藏血而華色,化源不足,氣虛血少,所以癥狀表現面色萎黃無華,口唇淺淡。肝主疏泄,脾腎虛寒,肝木郁陷,疏泄不藏,所以癥狀表現月經量多,經色淺淡。肝脾郁陷,陰絡傷,血溢于內,所以便血。肺胃不降,氣虛不斂,心陽虛浮,所以癥狀表現心慌心悸,氣短失眠,虛弦盜汗,少氣懶言。君相二火虛浮,不能下潛,以溫癸水,而致腎寒,所以癥狀表現腰腿酸困無力,腰脊惡風畏寒,稍勞則虛喘自汗,多夢遺精,腰痛耳鳴。膽胃上逆,虛熱上浮,所以口臭口干,牙齦腫脹。肺虛不斂,虛火刑肺,陽絡傷,血濫于外,所以鼻衄、肌衄、齒衄。陽浮于外,而不歸根,所以手足煩熱。氣虛不能行血,血瘀肌膚,所以瘀斑青紫。急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多來勢兇猛,虛陽上浮,所以脈現浮滑、促動、關寸大、舌苔白薄膩、舌質淡、或有瘀血斑。慢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氣虛血少,所以脈現細濡、滑動、關寸大,舌苔白膩、舌質淡。脈稍現澀象,是氣雖虛而尚能攝血的診斷,為佳象。脈滯澀,多是白血病。

        【治則】健脾暖腎,滋肝養血,益氣和胃,斂肺降逆,益精填髓。

        【方藥】茯苓12克焦白術12克炒赤芍12克生地炭11克全當歸12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2克大黨參15克山萸肉15克北沙參12克補骨脂11-15克縮砂仁7克白茅根15克鹿角膠11-15克(蛘化)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焦白術,健脾和胃,以開化源.炒赤芍、生地炭、全當歸,養血舒肝;北沙參、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補骨脂,補腎壯陽;大黨參,益氣血;縮砂仁,醒脾行瘀;白茅根,清肺止血;山萸肉,斂肺止汗,補腎潛陽;鹿角膠,益精填髓,補血止衄。

        【加減】肺熱不重,血色素低,改廣橘紅為上肉桂4-7克,暖腎溫經,舒肝以榮血。白細胞過低,反復發熱,去大黨參,加紅人參11克,益氣生津,以退虛熱,或以生黃芪60克代的。肺氣虛,反復鼻衄或鼻衄不止,加柏葉炭12克,或加大薊炭12-15克,清肺斂肺以止血。齒衄,加山榆炭11克,斂肺以止血。月經過多,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止血以調經。衄血、便血、月經過多,均可加田三七粉4克(分兩次沖服),化瘀以止血。上熱過重,改炒赤芍為黃芩炭11克,以清相火;適可而止,不能久服,以防苦寒敗胃,而致除中。脈沉、稍弦,精神不振,加老川芎11克,舒肝行血,以濟心神。下寒重,加炒干姜7-11克,以溫暖中下。失眠夢多,加炒棗仁15克,斂神魂以安眠。遺精,加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斂精藏神以止遺。心慌心悸,加柏于仁11克,養心安神以止悸。血小板過低,腰痛心煩、氣餒,加甘枸杞11-15克,以滋腎柔肝。納食不消,加雞內金11-15克,健脾以助運化。心煩心悸,面色蒼白,加煅磁石11-15克,補腎納氣,鎮肝潛陽。出瘀血斑,去白茅根,加青浮萍11克,化瘀通絡以消斑。腎虛脈浮,上有虛熱,舌燥口干,或鼻衄,加刺海參30克(燉爛,分三次服,每周一次),補腎填髓,滋補精血。陽虛展寒,神疲乏力,加血鹿茸0.4克(研極細粉,分兩次沖服),崇陽溫腎,以濟神魂。腎虛精冷,加大海馬1克(研極細粉,分兩次沖服),補腎壯陽,以暖精血。白細胞過低,陽虛衛外不固,易于感冒,甚至高燒,不可發汗退熱(奪血勿汗),可酌伍柴胡、連翹、浮萍,清調營衛以退熱。若高燒仍不退,配以輸血、輸液等療法,以救危急。熟地、阿膠、首烏、遠志、蓯蓉、巴戟等滋補之品,可相機加減而用的。辛散、破氣、傷中、寒涼的藥品,均系慎用或禁用的列,用必傷正,遺禍無窮。

        【丸藥】海鹿丸:治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功能:健脾暖腎,滋肝養血,補氣和胃,益精填髓。

        組方:刺海參100克大海馬15克焦白術10克血鹿茸(洗凈,蒸熟,曬干)5克茯苓20克炒赤芍20克全當歸20克老川芎10克上肉桂5克炒杏仁10克炒杜仲30克法半夏10克大野黨30克紅人參20克北沙參30克補骨脂20克鹿角膠20克紫蔻仁10克雞內金10克懷山藥20克生地炭20克山萸肉30克生黃芪50克甘枸杞20克

        制法:上24味,研細粉,煉蜂蜜500克為丸,每丸重11克。

        服法:早晚各服兩丸,溫開水送服。

        【附方】生血散:治療再生障阻礙性貧血及缺鐵性貧血。

        組方:小茴香120克黑礬60克

        制法:共炒至微黑色,晾透,研細末。

        服法:日服2克,分兩次沖服。

        功能:溫中暖下,補腎生血。

        說明:黑礬生用有毒,傷脾胃。炒可擊其毒,所以須炒用。

        【忌宜】忌生冷、粘膩難化的食品,忌煙酒,忌食母豬肉、無鱗魚、宿根菜、天鵝肉、蕎面。宜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品。以食骨髓油炒面、雞、魚、肉、蛋、海參等富含高蛋白的食品為宜。忌房勞。不宜重勞。嚴重需臥床休息。

     【按語】再生障阻礙性貧血,多是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嚴重及經久不愈的疾病病等因素內傷臟腑,致使內臟虛損,氣血生化匱乏所致。分急性、慢性兩種??v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及后世各種醫哲的有關論述,并驗的臨床,本病的治療原則,以滋補氣血為主,兼以健脾和胃,調理臟腑氣機。俾使中氣運轉,則紊亂的臟腑氣機,漸恢復他升降的常態,化源開而氣血漸旺,而趨向愈。

        急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脈現浮滑而促動,血象過低,出血不止,來勢多兇猛,病變迅速,易于感染,嚴重的則因感染而致高燒不退,個別患,癥狀表現頭痛如裂。多是陽浮于上,治療以清上斂肺為主,配合輸血輸液,爭取治療的回旋余地。輸血,為本病的有效療法之一。急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失血多而致貧血嚴重,及慢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血色素低于59%,紅細胞低于150萬/mm3,應立即輸血,續其元氣,以解燃眉的急。慢性再生障阻礙性貧血,來勢較緩,脈多現細濡的象。貧血不嚴重,在治療上有回旋余地,可暫不輸血,及時地以藥物治療。合理輸血,可促使造血機能的恢復,但不可濫用。當輸,應立即輸血;可輸可不輸,盡量不輸;不當輸,絕對不輸,以免形成對輸血的依依賴性,而不利于自身造血機能的恢復。必須輸血,也應使輸血間隔逐漸延長,以至脫離力止。本病以輸新鮮全血,最為理想。

        臨床證實,黨參能促進紅細胞再生,但抑制白細胞再生;抄參能促進白細胞再生;黃芪能促進紅細胞再生,不抑制白細胞再生;人參既能促進紅細胞再生,能促進白細胞再生。因此,白細胞過低、抵抗力極弱,極易感染發熱,用人參或黃芪代替黨參,既可去黨參的弊端,以固表衛,又補氣生血,一舉兩得。阿膠、鹿角膠、浮萍,均能促進血小板再生。阿膠、鹿角膠,長于止血,所以出血,必用的。浮萍化瘀通絡,功能消斑,所以出現瘀血斑,必用的。

        驗的臨床,再生障阻礙性貧血,因服用氯霉素等藥品而誘發,占相當的比例。因此,醫在臨床巾,對氯霉素等藥物的應用,應持慎重態度,不可濫用,以免遺禍患。

        肌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肌衄(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因脾虛胃逆,肺不降斂.表衛不固,脾失統攝的權力,營血外溢,血不歸經所致。

        【脈證機理】氣統于肺,血藏于肝,而均源于中焦脾胃。中氣健旺,則肝脾溫升而營血不郁,肺胃清降而衛氣斂固,表陽內交于里陰,里陰外濟于表陽,營衛調和,氣血暢遂,營行于內,衛同于外,氣血循經,而不外溢,所以不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由于飲食不凋,勞倦過度,或因外感發斑,久而不愈,致使肝脾郁陷而不升,肺胃虛逆而不降,喪里不和,營衛失調,表陽不能內交于里陰,營血溢于肌表,而作紫斑,里陰不能外濟于表陽,營血溢于經絡臟腑,而作鼻衄齒衄,便血尿血,月經過多,是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營郁較輕,衛氣微滯,則見斑色淺紅,斑點稀疏,浮現于肌表。營郁較重,衛氣滯重,則見斑色青紫不鮮,致密成片。營衛都虛而郁滯,則見斑色暗淡,隱于皮里。肺胃虛逆而不降,膽無降路而上逆,所以癥狀表現鼻衄齒衄,食不甘昧,神疲懶言,虛乏多汗。

        脾虛血弱,無以養心,所以癥狀表現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血虛無以華色,所以癥狀表現面色白的發亮,沒血色,唇甲無華。肝脾郁陷,脾失統攝,疏泄不藏,所以癥狀表現便血,月經過多,或見尿血。脾濕腎寒,心腎不交,所以癥狀表現多夢易驚。陽不內交于陰,偏于發斑衄血,脈現細濡、稍浮緊、關寸大;陰不外濟于陽,偏于便血溺血,月經過多,脈現細濡、稍弦、右關尺左關寸大;氣血都虛,脈現細濡、較弱、兩關偏寸較大。舌苔白膩,舌質偏紫。

        【治則】健脾舒肝,和胃于膽,清肺降逆,理氣行瘀。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大熟地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2克青浮萍11-15克赤丹參12克北沙參11克貢阿膠11克(烊化)白蔻仁7克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以開化源;炒杭芍、粉丹皮、大熟地,養血舒肝,兼以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和胃;青浮萍、赤丹參,通經活絡,化瘀消斑;炒杜仲,溫陽補腎,暖下止血;北沙參,清肺理氣,以助衛氣;貢阿膠,潤肝補虛,養血止血;白蔻仁,調氣暖胃,以助食納。

        【加減】鼻衄,加白茅根15克、柏葉炭12克,清斂肺氣以止衄。齒衄,加山榆炭11克、小薊炭11克,斂肺以止衄。午后微發潮熱,時見鼻衄,加小薊炭15克、棕櫚炭l2克,斂肺以止衄。下寒,腰腹隱痛,加補骨脂7-11克,溫補腎附,暖下止痛。月經過多,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三七粉4克(分兩次沖服),化瘀止血以調經。大便隱血陽性,或便血,加槐角炭11克,涼血以止血。尿血,加瞿麥11克,清熱以止血。上熱口臭,加黃芩炭7-11克,清相火以除上熱;適可而止,不可久服。氣虛神疲,自汗,加生黃芪15-30克,補氣固表以止汗。當歸、首烏、生地炭、人參、雞內金等補中益氣、補血養陰的藥品,可酌情加用。紫斑深重,血小板低于5萬/mm3,改貢阿膠為鹿角膠11克,補血潤肝以止血。

        【忌宜】忌食大熱、大涼的藥品,忌煙、酒、辣椒等刺激的物。宜食高精、高蛋白食品,骨髓湯及豬蹄燉山藥。忌房勞。勿重勞。

        【按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膚出現瘀點及瘀斑,粘膜及內臟出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原發性、繼發性兩種,分急性、慢性兩大型。急性,以“青萍湯”加減主的。慢性,斑包淺紅,斑點稀疏,浮于肌表,易治;斑色青紫不鮮,致密成片,難治;斑色暗淡,隱于皮里,預后不良。三均以甘緩補養為原則。

        【臨床醫案】例1:楊某,男,36歲,河南省開封市某廠工人。1974年2月18日初診。自訴:患再生障阻礙性貧血3個月。頭昏耳鳴,心慌氣短,乏圍無力,經常鼻衄,牙齦出血,午后發熱,體溫稍高。

        73年11月,自覺全身乏力,74年元月6日,因牙齦出血不止,精神萎靡,心悸氣短,而住當地醫院治療,確診為再生障阻礙性貧血。經輸血、中西藥治療無效,因慕名來西安求治于麻瑞亭。

        診查:血虛貌,神志清,精神減輕,未見出血點及瘀斑。體溫38.9℃-39.2℃。查血:血色素2.2%,網織紅細胞0.5%,紅細胞112/mm3,白細胞4500/mm3,中性42%,淋巴58%,血小板54萬/mm3。脈細濡、稍革、滑動、關寸大,舌苔白澀膩。

        辨證:中氣虛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上熱下寒,精血不藏。

        診斷;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治則:健脾舒肝,清肺和胃,溫腎潛陽,滋益精血。

     處方:茯苓11克炒白術11克炒杭芍15克上肉桂7克生地炭30克全當歸12克炒杏仁11克山萸肉15克法半夏11克復盆子15克貢阿膠11克(烊化)煅磁石12克柏葉炭12克北沙參12克制附片11克炒干姜11克紅人參11克(另煎)三七粉4克(分兩次沖服)

        5劑,開水煎服。

        收容住院。

        3月29日:服藥30劑后,精神好轉,食納增加,體溫正常,可下床活動。脈細濡、稍數、關寸較大,舌苔白、根膩。2月18日方改炒杭芍為炒赤芍15克,去柏葉炭、煅磁石、制附片,減紅人參為7克,5劑,水煎溫服。

        11月27日;8個月來,患病情日漸好轉,精神佳,食納增,兩腿已有力,身上時有出血點,牙齦時出血。據脈證,曾先后在原方中加潞黨參、廣陳皮、女貞于、枸杞子、桂圓肉、炒白芨、炒杜仲、補骨脂、柏子仁、炙米殼、棕櫚炭等藥;輸血5次,共1000毫升。

        12月26日:無明顯不適。查血:血色素7.9%,網織細胞1.2%,紅細胞401萬/mm3,白細胞7700萬/mm3,血小板6.5萬/mm3。脈細濡、稍緊、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

        患自1974年2月18日入院,住院11個月,自覺癥狀消失,血常規基本正常,12月29日基本痊愈出院。

        1982年4月19日患來西安市中醫醫院門診求治療。自訴:近七八年來,飲食正常,精神好,能勝任工作。每年春節后,自感身困乏力,牙齦少量出血.稍事休息,即恢復正常。末服藥。查血:紅細胞550萬/mm3,血紅蛋白13.5%,網織紅細胞0.8%.血小板8.6萬/mm3,白細胞10800萬/mm3,淋巴37%,單核3%。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根膩。處方:茯苓11克、炒白術11克、炒赤芍11克、生地炭11克、粉丹皮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11克、潞黨參15克、北沙參12克、廣木香5克、蘇澤蘭15克、草蔻仁5克、鹿角膠11克(烊化),10劑,帶回原籍服用。

        隨訪至今,體健如常人。

        例2:李某,男,28歲,陜西省臨潼縣人。1957年2月22日初診。自訴:患“再障”近4年,先后經蘭州、西安三所醫院確診。

        至1957年2月,共住院3年零8個月,輸血18000毫升,不見好轉,現每半月仍需輸血200毫升維持。經患此病推薦,來西安市中醫醫院求治于麻瑞亭。

        診查;乏困無力,頭昏失眠,心慌氣短,鼻衄齒衄,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全身紫斑,牙齦黑,動即出血。脈細濡、滑數、兩關寸大,舌質絳、舌苔白膩。查血:白細胞4000/mm3,中性40%,淋巴50%,紅細胞250萬/mm3,血紅蛋白5.0%,血小板3萬/mm3。

        辨證:中氣虛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上熱下寒,精血不藏。

        診斷: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治則:健脾舒肝,清降肺胃,溫腎潛陽,滋益精血。

        處方:茯苓15克焦白術15克炒杭芍15克全當歸10克老川芎11克上肉桂7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5克大黨參30克生黃芪30克懷山藥30克山萸肉30克貢阿膠12克(烊化)北沙參12克補骨脂12克煅磁石11克制附片7克

        5劑,開水煎服。

        收容住院。

        上方隨證加減粉甘草、紅人參、三七粉、海馬、鹿角膠、廣橘紅、枸杞子等藥,連續服用7個月,輸血800毫升,臨床癥狀消失。查血:白細胞8000萬/mm3,紅細胞400萬/mm3,血小板8萬/mm3,血紅蛋白12%?;救鲈?,并勝任工作。給服海鹿丸,鞏固療效以善后。

        兩年后復查:血小板15萬/mm3,其它各項均正常。

        后結婚,生兩子一女,均體健。

        隨訪至今,未復發,并能勝任日常工作。

        例3:劉某,男,13歲,山西省芮城縣人。l979年3月6日初診。自訴:78年12月,面包開始發黃,79年元月12日,因鼻衄不止,在當地醫院輸血200毫升,未確診。13日來西安求治,在某醫院確診為再生障阻礙性貧血,收容住院治療。輸血800毫升,內服中西藥,病情無明顯好轉,因求治于麻瑞亭。查血常規:血色素4.0%,紅細胞116萬/mm3,白細胞3800萬/mm3,中性52%,淋巴48%,血小板31萬/mm3。脈細濡、稍動、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脾腎虛寒,肺胃上逆,精血虧損。

        診斷: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治則:健脾和胃,清肺降逆,溫暖中下。

        處方:茯苓11克焦白術11克炒赤芍12克全當歸12克老川芎11克廣陳皮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1克大黨參15克草蔻仁7克北沙參12克石菖蒲11克柏葉炭12克炒干姜11克貢阿膠11克(烊化)

        5劑,水煎溫服。

        3月15日復診:藥后自感精神好轉,困乏減輕,惟多汗,日進食5至6兩,雞蛋5個,二便調,血象較前好轉。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加山萸肉11克,5劑,水煎溫服。

        3月27日三診:其兄代訴:患感冒5天,初體溫38.5℃-39.1℃,現體溫已正常。23日、24日鼻衄,出血量較多。

        3月25日輸血200毫升,3月26日又鼻衄一次,約半小時,量較多。近3天未大便,精神食納可。3月18日查血常規:血色素500,紅細胞242萬/mm3,白細胞4000萬/mm3,中性58%,淋巴42%,血小板3萬/mm3,網狀紅細胞0.5%。原方去炒干姜,加山萸肉15克,3劑,水煎溫服。

        4月5日四診:自感無明顯不適,僅易出汗。近日面部及頭部毛囊感染。3月29日查血:血色素48%,紅細胞239萬/mm3,白細胞4980萬/mm3,中性54%,淋巴44%,大單核2%,血小板4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減炒干姜為4克,加山萸肉15克,6劑,水煎溫服。

        4月16日五診:胸部、臀部出散在小血點,無不適感,精神食納均佳,二便調。4月9日查血常規:血色素7.4%,白細胞7500萬/mm3,中性64%,淋巴34%,單核2%,血小板6萬/mm3。今天查血:血色素6.0%,紅細胞250萬/mm3,白細胞5850萬/mm3,血小板54萬/mm8。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原方減炒干姜為7克,加山萸肉15克,6劑,水煎溫服。

        4月23日六診;自感精神較前明顯好轉,食納佳,無明顯不適。查血常規:血色素6.0%,紅細胞312萬/mm3,白細胞6800萬/mm3,血小板7.8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

        原方減炒干姜為7克,加山萸肉15克,6劑,水煎溫服。

        5月3日七診:精神好,納可,感冒兩天,鼻塞,流清涕,腹瀉。日2至3次。查血常規:血色素5.4%,紅細胞300萬/mm3,白細胞7200萬/mm3,血小板6.5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原方加山萸肉15克,6劑,水煎溫服。

        5月14日八診:感冒已愈,無任何不適。查血常規;血色素7.0%,白細胞6100萬/mm3,血小板7l萬/mm3。原方加山萸肉15克,6劑,水煎溫服。

        6月27日九診:無不適感,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原方加山萸肉15克、制首烏15克,20劑,水煎溫服。

       9月13日十診:查血常規:血色素7.1%,白細胞6250萬/mm3,血小板9.1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原方去柏葉炭,加山萸肉15克、制首烏15克、補骨脂7克,10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4;齊某,女,20歲,陜西省富平縣人。1979年12月3日初診。自訴:頭昏,乏困,眼花六年。富平縣醫院、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診斷為增生性骨髓象、再生障阻礙性貧血恢復期。經治療,效不顯,現仍感乏困無力,頭昏,經常鼻衄,因求治于麻瑞亭。查血常規;血色素5.0%,紅細胞270萬/mm3,白細胞10900萬/mm3,中性56%,淋巴44%,血小板64萬/mm3。脈細濡、稍澀、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肺胃虛逆,脾腎虛寒。

        診斷:再生障阻礙性貧血(恢復期)。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溫暖中下。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赤芍12克生地炭12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法半夏11克大黨參15克柏葉炭15克山萸肉15克草蔻仁11克棕櫚炭12克炒干姜5克貢阿膠11克(烊化)

        5劑,水煎溫服。

        12月10日復診:頭痛頭昏,下午腿腫脹,夜間咳嗽甚。查血常規:血色素60%,紅細胞142萬/mm3,白細胞11400萬/mm3,中性54%,淋巴46%,血小板105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加骨碎補12克,5劑,水煎溫服。

        12月17日三診:咳嗽較重,下午腿腫脹。查血常規:血色素7.0%,紅細胞352萬/mm3,白細胞9200萬/mm3,中性39%,淋巴61%,單核1%,血小板9.1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加骨碎補15克,15劑,水煎溫服。

        1980年元月9日四診:近兩三天頭痛,腿乏困,膝關節痛,目澀,精神好轉。查血常規:血色素6.0%,紅細胞304萬/mm3,白細胞7400萬/mm3,中性71%,淋巴28%,血小板7.1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骨碎補15克、小薊炭12克,改阿膠為鹿角膠11克(烊化),3劑,水煎溫服。

        7月5日來函稱:近日流鼻血,乏力,嗜睡。6月30日查血:血色素70%,白細胞5800萬/mm3,中性50%,淋巴45%,血小板7萬/mms。原前方改阿膠為鹿角膠11克(烊化),加小薊炭12克、三七粉l克(分兩次沖服),10劑,水煎溫服。

        82年12月9日十診:鼻衄,乏困,眼花,一月余。妊娠六個月。查血常規:血色素7克,紅細胞203萬/mm3,白細胞7200斤/mm3,中性62%,淋巴36%,血小板68萬/mm3。脈細濡、稍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焦內金12克,5劑,水煎溫服。

        嬰兒足月順產。其后仍間斷服上方加減。84年痊愈,至今未復發。

        例5:劉某,女,7歲,西安市人。1980年2月7日初診。其父代訴:患兒于79年3月初,因預防“流腦”,服周效磺胺,每日一片。服兩次后,面部發燒,出紅疹子。3月13日赴西安市某醫院求治,經骨髓穿刺,確診為再生障阻礙性貧血。住院治療半年,輸血5至6次,每次200毫升,內服激素等西藥好轉,10月初出院現一般情況可,精神食納好,無明顯不適,胸背、四肢無出血現象,面部出小血點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查血常規:血色素5.6%,紅細胞280萬/mm3,白細胞5400萬/mm3,中性46%,淋巴54%,血小板5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白苔膩。

        辨證:脾腎虛寒,肺氣不斂。

        診斷:再生障阻礙性貧血。

        治則:健脾疏肝,溫腎潛陽,滋益精血。

        處方:茯苓11克炒白術11克炒赤芍11克全當歸11克大熟地11克上肉桂4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1克法半夏7克大黨參15克北沙參11克補骨脂7克石菖蒲11克草蔻仁4克炒干姜5克鹿角膠11克(烊化)

        5劑,水煎溫服。

        3月7日復診:上方服10劑,面部出血點減少,精神食納好,不頭昏,無明顯不適。3月1日查血常規:血色素7.5%,紅細胞206萬/mm3,白細胞4280萬/mm3,中性59%,淋巴39%,血小板4萬/mm3。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加紅人參7克(另煎),5劑,水煎溫服。

        3月14日三診:出血點較前減少,精神食納均好。查血常規:血色素4.8%,紅細胞220萬/mm3。白細胞4800萬/mm3,中性44%,淋巴56%,血小板3-6萬/mm3。脈細濡、稍促動、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紅人參7克(另煎)、女貞子11克、青浮萍7克、海馬1.5克(分兩次沖服),3劑,水煎溫服。

        3月21日四診:無明顯不適,面部針尖大出血點較前增多,精神可,不思食。查血常規:血色素5.7%,紅細胞200萬/mm3,白細胞3100萬/mm3,中性34%,淋巴65%,血小板75萬/mm3。脈沉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改菖蒲為青浮萍11克,加女貞子11克,3劑,水煎溫服。

        3月28日五診:有時臍周痛,食納可,睡眠時出汗,皮膚有小出血點。查血常規:血色素6.6%,紅細胞164萬/mm3,白細胞2650萬/mm3,中性40%,淋巴60%,血小板4.6萬/mm3。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增補骨脂為8克,加紅人參7克(另煎)、青浮萍7克,3劑,水煎溫服。

        4月10日六診:皮膚有小出血點,余無不適。查血常規:血色素5.7%,紅細胞200萬/mm3,白細胞2400萬/mm3.血小板4萬/mm3。脈沉細濡、稍緊、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加紅八參7克(另煎)、青浮萍7克、骨碎補11克,6劑,水煎溫服。

        4月24日七診:藥后明顯好轉,現僅右眼瞼上有出血點一個。查血常規:血色素63%,紅細胞178萬/mm3,白細胞3100萬/mm?.淋巴51蹦,中性49%,血小板2.7萬/mm3。脈沉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化裁;茯苓11克、炒白術11克、炒赤芍11克、生地炭11克、全當歸11克、上肉桂5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1克、法半夏7克、大黨參15克、北沙參11克、柏于fI11克、紅人參7克(另煎)、鹿角膠11克(烊化)、草蔻仁7克、炒干姜7克,6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6:王某,男,26歲,陜西省涇陽縣人。1976年3月12日初診。自訴:乏困無力半月余,怕冷,頭暈,心慌,納差,反胃。昨天下午鼻衄一次,小便正常,近兩日腹瀉,每日3至4次。曾有農藥中毒病史。西安醫學院診斷為巨細胞性貧血合并感染。經治療,效不佳,因求治于麻瑞亭。查血:血色素4.2%,紅細胞1507/mm3,白細胞5050萬/mm3,血小板8萬/mm3。脈沉脈細濡、緊、不勻、關寸略大,舌苔白薄。

        辨證:脾虛肝郁,肺胃上逆,氣血虧損。

        診斷;巨細胞性貧血。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氣血雙補。

        處方:茯苓12克炒白術11克炒赤芍11克生地炭11克全當歸12克上肉桂7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大黨參15克生黃花30克北沙參11克補骨脂11克縮砂仁11克炒干姜7克柏葉炭15克貢阿膠11克(烊化)

    5劑,水煎溫服。

        3月23日復診;藥后病情好轉。查血:血色素6.5%,紅細胞310萬/mm3,白細胞6300萬/mm3,血小板10萬/mm3。脈細濡、沉、右稍動,舌苔白薄。上方再進,9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7:張某,男,45歲,西安市人。1978年10月23日初診。

        自訴:胸悶脹,腹脹,咳痰不利,納差,時腹瀉,心煩,半年余。曾做上消化道鋇透,未見異常。查肝功,正常,總蛋白低,白蛋白4克,球蛋白1克,膽固醇正常。查血:血色素6.6%,血小板6萬/mm3,血沉27mm/小時。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巨細胞性貧血、結腸慢性炎癥。現仍心煩,腹瀉,腹脹,胸悶脹不適,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心肺(一)。脈細濡、兩關大、稍數,舌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肝脾下陷。

        診斷:巨細胞性貧血,飧瀉。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降逆。

        處方:茯苓11克粉丹皮11克炒杏仁11克天臺烏11克石菖蒲11克建澤瀉11克制首烏11克法半夏11克草蔻仁4克煨生姜11克炒杭芍11克炒枳殼11克廣郁金11克烏賊骨11克

        3劑,水煎溫服。

        10月30日復診:藥后心煩已除。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薄。上方加炙米殼7克,3劑,水煎溫服。

        11月9日三診:藥后納食增加,仍口干,腹瀉,打呃。脈細濡、稍革、關寸大、緊動,舌苔白膩。原方去首烏,加大熟地11克、炙米殼7克、桂枝木7克,3劑,水煎溫服。

        11月30日四診:一直服上藥,明顯好轉,面色轉紅,體重增精加10余斤,飲食大增。晨起仍打呃,食后即止,仍感胃脘隱隱脹痛,下午兩下肢發脹,壓的有凹陷,大便調,夜尿較多,口干,聽力減輕。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11月9日方繼服.5劑,水煎溫服。

        12月7日五診:下午稍感腹脹,打呃,下肢發脹,口干已除,夜尿仍多。近3天來又感胸悶痛,夜間咳嗽,無痰。脈細濡、關尺稍大,舌苔白膩。11月9日方再進,5劑,水煎溫服。

        12月15日六診:下午腹稍脹,腿腫,偶打呃,有時胸痛,微咳。脈細濡、右稍弦、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炙米殼7克、北沙參11克,3劑,水煎溫服。

        12月18日七診:胸部稍悶痛,下午腿腫。近兩天自感心煩,睡眠欠佳。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灰膩。原方加炙米殼7克、北沙參11克,3劑,水煎溫服。

        3月2日八診:直服上方,一周前查血,已基本正常,無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加炙米殼7克、北沙參11克,5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10:馬某,男,4歲,新疆人。1980年4月28日初診。其父代訴:患兒曾有外傷出血不止病史,外感后全身出現瘀斑、血腫史已年余,某醫院診斷為血友病?,F一般尚可,今晨感右下肢疼痛,即出現紫斑并腫脹,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

        辨證:脾虛肝郁,肺氣不斂,氣血虧損。

        診斷:血友病。

        治則:健脾舒肝,清肺降逆,溫下止血。

        處方:茯苓11克粉丹皮7克炒杏仁11克草蔻仁4克粉甘草7克全當歸7克法半夏7克柏葉炭7克炒杭芍7克廣橘紅7克棕櫚炭11克炮姜炭5克小薊炭5個(為引)

        5劑,水煎溫服。

        80年5月3日復診;藥后紫斑減少,兩踝關節處浮腫好轉,納差。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淡白膩。上方加赤丹參11克、青浮萍7克,5劑,水煎溫服。

        5月10日三,:藥后后好轉,腿上出小片紫班,受涼后腿不能動。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原前方加青浮萍11克、赤丹參11克、小薊炭11克,去柏葉炭,5劑,水煎溫服。

        5月20日四診:紫斑比前減少,食納差,腹脹,矢氣多。近日未出血,四肢仍見大小不均片狀青黑紫斑。脈現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青浮萍11克、炙米殼4克、小薊炭11克,5棄,水煎溫服。

        5月27日五診:前兩天流鼻血2次,近來納食較前好轉,腹不脹,二便無異常,仍左腿痛,左下肢可見片狀青紫斑,浮腫不明顯。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莒白膩。原方加青浮萍11克、炙米殼4克、小薊炭11克,5劑,水煎溫服。

        7月19日六診:其母代訴:上方連服30劑,已回新疆。書信稱尚好,仍出少量紫斑,腿痛已愈。繼服5月27日方,15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11:聶某,女,53歲,西安市人。1985年5月28日初診。

        自訴:全身出紫斑,牙齦出血4月,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確診為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經治療,效不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查血:血小板62萬/mm3。脈細濡、稍滑、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

        辨證;中氣不運,肺胃小降,氣滯血瘀。

        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斑。

        治則:健脾舒肝,清降肺胃,化瘀消斑。

        處方:茯苓11克炒白術11克炒赤芍15克制首烏20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2克大黨參30克法半夏11克北沙參12克補骨脂11克縮砂仁7克青浮萍11克阿膠11克(烊化)

        5劑,水煎溫服。

        6月8日復診:藥后好轉,齒衄減輕。脈舌同前。上方去黨參,減縮砂仁為5克,加生黃芪20克,6劑,水煎溫服。

        8月26日三診:一直服E方,紫斑基本已愈,鼻衄已止,牙齦聞或出血。脈細濡、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當歸、黨參,減縮砂仁為4克,加粉丹皮11克、廣郁金11克、劉寄奴7克,6劑,水煎溫服。

        10月10日四診:齒衄已止,近來白帶多,小便不利,某醫院診斷為腎盂腎炎。脈細濡、稍澀、關寸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白術、首烏、當歸、黨參、補骨脂、阿膠,減縮砂仁為4克,加建澤瀉11克、生地炭12克、粉丹皮11克、炒芡實12克、牡蠣粉15克、炙米殼4克、白檀香5克,5劑,水煎溫服。

        10月22日五診:藥后白帶已除,小便已正常,未出紫斑。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10月10日方再進,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怔忡

        怔忡,系因中氣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心腎不交,上下表里不調,五臟六腑升降失序所致。

        【脈證機理】健康人中氣健旺,清陽左升,濁陰右降,上清下溫,心腎交泰,所以不病驚悸、怔忡。

        素本中氣虛弱的人,脾家多濕,稗濕則運化遲滯,阻礙肺胃清降的路,甲木化生相火,上炎而不藏,腎不得溫而下寒,相火逆升而上熱。若突受驚恐,或因情志不遂,思慮過度,均可擾及神明,致使心君不寧,而病驚悸,嚴重的則怔忡。膽胃上逆,肺無降路,濁陰彌漫于上,所以癥狀表現頭昏目眩,心慌悸不寧,頭暈耳鳴,惡聞聲響,怕光羞明,失眠多夢,心煩易驚,納差惡心,或見悲傷嘆息。肝脾郁陷,清陽不升,所以癥狀表現精神不振,乏困無力,腹脹運遲,二便失調。脾濕肝郁,所以大便初干后溏。三焦相火,陷于膀胱,腎寒膀胱熱,所以而小便淋澀不利,或尿頻。脾濕腎寒,肝氣郁陷,男子癥狀表現遺精,女子癥狀表現月經不調,或白帶過多。脾濕腎寒,肝脾下陷,積瘀臍腹,所以癥狀表現當臍硬跳,其大如掌,按的疼痛,或臍左跳動鼓指,奔氣上沖,致使心煩意亂,難以自持。肝主知來,藏血而生魂,魂神的初氣。水土溫暖,生發的令暢,則肝木條達,魂神暢旺,所以五官空靈,頭腦清晰,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判斷迅速準確。脾濕腎寒,肝木郁陷,則魂虛無以濟神,而致神虛,所以癥狀表現五官昏藤,虛眩腦鳴,反應遲鈍,判斷遲緩而不準,二目干澀,昏花不明。腎主藏往,藏精而生髓,腦為髓海,腎精上承,以濟心神。水土溫暖,則升降有序,心腎交泰而神寧,腦髓充盈而善記。脾濕腎寒,中土不運,則心腎不交,上則虛熱擾神而健忘,下則腎寒志論而驚魘不寧。腰為腎的府,腎家虛寒,所以癥狀表現腰腿酸困疼痛,軟弱無力。中氣虛弱,虛陽浮動,所以脈現細濡、稍動弱、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上熱較重,則脈現細濡、稍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和中,平膽疏肝,理氣降逆,交濟心腎。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2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炒干姜7克白蔻仁7克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生龍骨、牡蠣粉,潛陽安神;炒杜仲,補腎強腰止痛;炒干姜,暖下祛寒;白蔻仁,開胃納食。

        【加減】頭昏頭痛,去全當歸,加黃芩炭11克,以清相火。失眠,加炒棗仁15克,斂神以安眠。心慌悸不寧,加柏子仁11克、北沙參12克,清肺養心以止悸。惡心欲吐,加廣藿香7克,醒肺以止嘔。胃酸多,改牡蠣粉為烏賊骨11克,健胃以舒肝。胃酸少,食后嘔吐,加東山楂12克,或加烏梅肉6至11克,或加炒五味子11克,舒肝斂肺,以止嘔吐。中下虛寒,全身酸困疼痛不適,加上肉桂4至7克,溫中暖下。精神不振,加大黨參15克,補中益氣。因鼻炎而致頭痛,去全當歸,加黃芩炭11克、辛荑花11克,清相火,利鼻竅,以止頭痛。心悸,當臍硬跳,加石菖蒲12克,化瘀通竅,以交濟心腎。小嚏冷痛,或耳鳴,加炙米殼4至7克,潛陽以止耳鳴,溫暖中下,以止腹痛。腰痛,小便清長.加補骨脂11克,壯腰止痛,溫澀以縮泉。大便于結,去炒干姜,加肉蓯蓉15克、炒麻仁11克,潤燥滑腸以利便。月經前錯,量多,去生龍骨、牡蠣粉,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調經以止血。

        【忌宜】忌煙、酒、辣椒。宜食營養豐富的食品。環境以清靜舒適為宜。

        【按語】怔忡,包括神經衰弱等神經系統疾患。以心慌悸不寧,神疲體倦,腦脹虛眩,健忘易驚,腰腿酸軟困痛為特征。此證多繼發于驚恐,驚恐則心悸不安,漸至怔忡不寧。其標為肺胃不降,相火虛飄;其本為脾腎虛寒,肝木郁陷,清陽不升。

        脾為生血的根本,胃為化氣的根源,血藏于肝而氣統于肺,肝藏魂而肺藏魄,魂為神的初氣,魄為精的始基。中氣健旺,則氣血寬沛,魂魄不虛,精盈而神旺。中氣虛弱,則氣虛血少,清陽不升,肝不生心,則神無以濟,濁陰不降,肺不生腎,則精無由生。精神都虛,一旦遭受驚恐,必心悸不安,漸而怔忡不寧。

        驗的臨床,上有虛熱多,癥狀表現頭目虛眩腦脹,昏朦不清,怔忡不寧。所以治療以健運中氣、蟄火潛陽為主,兼以暖下調郁。俾使中氣健旺,則氣血充沛,精盈神旺,怔忡遂愈。

        陽瘺

        陽痿,系因腎寒脾濕,肝木郁陷,不能升發所致。

        【脈證機理】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健康人水土溫暖,所以肝木條達,而不郁陷,生氣暢旺,所以不病陽痿。

        縱欲無度及手淫,或因思慮過度,或因恐懼不釋而傷腎,致使腎寒脾虛,肝木郁陷,不能升發,生氣不足,而見陰莖萎軟不舉,是病陽痿。陽虛腎寒,所以癥狀表現面色白的發亮,沒血色,腰腿酸軟。腎寒脾濕,生氣不足,所以癥狀表現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或面色萎黃。二火不潛,腎家虛寒,所以癥狀表現臥寢易驚,精神緊張。腎生肝,肝藏魂,肝生心,心藏神,水寒土濕,肝木郁陷,魂虛無以濟神,所以癥狀表現頭目昏朦不清,怔忡健忘,納差運遲,或見腹脹。脾腎濕寒,肝木郁陷,所以脈現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疏肝,滋益精血,補腎壯陽。

        【方藥】茯苓11克建澤瀉11克桂枝木11克炒杭芍11克全當歸11克貢阿膠11克(烊化)陽起石12克淫羊藿15克甘枸杞12克縮砂仁7克鎖陽15克補骨脂11克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桂枝木、炒杭芍、全當歸、貢阿膠,養血舒肝升陷;甘枸杞、陽起石、淫羊藿、鐨陽、補骨脂,補腎壯陽;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精神疲困,倦怠無力,脊背畏寒,加巴戟天12克、金毛狗脊15克,溫陽補腎,壯腰填髓。早泄,加炙米殼5克,溫腎以鎖陽。陰莖萎軟不舉,加仙茅7克,補腎以興陽。陽強不倒,脈現細濡、弦、關尺大,去補骨脂,加炒小香11克、荔枝核11克、炒桔核11克、甘松11克,舒肝以升陷。

    【忌宜】忌生冷、寒涼。以營養豐富的食品為宜。解除思想顧慮,保持情志舒暢。

        【按語】陽痿,屬性神經衰弱范疇,以陰莖萎軟不舉為特征。其成因系脾濕腎寒,肝木郁陷。肝主筋,陰莖為各種筋的所聚,名宗筋,脾濕腎寒,肝木郁陷,所以陰莖萎軟不舉。治療以健脾舒肝為主,兼補腎陽。世醫多以補腎滋陰為主,鮮見用疏肝升陷的藥品。滋陰代陽,致使水旺土濕,肝木愈陷,陽痿不唯不愈,遺泄反而愈加。

        仙茅有小毒,當慎用。其功能興陽而不斂陽,兼有早泄禁用,用的則早泄愈加。

        遺精

        遺精,系因脾腎都虛,肝郁風動,疏泄太過,肺不能斂,腎不能藏所致。

        【脈證機理】恣情縱欲,思慮過度,傷及心肝脾腎,致使脾腎都虛,木郁風動,疏泄太過,相火逆升,刑逼肺金,肺金不斂,君相二火,不能秘藏,致使腎寒,精關不固,而病遺精。

        相火不秘,妄動刑肺,致使肺金虛熱,不能降斂,脾腎虛寒,所以癥狀表現頭暈日眩,咳嗽吐痰,耳鳴腰酸,臥寐不寧,神疲乏力。夜半陰盡陽生,陽生則動,然而腎家虛寒,不能生木,脾虛不能長木,致使木郁風動,所以而夢交。肝木疏泄,腎不蟄藏,所以而夢遺。久病脾腎虛寒,不能生長肝木,生氣不旺,所以癥狀表現面色白的發亮,沒血色無華,精神萎靡不振,腰酸困痛,時而滑精,嚴重的則耳聞褻語,或目見美色,而致神馳精流。脾腎都虛,相火浮動,肺熱不斂,所以脈現細濡、關寸大、尺微,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降逆,清肺理氣,斂精藏神。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上肉桂45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2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補骨脂7-11克山奈7克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上肉桂,溫中暖下;炒杜仲、補骨脂,補腎壯陽,強腰止痛;生龍骨、牡蠣粉,蟄火潛陽,斂精藏神,山奈,斂精止遺。

        【加減】消化不良,加草蔻仁4-7克,暖脾行瘀,以助消化。夢驚耳鳴,加炙米殼3-5克,暖下以潛陽。胃酸多,改牡蠣粉為烏賊骨11克,疏肝以和胃。肝郁脈弦,去上肉桂,加制首烏20克,潤肝以升陷。尿道灼熱,尿意不盡去,去補骨脂,加白檀香7克,以清利膀胱濕熱。大便干結,加肉蓯蓉15克,潤燥以利便。腎寒滑精,脈現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白薄,加炒小香7-11克、骨碎補12克,暖腎強腰,固本止遺,或加金櫻子15-20克,補腎以澀精。溺下白濁,加炒芡實12克,補腎以斂精。下焦濕熱,尿濁色黃,去補骨脂、上肉桂,加制首烏20克、川草薢11-15克、車前草12克,潤血疏肝,清利膀胱濕熱,以分清化濁。

        【按語】遺精,包括夢遺、滑精。夢與女交,而遺精,叫做夢遺,不因夢感,而精自出,或目見美色,耳聞褻語,則精遂自流,叫做滑精。

        遺精首傷腎陰,然而精液流溢,腎的溫氣,也隨之亡失,所以繼傷腎陽,久則腎的陰陽都虛,而以腎陽虛為主,下焦虛熱,中下虛寒。所以《金匱要略》說: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

        遺精的作,因脾腎虛寒,肝本郁陷,疏泄不藏,精關水固一相火升泄,肺家虛熱不斂。所以治療以健脾溫腎為主,兼清肺家虛熱,蟄藏浮動的虛陽,以復上清下溫暖常,則滑遺自可向愈。

        【臨床醫案】例1:姚某,男,30歲,西安市人。1987年4月25日初診。自訴:陽痿3年,性欲淡漠,數月免強同房,痿軟難人,一觸即泄,大汁淋漓,致使夫妻感情不和,苦惱不堪。屢經治療,效不顯,仍陽痿不舉,經常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慌氣短,乏困無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血壓94/54mmHg。脈細濡、稍弱、關寸略大,舌苔白薄。

        辨證:脾腎虛寒,清陽不升,肺虛不斂。

        診斷:陽痿、早泄。

        治則:健脾溫腎,舒肝升陷,清肺斂精。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2克制首烏30克粉丹皮11克廣陳皮11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2克桂枝木7克五味子11克天花粉12克淫羊藿12克陽起石12克枸杞子11克北沙參15克貢阿膠11克(烊化)

        6劑,水煎溫服。

        6月6日復診:藥后病情有所好轉。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上方去粉丹皮、天花粉、炙五味,加白蔻仁4克、白茅根11克、牡蠣粉15克,10劑,水煎溫服。

        8月24日三診:上方服30余劑,陽痿、早泄明顯好轉,自汗盜汗已愈。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6月6日方加北沙參15克,10劑,水煎溫服。

        10月2日四診:上方服20余劑,陽痿、早泄已不明顯,納食增加,精力已較充沛。脈細濡、關寸尺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天花粉,加補骨脂12克,10劑,水煎溫服。

        11月21日五診:上藥服20劑,早泄已愈,陽痿已不明顯,無其它明顯不適。血壓:100/70mmHg,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去天花粉、炙五味,加補骨脂12克,改桂枝為上肉桂4克,10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2:陳某,男,35歲,西安市人。1985年12月3日初診。自訴:遺精數年,每因夢見美色、勞累即遺精,頭昏目眩,乏困無力。屢經治療,效不顯,因求治于麻瑞亭。泛酸吞酸,脘腹時痛,曾作胃腸鋇透,胃及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脈細濡、弦、關尺大,舌苔白膩。

        辨證:脾虛腎寒,肝氣郁陷,肺胃不降。

        診斷:遺精。

        治則:健脾溫腎,舒肝升陷,清降肺胃。

        處方: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11克桂枝木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縮砂仁7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炒干姜7克延胡索11克

        5劑,水煎溫服。

        12月9日復診;藥后夢遺有所好轉,仍吐酸水。脈細濡、左關尺右關寸略大,舌苔白膩。上方去廣橘紅、牡蠣粉、延胡索,減茯苓為11克、炒白術為11克、炒杭芍為11克,加廣陳皮11克、烏賊骨11克、炙米殼4克、大黨參15克,5劑,水煎溫服。

        1986年元月21日三診:上方服20劑,夢遺大減,吐酸水已愈,納食增加,精力明顯好轉。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

        1985年12月9日方加補骨脂12克,10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耳鳴耳聾

        耳鳴、耳聾,系因中氣不健,濁陰上逆,相火上炎,填塞耳竅所致。

        【脈證機理】耳,清陽的門戶,清虛則善聞,滯塞則重聽,嚴重的則耳聾?!端貑?陰陽應象夫論》說: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端貑?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色赤,入通于心,開竅于耳,困的耳為腎官,也為心官。之所以這樣,心腎同屬少陰經。健康人心火下蟄,以溫腎水,腎水上承,以濟心火,心腎交泰,水兒既濟,下溫而上清。上清則氣機暢利,濁陰全降,耳竅虛靈,所以耳聰而善聽,下溫則精血充盈,清陽上達,耳竅空靈,聲入耳通,所以巨細必聞,所以耳以竅而并官心腎。心腎交泰的權力,在于中焦脾胃,脾升則腎肝隨之也升,胃降則心肺隨之也降。肝藏魂,心藏神,魂神的初氣,肺藏魄,腎藏精,魄精的始基。健康人水上溫暖,肝木條達而不郁,清陽升發而神旺,肺氣清肅而不滯,濁陽全降而精盈,所以不病耳鳴、耳聾。

        由于內外感傷,房室過度,耗傷真元,致使脾腎兩虛,不能生長肝木。肝主生,生氣不旺,清陽不升,罔而魂神都虛,而病左耳鳴,嚴重的則耳聾。脾虛肝郁,必致膽胃上逆,肺失降斂,精魄都虛,濁陰填塞耳竅,而病右耳嗚,嚴重的則耳聾。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的海,肺為水的上源,也為髓的上源,腎為髓的下源,肺不降斂,魄虛無以化精,髓源不足,髓??仗?,劃兩耳都鳴,嚴重的則都聾。《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脾胃之所以,綜其所困,中氣不運,脾濕月干郁,膽胃上逆,清朔下陷,濁陰上逆,填摩孔竅,虛是障蔽,所以耳鳴耳聾,重聽不聞。病雖在耳竅,而朔其本源,實圓中土不健使然。脾虛肝郁,濁陰上逆,所以脈現細濡、弦、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黃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上溫下。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11克全瓜蔞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北沙參12克石菖蒲11克草蔻仁7克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炒杭芍、制首烏,平膽疏肝;北沙參、廣橘紅、全瓜蔞、廣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草蔻仁、石菖蒲,暖中化瘀,交通陰陽;生龍骨、牡蠣粉,蟄火潛陽,斂精藏神。

        【加減】腎寒,加補骨脂11克,溫腎以祛寒。陽氣浮動,加炙米殼3-5克,溫中暖下,以潛浮陽。

        【忌宜】忌煙酒,節房欲,以居處清靜,清心寡欲為宜。

        【按語】耳鳴、耳聾,既是多種疾病中兩個不同的癥狀,是兩個不同的病名。名雖為二,實為一證,僅程度不同而已,輕則耳鳴,重則耳聾。屬癥狀,治其本病,耳鳴耳聾隨之并愈。屬疾病,多是腎虛,清陽不升,濁氣上逆,填塞耳竅使然。治療以降濁為主,升清為輔。清降肺胃,蟄藏,逆的相火,恢復他上清下溫暖常,則耳竅空靈,聲入耳通,而耳鳴耳聾遂愈。若系外傷等因素所致,病因不同,治也另當別論。

        癲狂

        癲狂,多因上濕木郁,膽胃上逆,痰迷心竅使然。

        【脈證機理】健康人陰平陽秘,臟氣不偏,神清志涵,所以癲狂不作。

        由于情志不遂,憂思傷脾,而致脾濕肝郁。濕旺生痰,痰阻氣滯,肺胃不降,復因憤怒傷肝,肝氣愈郁。肝膽同氣,肝郁則膽滯,必克胃土,胃上滯而水降,相火無下行的路,必挾痰上擾心君,痰熱蒙閉清竅,神識迷亂,而病癲狂。

        凡人一臟的氣偏勝,則一臟的志偏見,一臟的聲偏發。肝的志怒,其聲為呼,心的志喜,其聲為笑。脾家濕熱素盛的人,心肝的陽偏旺,重因郁怒,肝氣愈郁而熱愈盛。君相二火,不能潛藏,挾痰熱上擾a神明,蒙閉清竅,神識逆亂,癥狀表現喜怒乖常,躁擾不安,面目紅潤,登高而呼,笑罵不休,越墻而走,不知饑而少臥寐,二便通調,這是病狂,《難經》所謂重陽狂是。肺的志悲,其聲為哭;腎的志恐,其聲為呻;脾的志思,其聲好歌。脾腎濕寒素旺的人,肺胃的陰偏旺,重因悲恐,肺腎愈虛而寒盛。肺氣虛弱,不能降斂,腎家虛寒,不能蟄藏,致使相火虛飄,下不根水,擾動心神,神志迷惘,癥狀表現悲恐失正,喜靜寡言,不時悲啼,驚悸少眠,面目黃瘦,寢食都廢,溺澀便堅,這是病癲,《難經》所謂重陰癲是。

        癲,緣于陰旺,狂緣陽亢。陽勝則狂生,陰勝則癲作,陰陽勝復,癲歷時而小狂,狂,積日而微癲。之所以這樣,既病則陰陽都偏使然。癲狂的根源,均源于濕旺,濕旺則木郁,木郁必克土,土被木賊,中焦郁迫,所以癥狀表現當臍硬跳,按的疼痛。一因情志不遂,則臍左跳動愈劇,奔氣上沖,神迷志惑,不能自持,血發狂作癲。

        狂證

        狂,陽亢,所以脈現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膩、或白臊而澀。

        【治則】平膽疏肝,清降肺胃,利氣化痰。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生杭芍12克粉丹皮11克廣橘缸12克全瓜蔞12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天門冬11克蜀漆4克朱砂粉4克(分兩次沖服)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生杭芍、粉丹皮,平膽疏肝;廣橘紅、全瓜蔞、廣郁金、法半夏,清肺化痰,寬胸降逆;天門冬,清肺潤燥;蜀漆,豁痰利竅;朱砂粉,鎮心安神。

        【加減】內熱重,登高奔走,加生大黃11克,以泄內熱。內瘀重,加巴豆霜0.05克,以泄積瘀。兼小癲,加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以潛斂浮陽。躁狂傷人,以鮮生姜一兩,搗汁,兌水兩倍,口含,噴其面。姜汁入目,困目精疼痛而狂止,而不傷目。

        癲證

        癲,陰旺,所以脈現細濡、稍滯,關寸較大、尺微,舌苔白膩。

    【治則】健胃和胃,疏肝平膽,清肺理氣,化痰利竅。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制首烏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炒干姜7克草果仁5克石菖蒲12克朱砂粉1.5克

        (晚上睡前一次服)

        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疏肝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廣郁金,清肺理氣,寬胸降逆;生龍骨、牡蠣粉,潛斂浮陽;炒干姜,溫暖中下;草果仁,暖中和胃;石菖蒲,化痰利竅;朱砂粉,鎮心安神。

        【加減】下寒重,加制附片11克,溫腎以祛寒。驚悸不眠,加炒棗仁15克,養心以安眠。上熱,舌苔白膩,加黃芩炭7-11克,以清相火。大便干結,加決明子15克,潤腸以利便。小便不利,加冬葵子11克,滑竅以利尿。兼小狂,加蜀漆4克,豁痰以利竅。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的藥品,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及環境安靜。

        【按語】癲狂,包括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等精神病。

        癲,語無倫次,沉默寡言,又名文癡;狂,狂言妄語,躁擾不寧,動而多怒,又名武癡。

        癲狂的根源,緣于中土濕旺,標見停痰。為驚悸的重癥,癲起于驚,狂生于悸。浩當燥土去濕,佐以化痰。濕去則痰無由生,痰去則神字泰定,陰陽順接,臟腑和平,可漸而向愈。

        【臨床醫案】例1:程某,男,33歲,西安市人。1984年3月15日初診。自訴:經常頭痛,恐懼,已3年。3年前開始,頭昏,頭木,恐懼,自認為有人用電視遙控自己,失眠,通宵不睡,無緣無所以哭笑,有幻覺,妄想,眼珠上翻。曾在陜西省精神病醫院住院,確診為輕度精神分裂癥,至今未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稍澀、左關尺右關寸較大,舌苔白滿厚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胃不和,肝膽失調,心腎不交。

        診斷:癜狂。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降逆,蟄火潛陽。

        處方: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2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12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炒干姜7克縮砂仁5克辛荑花7克山萸肉15克

        5劑,水煎溫服。

        3月20日復診;其妻代訴:藥后仍恐懼,昨晚欲用刀子自殺。脈細濡、緊、動、關尺大,舌苔白膩。上方去法半夏、黃芩炭,加桂枝木炒小香11克、補骨脂11克,5劑,水煎溫服。

        3月24日三診:仍感頭昏,喊叫。脈細、弦、緊、左關尺右關寸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炒棗仁4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沖服),5劑,水煎溫服。

        3月29日四診:仍有恐懼感,自認為有人控制自己,不時欲用刀子自殺,頭昏。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炒棗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沖服),5劑,水煎溫服。

        4月3日五診:藥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轉,胡言亂語減少,有時頭昏。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炒棗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沖服),5劑,水煎溫服。

        6月24日其妻來訴:上藥服30余劑,基本痊愈,已經上班。

        3月29日方再進,5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2:白某:女,24歲,西安市人。1979年元月l2日初診。其母代訴:1968年患精神病,經治療好轉。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氣夜間開始哭鬧不休,說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經治療,無明顯好轉,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亂動,不配合,無法診脈察舌。

        辨證:中氣不運,內臟失凋,脾虛肝郁,膽胃上逆,二火不藏。

        診斷:癲證。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理氣,蟄火潛陽。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大熟地11克廣橘紅11克全瓜蔞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5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草蔻仁7克石菖蒲11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沖服),

        3劑,水煎溫服。

        元月16日復診:患未來診,其母代訴:患服一劑藥后即清醒,二劑藥后能下地活動,現已能干輕度家務活。上方繼服,3劑,水煎溫服。

        元月20日三診:患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訴:心慌,頭昏,兩手發麻,腳心癢,睡眠減輕。脈細濡、右稍澀、關寸大,舌苔白膩。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參11克,3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3;高某,男28歲,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診。其父代訴:患精神分裂癥5年,經治療,明顯好轉,犯病次數減少。近又犯病,失眠,罵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濡數、兩寸關大,舌苔白厚膩、邊尖紅。

        辯證:內臟失調,肝膽郁滯,君相不藏。

        診斷:狂證。

        治則:健脾疏肝,和胃平膽,潛降二火。

        處方:茯苓11克炒杭芍11克炒杏仁11克生龍骨11克縮砂仁5克建澤瀉11克黃芩炭11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牡蠣粉15克北沙參12克肉蓯蓉15克炮干姜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沖服)

        6劑,水煎溫服。

        10月14日復診:藥后效不顯,加的天氣熱,仍狂躁不安。在陜西省精神病醫院住院三個月,今天出院。自訴:頭木不適,他無明顯感覺。脈細濡、左關尺右關寸大,舌苔白膩。上方去黃芩炭、肉蓯蓉、炮干姜、朱砂粉,增生龍骨為12克,加銀柴胡11克、炙米殼4克、補骨脂7克,6劑,水煎溫服。

        10月22日三診:藥后頭木已愈,睡眠好轉。騎自行車來診。脈細濡、稍弦、右關尺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炒杭芍、肉蓯蓉、炮+姜,增生龍骨為12克,加銀柴胡11克、炙米殼4克、柏子仁11克、補骨脂11克,10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4:侯某,女,15歲,西安市人。1985年10月21日初診。

    其母代訴:患癇證3年余,經常犯病,口吐白沫,昏迷不省人事,嚴重的則叫聲如豬如羊,醒后乏困無力。經多方治療,無顯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形體消瘦,精神較減輕。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濕肝郁,膽胃上逆,氣滯不降。

        診斷:癇證。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上溫下,理氣化痰。

        處方:茯苓11克建澤瀉11克黃芩炭11克粉丹皮11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檳榔片15克牡蠣粉15克補骨脂11克草果仁5克煨生姜7克

        6劑,水煎溫服。

        11月1日復診:藥后自感尚可,上月29日犯病一次,5分鐘即過。脈細濡、弦大而澀、關寸較盛,舌苔白薄膩。上方去黃芩炭、粉丹皮,加炒杭芍12克、全當歸11克、北沙參11克,10劑,水煎溫服。

        11月17日三診:未犯病,精神好轉。脈細濡、右弦、寸關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黃芩炭、粉丹皮、草果仁,加粉甘草11克、炒杭芍12克、全當歸11克、草蔻仁4克、北沙參12克、柏子仁11克,10劑,水煎溫服。

        12月9日四診:一周前犯病一次,較輕微,3分鐘即過。原方去黃芩炭、補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克、北沙參12克、縮砂仁4克、柏子仁11克,10劑,水煎溫服。

        1986年元月2日五診:未犯病。脈細濡、右關寸大、稍有牢象,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粉丹皮、補骨脂、草果仁,加炒白術11克、炒杭芍11克、北沙參12克、縮砂仁5克、白姜蠶11克,10劑,水煎溫服。

        元月24日六診:未犯病,體蘑增加,精神明顯好轉。脈細濡、稍弦、兩寸關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粉丹皮、補骨脂、草果仁,加炒白術11克、炒杭芍11克、北沙參12克、草蔻仁4克、白姜蠶11克、炒山萸肉12克,10劑,水煎溫服。

        5月7日七診:未犯病。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粉丹皮、補骨脂、草果仁,加炒白術11克、炒杭芍11克、北沙參12、草蔻仁4克、白姜蠶11克、炒山萸肉12克,10劑,水煎溫服。

        1987年3月27口八診:未犯病,面色紅潤,基本已愈。脈再同前。原方去粉丹皮、補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克、北沙參12克、草蔻仁4克、白僵蠶11克、山萸肉12克、10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5:侯某,女,18歲,山西省運城市人。1987年10月30口初診。自訴:患癇證一年余,經常犯病。在當地醫院冶療,效不顯,兩月前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服藥一月余,病情好轉,回原籍。近一月來犯病三次,因此來診。脈細濡、兩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虛肝郁,膽胃上逆,氣滯不降。

        診斷:癇證。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上溫下,理氣化痰。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檳榔片15克杜蠣粉15克制香附4克白蔻仁5克炙米殼4克炮干姜4克

        10劑,水煎溫服。

        12月4日復診:上方服20劑,未犯病。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去制香附,增檳榔片為15克,減炙米殼為2克,加北沙參15克,10劑,水煎溫服。

        1988年3月10日來函稱:上方服30余劑,一直未犯病,納食、二便、精神均正常。

        例6:曾某,男,21歲,陜西省富平縣人。1986年8月26日初診。自訴:近三年來,經常頭暈,嚴重的則昏倒,不省人事,右手發麻。在當地醫院檢查,腦功能、血壓等均正常,屢經治療,效不顯,仍經常犯病,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促、關寸大,舌苔白滿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濁陰不降。

        診斷:癇證。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潛斂浮陽。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11克全當歸11克黃芩炭11克制首烏20克炒杭芍12克廣橘紅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檳榔片15克牡蠣粉15克北沙參12克草果仁5克煨生姜7克炒杏仁11克

        5劑,水煎溫服。

        8月30日復診:藥后自感尚可,未犯病。脈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白膩。上方去甘草,增制首烏為30克、牡蠣粉為20克,加炒白術11克、天花粉15克,5劑,水煎溫服。

        12月8日來函稱:間斷服上方,一直未犯病,無明顯不適。

        例7:聶某,男,23歲,西安市人。1984年元月7日初診。自訴:頭痛伴抽搐,半年余,就診于西安某醫院,未確診。經治療,效不顯,仍不時頭痛抽搐,納差口渴,因慕名求浩于。脈細濡、弦、關尺大,舌苔白滿膩。

        辨證:肺熱不斂,膽胃上逆,筋脈不柔。

        診斷:抽風。

        治則:平膽和胃,疏肝清肺,調和營衛。

        處方:銀柴胡11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20克天花粉15克法半夏11克粉葛根11克生甘草11克鮮生姜7克肥大棗4枚

        2劑,水煎溫服。

        元月8日復診;藥后頭痛抽搐明顯減輕,口渴已止,納食增加。昨晚犯病兩次,后來又犯病一次,但很輕,仍未大便。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膩、根稍厚。上方去大棗,加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2劑,水煎溫服。

        元月11日三診:藥后明顯好轉,昨晚犯病一次,納食睡眠均好。脈細濡、右關寸大,舌苔白薄、根厚膩。原方去粉葛根、大棗,減銀柴胡為7克、天花粉為12克、粉甘草為7克,加茯苓12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辛荑花7克、牡蠣粉15克、北沙參15克、縮砂仁4克,3劑,水煎溫服。

        元月17日四診:藥后病情明顯好轉。近來幾天因勞累又加重。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銀柴胡、天花粉、粉葛根、大棗,減粉甘草為7克,加茯苓12克、廣橘紅12克、炒杏仁11克、辛荑花7克、牡蠣粉15克、北沙參12克滯砂仁4克,3劑,水煎溫服。

        4月6日五診:上方服30余劑,頭痛抽搐一直未犯,它無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已痊愈。停藥。

        隨訪3年,未見犯病。

        歷節
        歷節,系因風寒濕邪,傷于筋骨肌肉使然。
        【脈證機理】健康人正氣充旺,氣血調暢,衛固于外,營守于內,表里調和風寒濕邪,無由侵入,所以歷節不作。
        由于勞傷中氣,脾濕增而胃氣滯,納食減而運化遲,化原不足,氣血虛弱,腠理空疏,衛外不固。一旦汗出當風,或居處寒冷,或淋雨入水,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膝踝,眾水的溪壑,唐筋的會聚,風寒濕邪入侵,則游走筋骨之間,痹著于各種節肌肉,致使痹痛遍歷筋骨各種節肌肉,是病歷節。《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即此的謂。足的三陰經,起于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腎的升,依賴乎脾土的升。勞傷中氣,脾濕不運,肝腎也郁而不升。癸水不升,則腎家寒,不生乙木,肝木郁動而風作。脾主肉,腎主骨,肝主筋,濕淫則傷肉,寒淫則傷骨,風淫則傷筋。風寒濕邪,合傷于三陰的經,所以癥狀表現筋骨痹痛,遍歷各種節,肌肉疼痛,嚴重的則小關節腫脹變形。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是地下的濁邪,所傷在下,所以痹痛多在腰股膝踝,痹著不移,痛楚難耐,《素問?痹論》所謂寒氣勝為痛痹,濕氣勝為著痹是。風為陽邪,善行走竄,所以而全身疼痛,游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各種節尤劇,《素問?痹論》所謂風氣勝為行痹是。脾腎濕寒,肝木郁陷,膽胃上逆,所以癥狀表現心慌氣短,納差消瘦,午后身熱,或見自汗。脾濕腎寒,肝木郁遏,所以脈現細濡、稍澀、或稍弦緊、關寸大、或關尺大,濕盛則脈細濡澀,寒盛則脈偏沉緊,風盛則脈偏弦數,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暖腎行瘀,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方藥】土茯苓15克建澤瀉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炒杜仲12克赤丹參15克雞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11克補骨脂11克水煎溫服。
        【方解】土茯苓、建澤瀉,培脾滲濕,強筋壯骨;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行瘀,活血止痛;炒杜仲、補骨脂,溫陽補腎,壯腰止痛;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赤丹參、雞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青浮萍,通疏經絡,利濕消腫。
        【加減】疼痛重,加炙米殼5克,暖下以止痛。脈現關尺大,稍弦,去法半夏,加桂枝木7-11克,疏肝阻升陷。脈細濡澀,下肢腫痛重,加漢防已11克,或加懷牛膝7-11克,利濕消腫,行瘀以止痛。風濕熱,四肢不腫,關節疼痛,時而發熱汗出,脈沉緊,加生黃芪30-60克,補氣以止痛。坐骨神經痛,去赤丹參,加炒乳香11克,通經阻止痛。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脈現細濡,關尺大,去粉丹皮、全當歸,法半夏,加桂枝木11克、老川芎11克,舒肝升陷,通經以止痛,或徑用“桂芍知母湯”加全當歸11克、赤丹參15克以治的。
        【忌宜】居處忌潮濕,宜溫暖。忌房勞。宜食營養性高的食品。
        【按語】歷節,《內經》名痹,包括疼痛遍歷各種節的風濕性關節炎、婁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
        歷節的作,內因正氣的虛,外因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正氣的虛,系因肝脾腎三臟虛寒,外邪的入,湊于筋骨肌肉,所以治療首當溫暖中下,培補正氣,實表以絕邪氣入侵的門徑,通經活血,以止疼痛。上方加減化裁,既可用治風濕性關節炎。也可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系因風傷衛氣,遏閉營血,營熱內郁,發于肌表所致。
        【脈證機理】本病起于內有溫蘊,外感風邪。風傷衛氣,衛氣斂閉,遏逼營陰,營郁化熱。營熱外發,透出肌表,而現紅色斑點,形似丘疹的狀,高起頑硬,大小不等,壓的疼痛,有時作癢,是病結節性紅斑。
        脾濕肝郁,陷而不升,所以多發于下肢膝踝之間,夜間痛重。木郁風動,筋脈不粟,可見步履蹇跛。外因風邪入侵,內因脾土濕盛,所以屬歷節范疇,所以多兼見歷節各種癥狀。肝脾郁陷,所以脈現細濡、稍澀、關尺較大,舌苔白膩。若上有虛熱,陽氣上浮,則脈現細濡、稍滯、關寸大。痛重,脈現弦澀的象。
        【冶則】潤肝熄風,清肺理氣,調營解表,行瘀止痛。
        【方藥】桂枝木11克生白術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全當歸11克肥知母11克炒杏仁11克土茯苓12克青浮萍12克鮮生姜11克肥大棗4枝
        【方解】桂枝木,疏肝升陷;生白術,和胃健脾;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活血化瘀,潤肝息風;土茯苓,強筋壯骨,利濕化瘀;青浮萍,通經解袁,活血祛瘀;肥知母、炒杏仁,清潤肺氣;鮮生姜,和胃降逆,發散解表;肥大棗;補脾生血。
        【加減】血瘀痛重,加赤丹參15克、延胡索7-11克,化瘀以止痛。
        上熱頭昏,加黃芩炭7-11克,以清相火。皮膚瘙癢,搔的出血,加威靈仙3-7克,祛風以止癢。下寒,加制附片7-11克,暖腎以止痛。關節腫痛,加青風藤3-7克,疏利關節,祛風止痛。表不固,汗多,加生黃芪15-30克,固表以止汗。
        外洗法:嫩桑枝250克鮮槐枝500克(或蒺藜蔓500克)上二味,煎湯外洗,加熱再洗,日三次。洗后用紗布裹患處,以避風。用治踝部紅斑最捷。
        【忌宜】忌食辣椒及大熱的藥品,忌煙酒,避風。
        【按語】結節性紅斑,祖國醫學叫做紅斑,屬歷節范疇。其主癥為紅斑高起,壓的頑硬疼痛,多發于膝踝之間,夜間煩熱作痛,黎明熱退痛減,經久不愈。個別患,痛癢同時發作,難以入眠。患此多是女性,男性少見。痛為血瘀,不通則痛;癢為氣滯,不暢則癢,氣滯血瘀,經絡壅阻,所以痛癢同時發作。氣滯重,癢重而痛輕,血瘀重,痛重而癢輕。陰瘀則發熱,陽郁則汗出,患此多見夜間煩熱,而不下汗出,所以多是陰瘀。雖紅腫高起,煩熱頻作,甚搔的流血水,但不化膿,所以非對陽盛血熱的瘡瘍,而系風濕為患,所以用桂芍知母湯加減治的。去麻黃的辛散,重用浮萍,祛風熱而達表瘀。并加潤風肝熄風的藥品,活血化瘀,以善其后。驗的臨床,效果甚佳。
        例3:王某,男,20歲,陜西省富平縣人。1988年5月10日初診。自訴:患類風濕關節炎兩年,經治療,無明顯好轉。近半年來,下肢肌肉萎縮酸痛,遺精,睪丸濕癢,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脈細濡、稍弦、左關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下虛寒,肝氣下陷,經絡瘀阻。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遺精。
        治則:健脾溫腎,疏肝升陷,化瘀止痛。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30克桂枝木7克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赤丹參20克縮砂仁4克炙米殼4克雞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橘核11克炒小香7克荔枝核11克5劑,水煎溫服。

        5月23日復診:藥后各種癥狀有所好轉。脈細濡,左關尺右關寸大,舌苔白膩。上方去茯苓、粉甘草、生龍骨、縮砂仁、橘桉、炒小香,增炒杭芍為12克、雞血藤為15克,加士茯苓15克、建澤瀉11克、粉丹皮11克、炒杏仁克、法半夏11克、青浮萍11克、補骨脂11克、北沙參15克,5劑,水煎溫服。

        6月2日三診:上方服23劑,關節痛、睪丸濕癢均減輕,行走蹇跛,肌肉仍萎縮。脈細濡、數、動、左關尺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茯苓、粉甘草、生龍骨、牡礪粉、縮砂仁、橘核、炒小香、荔枝核,增炒杭芍為12克、制首烏為40克、赤丹參為30克、雞血藤為15克、路路通為15克,加土茯苓20克、炒白術12克、生地炭12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2克、青浮萍11克、補骨脂12克、北沙參20克、炒蒼術12克,10劑,水煎溫服。

        8月30日四診:上方服20劑,脈證均好轉。原方去粉甘草、橘核、炒小香、荔枝核,減牡礪粉為12克,加炒白術11克、廣陳皮11克,炒杏仁11克、炒杜仲12克、炮干姜5克,5劑,水煎溫服。

        1989年3月6日從某部隊來函稱:上方服30劑,各種癥狀均愈。

        例4;李某,男,33歲,西安市人。1978年9月19日初診。自訴:四肢困軟,疼痛,發涼,6年余。在西安市某職工醫院以周期性癱瘓治療,無效?,F每遇天陰下雨則加重,耳鳴,納可,二便調,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濡、兩尺大,舌苔白薄。

        辨證:脾濕腎寒,肝氣郁陷,經絡瘀阻。

        診斷:風濕性癱瘓。

        治則:健脾溫腎,舒肝升陷,化瘀止痛。

       處方:土茯萃15克建澤瀉11克掛枝木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全當歸11克老川芎15克赤丹參15克木防己11克蘇澤蘭30克補骨脂11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15克煨生姜11克5劑,水煎溫服。

        9月23日復診:藥后病情穩定。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加炙米殼7克,5劑,水煎溫服。

        9月8日三診:藥后下肢疼痛已愈,仍發涼,乏困,夜間汗多,便溏。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苦白膩。原方加炙米殼7克,增赤丹參為20克,5劑,水煎溫服。

        10月6日四診:藥后已能棄杖少行,來醫院就診,陰雨天肢體仍發涼。脈細濡、關寸較大、右尺澀,舌苔白淡膩。原方加炙米殼7克,增赤丹參為20克,3劑,水煎溫服。

        10月9日五診:藥后行動自如,下肢仍發涼乏困。脈細濡、左關尺有關寸較大,舌苔白膩。10月8日方再進,3劑,水煎溫服。

        10月12日六診:藥后下肢發軟減輕,已稍有力,活動自如,夜汗減少,大便仍溏,每日2至3次,下肢發涼。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增喬丹參為30克,加炙米殼7克,3劑,水煎溫服。

        10月14日七診:下肢仍發涼,余癥基本消失。脈細濡、關寸較大、右尺澀,舌苔白薄膩。原方增赤丹參為30克,加炙米殼7克,10劑,水煎溫服。

        10月21日八診:下肢發涼減輕,現已不受天陰下雨影響,腿已能抬平。脈細濡、關尺大、尺稍澀,舌苔白薄。原方增赤丹參30克,加炙米殼7克,3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5:黃某,男,42歲,遼寧省人。1978年3月14日初診。其妻代訴:患兩腿困,重滯,步履艱難,語言蹇澀,吐字不清,約2年,食納、二便正常。存當地治療,效不顯。赴西安某醫院就診,診斷為側索硬化癥、頸椎病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澀、渾、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肺熱不斂,氣滯血瘀。

        診斷:癌癥。

        治則:健脾疏肝,和胃平膽,清肺理氣,化瘀通絡。

        處方:茯苓11克炒杭芍11克炒杏仁11克辛荑花11克草蔻仁7克建澤瀉11克全當歸11克法半夏11克天花粉11克煨生姜11克黃芩炭11克廣橘紅11克廣郁金11克赤丹參12克3劑,水煎溫服。

        3月20日復診:藥后無明顯效果,尿急尿頻。脈細濡、滯、渾、關寸大,舌苔白膩。上方加半枝蓮12克,3劑,水煎溫服。

        3月28日三診:藥后各種癥狀有所好轉,仍感下肢困倦不柔,步履艱難,易驚,左脅下疼痛。脈細濡、尺實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蘇澤蘭30克、半枝蓮15克,3劑,水煎溫服。

        4月27日四診:上方服13劑,仍感兩下肢困乏無力,行走兩腿沉重,言語不利,睡眠減輕,心怯易驚,食納可。脈細濡、滯澀、關寸略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石菖蒲11克、牡礪粉l2克,5劑,水煎溫服。

        6月10日五診:上方服16劑,語蹇較前明顯好轉,余癥同前。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石菖蒲12克、木防己11克,3劑,水煎溫服。

        7月7日六診:上藥服23劑,請癥均好轉。脈細濡、關寸較大、兩尺澀,舌昔白膩。原方加石菖蒲15克、木防己11克,增赤丹參為15克,5劑,水煎溫服。

        8月11日七診:上方服30劑,精神明顯好轉,反應靈敏,吐字清晰,步履靈話有力,并能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納食、睡眠、二便均正常。欲回原籍工作。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增赤丹參為30克,加木防己11克、石菖蒲15克,10劑,水煎溫服。同意回原籍工作。

        例6;任某,男,45歲,西安市人。1978年5月27口初診。自訴;眼睛睜不開,四肢無力,張口無力,飲食困難,半年余,某醫院診斷為重癥肌無力。經多方治療,效不顯,因求治于麻瑞亭。脈細、促動、關于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氣滯血瘀。

        診斷:重癥肌無力。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和中調瘀。

        處方:茯苓11克焦白術11克全當歸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赤丹參12克炒草蔻7克石菖蒲11克炙米殼7克炒蒼術11克3劑,水煎溫服。

        5月30日復診:藥后各種癥狀稍有好轉。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加柏子仁11克,3劑,水煎溫服。

        6月9日三診;上方服6劑,右眼已稍能睜大,左眼仍如所以,晨起病輕,午后依然而,仍項肌無力,吞咽仍無力。脈細鎬、關寸略大,舌苔白膩。上方加牡蠣粉12克、柏子仁11克,3劑,水煎溫服。

        6月13日四診:藥后平穩,昨天下午3時許,呼吸困難,經肌注新斯的明緩解,頸項無力,張口困難。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軟柴胡11克、柏子仁11克,3劑,水煎溫服。

        6月16日五診:每服藥一小時后,呼吸均勻,腹肌較有力,過后依然而,項肌仍無力。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軟柴胡11克、柏子仁11克,3劑,水煎溫服。

      7月7月六診:上方服10劑,平穩,仍項肌無力,下午較甚,飲食、睡眠、二便均可。脈細橘、關尺較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加桂枝木7克、柏子仁11克,6刑,水煎溫服。

        7月21日七診:上藥服13劑,平穩,呼吸、食納均好,余癥無顯效。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加桂枝木11克、生黃芪30克,改丹皮為老川芎11克,3劑,水煎溫服。

        7月27日八診:藥后好轉,自感全身較前有力,脈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淡膩。原方改粉丹皮為制首烏12克,加桂枝木11克、生黃芪30克、老川芎15克,3劑,水煎溫服。

        8月3日九診:藥后睜眼較前好轉,晨起雙目干澀,口干,余可。脈細濡、左關尺右關卡較人,舌苔白薄。前方擊粉丹皮,加軟柴胡11克、生黃芪30克、老川芎15克,6劑,水煎溫服。

        8月10日十診:藥后眨眼已愈,睜眼已如常人,自感臂力明顯增加,每天午后頭昏,頸軟無力。脈細濡、左關尺右關寸較大,舌苔白薄。8月3日方加粉葛根11克,6劑,水煎溫服。

        8月29日十—診:上方服12劑,赴北京出差,昨天回到西安,自感尚好。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改粉丹皮為老川芎12克,加生黃芪30克、粉葛根11克,5劑,水煎溫服。

        9月14日十二診:眼睜閉靈活,納佳,呼吸正常,二便調,四肢有力。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黃芪30克,增石菖蒲為15克,5劑,水煎溫服。

        10月7日十三診:現肢體有力,眼球欠靈活,夜甚,余癥同前。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黃芪30克,增石菖蒲為15克,5劑,水煎溫服。

        12胃12日十四診:四肢有力,眼睜閉靈活,下午頭昏,頸部稍軟。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1978年5月2日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1克、生黃芪30克、辛荑花11克,增菖蒲為12克,3劑,水煎溫服。

        12日24日十五診:卜藥服10劑,頭昏已除,他癥均繼續好轉。脈細鎬、關寸略大,舌苷白薄膩。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li克、生黃芪30克,增石菖蒲為15克,10劑,水煎溫服。

        1979年5月6日十六診;上方服60余劑,各種證均除。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1978年12月24日方加粉葛根11克,10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風疹(蕁麻疹、過敏性紫癜)

        風疹(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系因營衛不和,郁于腠理,發于肌表所致。

        【脈證機理】肺主衛氣,肝主營血,健康人肺氣肅降,肝血升發,營衛調和,衛氣斂固,實肌表而固腠理,營血暢達,充脈絡而溫分肉,表氣和調而不郁,所以疹斑不生。

        感于露風,或因飲食不適,情志不遂,而致衛氣閉斂,內遏營血。營郁不得外發,郁而生熱,而愈欲外發。衛欲閉而營欲發,閉而不秘,發而不透,郁于腠理,輕而淺,則皮腠隱現疹點而瘙癢,是病蕁麻疹,蓐而深,皮膚出現紫色斑塊,或伴見癢痛,是病紫癜。二癥雖不同,病機則一,均由于營衛的郁積滯,所以一并論述。《金匱要略》說: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積聚,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極似蕁麻疹。癢,責在衛氣的郁積閉,痛,責在營血不通。

        營郁日久,內熱蘊積,蒸血腐肉,則作瘡瘍。既成瘡瘍,非但在肌表腠理,而且深在肌肉,嚴重的則傷筋動骨,內連臟腑,不唯喪氣的郁積,里氣也傷。病已入里,治另當別論。

        蕁麻疹

        蕁麻疹系輕而淺,以衛氣閉郁為主,所以瘙癢甚。衛閉則營郁,營郁則愈欲外發,營衛摶于肌表,所以爭身隱現散在疹點。脈現細濡、浮、稍數、關寸大,舌苔白薄。

        【治則】清肺理氣,調和營衛,潤血祛風。

        【方藥】紫蘇葉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干生地11克青浮萍11克炒杏仁11克肥大棗4枝鮮生姜7克水煎溫服。

        【方解】紫蘇葉、青浮萍、炒杏仁,清肺理氣,調衛祛風;炒杭芍、粉丹皮、干生地、潤肝調營,化瘀和營;粉甘草、肥大棗,調和營衛;煨生姜,通經達表。

        【加減】衛氣閉斂太過,瘙癢甚,加荊芥7克、北防風7克,泄衛以止癢。體胖濕盛,脈浮大而澀,加木防己11克,利尿以泄濕。過敏性體質,稍被風寒即感冒,感冒即發疹,反復發作,久久不愈,加炒乳香11克,脫敏以止癢。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系深而重,以衛氣斂閉太過,營血不能外達,瘀于肌腠,所以疹點密集成片,色紫暗不鮮,高起皮膚,連綴成片,大小不一,反復發作,俗稱瘀血斑。肝氣郁陷,所以多見于下肢,多見于婦女,男子甚少。脈現蜘濡、澀、關尺大、或關寸大,舌苔白淡膩。

        【治則】疏肝達郁,調和營衛,化瘀消斑。

        【方藥】桂枝木11克生甘草7克生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全當歸11克老川芎11克赤丹參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11克肥大棗4枚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木,疏肝達郁;生杭芍、粉丹皮、全當歸、老川芎、赤丹參,疏肝活血,化瘀消斑;青浮萍,調衛達表;粉甘草、肥大棗,調和營衛;煨生姜,和胃達表。

        【加減】下肢痛,加路路通12克、雞血藤12克,活血通絡,祛風以止痛。氣虛,加生黃芪15-30克,補氣以固表。

        【忌宜】忌風寒濕冷刺激,去除過敏原,忌食燥熱食品。

        【按語】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病,然而病位均在腠理肌表,輕則為蕁麻疹,重則為過敏性紫癜,病機相似,治也相近。

        治此二癥,應先去其過敏原,療效方佳。如搔則起疹,移時消失,多固蛔蟲引起,當首先祛蟲,蟲去則疹自減輕,后用E方調的,可數劑而愈。因其它因素引起,也這樣。

        面癱(顏面神經麻痹)

        面癱(顏面神經麻痹),系因素秉承肝氣燥盛,外被風邪感襲所致。

        【脈證機理】健康人中氣健旺,肝木不郁,氣血充盈,衛外秘固,風邪無由侵入,所以不患顏面神經麻痹。

        素秉承肝氣燥盛的人,疏泄過旺,汗溺傷津,營部外發,致使衛外不固。重因勞累或情志不舒,則肝氣愈郁。當此的時候,若被邪風感襲,則傷衛氣而遏營血,閉皮毛而阻脈絡,不得汗解以宣泄,內不得入于里,外不得越于表,隨其正氣偏虛而中的,瘀于顏面,或左或右,壅塞不通。患側經絡不用而弛緩,健側經絡暢通反拘急,患側為健側所牽引,所以而口眼歪斜,或左或右,麻木不仁,是病顏面神經麻痹?!督饏T要略》說:賊風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即系指此。所以,此癥系廣義中風之一種,系在經在絡,輕而淺。經絡瘀阻,所以癥狀表現患側麻木,嚴重的則不仁,或不時抖動,或見頭昏悶痛,耳鳴重聽。經絡弛緩不用,所以見患側目不能暝,而致流淚羞明,口不能閉,而致涎水自流,難納水谷。

     左側麻痹

        左側為病,系因木燥血瘀,風邪外束,經絡瘀阻,所以脈現細濡、稍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祛風透表,通經活絡。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全當歸11克桂枝木7克制首烏15克威靈仙7-11克凈蟬衣15克鮮生姜11克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疏肝通經,活血潤燥;威靈仙,祛風通絡;凈蟬衣,透表祛風;鮮生姜,解表和胃。

        【加減】患側無汗、麻木、表不透,加青浮萍11-15克,通經以透表??谘弁嵝敝?、抖動、麻木、重聽,加白僵蠶11克,通經活絡,疏肝熄風。冬月天寒,表閉不開,加鮮蔥根三枚(后下),以通陽解表。

        右側麻痹

        右側為病,系因金燥氣滯,經絡瘀阻,所以脈現細濡、稍滯、關寸大,舌苔白膩、或自滿膩。

        【治則】清肺理氣,和胃降逆,祛風通絡。

        【方藥】紫蘇葉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全當歸11克制首烏l5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壘11克雙鉤藤12克赤丹參15克北沙參12克青浮萍12克凈蟬衣15克鮮生姜11克

        水煎溫服。

        【方解】紫蘇葉、粉甘草,理氣解表,和胃順氣;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潤肝熄風;北沙參、廣郁金、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和胃降逆;赤丹參、雙鉤藤,通經活絡化瘀;凈蟬衣,祛風解表;青浮萍,通經透表;鮮生姜,解表和胃。

        【加減】肝木過燥,口眼歪斜重,加貢阿膠11克,以助當歸、杭芍、首烏潤肝熄風的力??谘蹎沸敝亍⒍秳?、麻木不仁,加白僵蠶11克,通經活絡以熄風。冬月天寒,表閉不開,加鮮蔥根三枚(后下),通陽以解表。

        【外治法】

        一、麝香,如麥粒大,酒研備用。老蔥白,五莖,絞汁,兌三枚雞蛋清,調勻備用。先用酒擦洗患側,繼涂麝香,后涂蔥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熱敷患側,并用溫開水將患側洗凈。少洗臉,尤其勿用涼水洗臉。

        二、麝香,如麥粒大,酒研備用?;詈邝X,數條,備用。先用酒擦洗患側,再涂麝香,后將黑鱔尾剪掉,其體流血,速將其血涂于患側。待血停止后,再剪去一寸,又流血,繼續涂抹患側;直剪至肛門,旋剪旋涂,血流盡為止。每晚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用溫開水將患側洗凈。

        【忌宜】避風,保暖,忌食辣椒及大熱的藥品。

        【按語】顏面神經麻痹,即面神經炎,祖國醫學叫做吊眩風。本病的成固,內因肝燥,外感風邪。肝主風,肝燥必風動,所以治療當以潤肝熄風為主。荊芥、防風、秦艽等風藥偏燥,反悖病機,不宜甩;蜈蚣、全蝎、白附子,燥烈有毒,更不宜用。用的效不顯,反有燥烈傷肝的弊端。

        肝燥,多因脾濕而致肝郁,肝郁化熱而成,治當健脾利濕以疏肝。上方用說苓,甘草,即是此意,所謂見肝的病,當先實脾是。

        【臨床醫案】例1:陳某,男,20歲,西安市人。1986年8月26日初診。白訴:患胃潰瘍數年,久治不愈。兩月因吐血,便血,行胃次全切除木,木中輸血1000毫升。木后恢復尚可,唯全身起蕁麻疹,瘙癢難忍,因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稍促、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肺胃不和,營衛不調,氣血瘀滯。

        診斷:蕁麻疹。

        治則:清肺和胃,調和營衛,理氣和血。

        處方:紫蘇葉11克炒杏仁11克炒杭芍11克青浮萍11克蘇澤蘭15克粉丹皮11克干生地11克粉甘草7克煨生姜7克北沙參11克生黃芪12克生首烏15克5劑,水煎溫服。

        9月21日復診:藥后脈癥好轉。上方加草紅花7克,5劑,水煎溫服。

        10月22日三診:藥后癢疹基本痊愈。脈細濡、關尺大,舌苔白膩。原方去蘇澤蘭、北沙參、制首烏,加桂枝木5克、縮砂仁4克,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2:張某,男,57歲,陜西省寶雞市人。1987年4月20日初診。自訴:雙下肢出大片紫癜三月余,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曾用激素等藥治療,效不顯,仍反復發作,融合成片,上至臀部及上肢,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濡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肺胃上逆,營衛不和,氣滯血瘀。

        診斷:過敏性紫癜。

        治則:健脾舒肝,清降肺胃,調和營衛,化瘀消斑。

        處方:茯苓11克建澤瀉11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11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青浮萍11克鮮生姜7克北沙棗11克大紅棗4枚3劑,水煎溫服。

        4月24日復診:藥后紫斑明顯消退。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薄膩。上方去鮮生姜、大紅棗,增制首烏為30克、北沙參為15克,加蘇澤蘭15克、夏枯草11克、白茅根11克、白蔻仁4克,5劑,水煎溫服。

        5月11日三診:藥后紫斑已愈,他無明顯不適。脈舌同前。

        原方去鮮生姜、大紅棗,增制首烏為30克、北沙參為15克,加蘇澤蘭15克、炙五味11克、白蔻仁4克、嫩桑枝15克、白茅根7克,10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3:李某,男,14歲,陜西省長安縣人。1977年8月29日初診。其母代訴:陣發性腹部疼痛,反復發作,發熱,心慌,全身發斑,出丘疹,瘙癢,3日。經治療、效不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脈細濡、稍數、兩關尺大,舌苔白膩。

        辨證:肺胃失調,營口不和,氣血壅滯。

        診斷:癩風。

        治則:清肺和胃,調和營衛,涼血化瘀。

        處方:紫蘇葉11克炒杏仁11克炒杭芍11克女生地11克粉丹皮11克炒乳香11克青浮萍12克全當歸11克軟柴胡11克黃芩炭7克粉甘草7克鮮生姜11克5劑,水煎溫服。

        9月4日復診:藥后丘疹明顯消退,發熱已除。脈細濡、稍數、關寸大,舌苔白膩。上方再進,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4:陳某,女,55歲,西安市人。1980年7月26日初診。自訴;全身皮膚發癢,起膿皰2年,加重半年。從78年開始,全身發癢,爭年春節后起膿皰,潰破后流黃水,反復發作不已。犯病每先從兩下肢起,后漫延到腹背及兩上肢。服中藥治療,癢減輕,膿皰減少,納可,大便兩天一次。久不痊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滯、關寸大,舌苔白薄膩。

        辨證:營衛不和,肺胃失調,氣血瘀滯。

        診斷:癩風。

        治則:調和營衛,清肺和胃,活血化瘀。

        處方:紫蘇葉12克炒杏仁11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12克干生地15克生黃苓15克青浮萍12克雙防己11克生甘草7克苦桔梗11克鮮生姜11克赤丹參12克5劑,水煎溫服。

      8月5日復診:藥后各種癥狀明顯減輕,膿皰減少,仍發癢。近兩天感冒,咽喉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納可,口苦,大便兩天一次。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減漢防已為7克,5劑,水煎溫服。

        8月16日三診:藥后各種癥狀減輕,感冒已愈,膿皰也己消失,仍感身癢,口苦口干,食納無味。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原方擊漢防己,加嫩桑枝15克,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5:劉某,女,51歲,陜西省咸陽市人。87年10月5日仞診。自訴:左上半身起皰疹,瘙癢,半年余。經治療,稍有好轉,仍反復發作,因求治于麻瑞亭。脈濡、滯、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肺胃失調,營衛不和,氣血瘀滯。

        診斷:癩風。

        治則:清肺和胃,調和營衛,活血化瘀。

        處方:紫蘇葉11克炒杏仁11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11克青浮萍11克干生地12克生黃芪12克粉甘草7克鮮生姜4克3劑,水煎溫服。

        桉樹葉100克,煎湯外洗。

        10月14日復診:藥后皰疹大半消退,有時仍癢。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去紫蘇葉、粉丹皮、干生地、生黃芪,減炒杭芍為12克,加茯苓11克、制首烏30克、全當歸11克、廣陳皮11克、法半夏11克、大黨參15克、北沙參12克、炒杜仲11克、白蔻仁4克,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

        例6:高某,男,49歲,西安市人。1983年6月4日初診。自訴:右側顏面神經麻痹,一月余。4月28日晚,突然而頭痛,呼吸困難。作腦電圖,提示:腦血管張力明顯增高,眼底動脈硬化。查血:膽固醇280mg%。自感面部不適,進而右側面癱,口向左斜,右眼不能閉,頭昏悶。經治療,無明顯好轉,因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較沉澀、關寸各大,舌苔白膩。

        辨證:脾虛肝郁,肺胃上逆,經絡瘀阻。

        診斷:右側顏面神經麻痹。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通經活絡,祛風解表。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11克炒杭芍L5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凈蟬衣15克路路通15克赤丹參12克青浮萍0克草蔻仁5克鮮生姜7克5劑,水煎溫服。

        6月11日復診:藥后右側面部自感好轉,歪斜較前減輕,身體發熱,頭昏悶,心煩。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繼服,5劑,水煎溫服。

        7月20日三診:上方服20劑,面癱基本痊愈,閉眼、閉嘴、說笑均已正常,仍感頭昏悶,心煩,手心發熱,乏困無力,出汗,舌燥,多夢。脈細濡、關于較大,舌苔白膩。原方繼服,5劑,水煎溫服。‘9月8日四診:顏面神經麻痹已痊愈。有時胸部不適,頭昏。

        血壓:130/88mmHg。脈細濡、關寸較大、偶現代象,舌苔白膩。原方去凈蟬農、青浮萍,加柏子仁11克、北沙參12克,5劑,水煎溫服。

        藥后各種癥狀均除。

        例7:孫某,男,38歲,西安市人。1977年12月9日初診。自訴;因勞累汗出,感冒風寒,致使右側口眼歪斜,目不能閉,淚水長流,口不能合,涎水自出,咽下困難,顏面右側麻木,頭悶痛,重聽,鼻頭、舌、人中向左歪。經西安市某醫院針灸、西藥(不詳)治療一周,無效,急求治于麻瑞亭。脈浮緩、稍滯、關寸大,舌苔白薄。

        辨證:中氣不運,肺胃上逆,營衛不和,經絡瘀阻。

        診斷:右側顏面神經麻痹。

        治則:健脾疏肝,清肺降胃,調和營衛,祛風解表。

        處方:紫蘇葉11克粉甘草7克炒白芍12克全當歸11克制首烏15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雙鉤藤12克赤丹參15克北沙參12克青浮萍12克凈蟬衣15克鮮生姜11克鮮蔥根三枚。

        5劑,水煎溫服。

        麝香,如麥粒大,酒研。老蔥白5莖,絞汁,以雞蛋清三枚調勻。先以酒洗患側,再涂麝香,后涂蔥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一次。

        囑配合針灸。

        12月14日復診:藥后面癱明顯好轉,無其它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薄。上方去蔥根,5劑,水煎溫服。外治法、針灸繼用。

        12月20日三診:藥后面癱基本痊愈,他無明顯不適。脈舌同前。原方去蔥根,5劑,水煎溫服。外治法、針灸繼用。

        藥盡痊愈,至今未復發。

        例8:王某,男,42歲,西安市人。1969年3月2日初診。自訴:半月前感冒風寒,致使左側口眼歪斜,涎水自流,麻木重聽。

        經針灸、西藥(不詳)治療,效不顯,因求治于麻瑞亭。脈沉細、較弦、關尺大,舌苔白薄。

        辨證;脾郁肝郁,營衛不和,經絡瘀阻。

        診斷;左側顏面神經麻痹。

        治則:健脾疏肝,通經活絡,調和營衛,祛風解表。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桂枝木7克全當歸11克炒白芍12克制首烏15克威最仙7克凈蟬衣15克鮮生姜11克6劑,水煎溫服。

        麝香,如麥粒大,酒研?;铧S鱔數條。先以酒洗患側,再涂麝香,后將黃鱔尾剪掉,其體流血,逮將其血涂于患側,旋剪旋涂,直剪至肛門,血流盡為止。每晚睡前涂一次。

        3月8日復診:藥后面癱明顯好轉,重聽已除。脈細濡、關尺大,舌苔白薄,上方繼服,6劑,水煎溫服。繼用外治法。

        3月15日三診:藥后面癱基本已愈,麻木已除。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去桂枝木,加法半夏11克,6劑,水煎溫服。繼用外治法。

        藥盡痊愈,至今未復發。

        例9:閆某,女,39歲,西安市人。1985年9月18日初診。自訴:左側顏面神經麻痹10余日,經針灸、西藥(不詳)治療,效不顯,因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薄膩。

        辨證:脾虛肝郁,營衛不和,經絡瘀阻。

        診斷;左顏面神經麻痹。

        治則:健脾疏肝,調和營衛,通經活絡,祛風解表。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20克老川芎11克廣陳皮11克炒杏仁11克赤丹參15克青浮萍11克凈蟬衣15克白僵蠶11克蒲公英15克威靈仙7克煨生姜11克麝香0.2克(吞服)3劑,水煎溫服。

        9月21日復診:藥后面癱好轉。脈舌同前。上方去麝香,5劑,水煎溫服。

        9月28日三診:藥后面癱基本巳愈,他無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尺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去麝香、威靈仙,加全當歸11克,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至今未復發。

    少陽如經發熱

        少陽如經發熱,系因脾濕肝郁,膽胃上逆,相火升泄所致。

        【脈證機理】健康人脾胃燥濕不偏,相互既濟,因而脾胃調和,肝膽不郁,相火蟄潛,上清下溫,所以不病內傷發熱。

        脾家濕旺的人,肝木郁滯,脾濕肝郁,膽胃上逆,甲木化生相火,升泄于外,因而熱作,是病少陽如經發熱。相火上擾,致使營衛不和,所以發熱的先,首見微惡風寒,繼則因相火升泄于外,但熱而不寒。相火壅滯,上蒙清空,所以頭痛頭昏。相火上炎,火熱傷津,所以癥狀表現口苦咽干,口渴思飲。膽胃上逆,肺無降路,氣滯胸脅,經脈瘀塞,所以癥狀表現胸脅脹悶,嚴重的則疼痛。相火內擾,營熱外泄,所以微汗出。熱隨汗解,發熱遂退。熱雖退而因未除,所以仍發熱,固的反復不已,纏綿不愈。素本濕盛,所以見舌苔白膩、根厚膩、舌質胖。發熱的先,一如常人,所以脈現細濡、關寸略大。發熱的時候,因相火升泄,陽不歸根,所以脈現細濡、稍弦、浮教、或洪數、關寸大。熱退后仍如常人,所以脈也仍脈細濡、關寸略大。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降逆。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生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制首烏15克廣橘虹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柏子仁11克草蔻仁7克北沙參12克黃常山1.5-4克軟柴胡7克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培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平膽疏肝;廣郁金、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北沙參,清肺理氣,和胃降逆;柏子仁,養心安神;草蔻仁,和胃順氣;軟柴胡、黃常山,清解少陽,退熱。

        【加減】發熱的先,惡寒時間長,發熱時間反短,來勢猛,加鮮生姜11克,辛溫發散以祛寒。發熱的先,惡寒時間短,發熱時間長,去柏子仁,加黑元參9-15克,潤血涼營以退熱。頭痛重,舌苔白粘而膩,改生杭芍為黃芩炭7-11克,清泄相火以退熱??诟煽诳?,加天花粉12克,潤肺以止渴。小便黃,加焦山梔3-7克,以清利膀胱濕熱。咽干,去軟柴胡,加川射干11克,以清利咽喉。大便初干,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利便。燒退后,頭昏遺精,去柏子仁,加牡蠣粉12克,斂精以止遺。燒退后,大渴引飲,去柏子仁,加海浮石11克,生津以止渴。燒退后,胸悶不舒,去炒杏仁,加全瓜蔞11-15克,寬胸理氣以除滿。燒退后,脅痛,改軟柴胡為赤丹參15克,加延胡索11克,通經活絡,化瘀以止痛。燒退后,腰痛,加補骨脂7-11克,或加骨碎補11-15克,壯腰補腎以止痛。

        【忌宜】忌生冷、辛辣刺激的物。

        【按語】少陽如經發熱,包括不明原因發熱等如同少陽經發熱之內傷發熱疾患。

        此癥系因膽胃上逆,相火不藏,升泄于外所致。而膽胃上逆的根源,系因脾濕肝郁,所以此種發熱,屬內傷,而非外感。治以健脾疏肝,蟄火潛陽為主。陽氣歸根,恢復他上清下溫暖常,則發熱自除。

        黃常山為治瘧疾的要藥,功能清泄膽火。因此種發熱,先有微惡風寒,繼而發熱,退熱的時候微汗出,熱隨汗解,后義微惡風寒,發熱,反復不已的特征,形似瘧疾,所以用的以治此癥,效果殊佳。然而常山有小毒,用的要慎,過量則嘔吐不止。熱退時不出汗,系濕郁較重。此方療效欠佳,當加健脾滲濕的藥品。

        少陽如經頭痛

        少陽如經頭痛,多因脾濕肝郁,膽胃上逆,濁陰彌漫于上,清陽不展所致。

        【脈證機理】手三陽經自手走頭,足三陽經自頭走足,手足六陽經都是會于頭上,所以頭為各種陽的會。清陽上升而濁陰下降,則五官空靈,不病頭痛。

        由于飲食失調,勞倦過度,或因情志不舒,或因外感風邪,久而不愈,內傷肝脾,致合脾濕肝郁。肝膽同氣,脾胃同源,脾濕肝郁,膽胃上逆。甲木上逆,化生相火,擾心君而刑肺金,致使肺熱,不能降斂,君相二火逆升,濁陰彌漫于上,虛靈障蔽,清陽不展,則病頭痛。其痛可因振動而加重,所以癥狀表現惡聞聲響,尤惡噪聲,語聲啾啾,細而且長,步履拖拖,不敢高抬。相火刑金,肺熱不斂,所以午后多見微惡寒發熱,頭痛困的加重。陽明經行于頭之前,少陽經行于頭的側,所以而痛在額角、前額居多。膽胃不降,氣滯胸脅,所以癥狀表現胸痞脹悶。相火逆升,不能潛藏,七熱下寒,所以易作驚恐。脾濕肝郁,膽胃上逆,相火不藏,所以脈現細濡、稍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見舌根厚膩。

        【治則】健脾租中,平膽疏肝,清降肺胃,通絡止痛。

        【方藥】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辛荑花11克雙鉤藤12克牡蠣粉15克炒干姜4克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膽疏肝;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和胃降逆;辛荑花,理肺散瘀,通絡止痛;雙鉤藤,通絡止痛;牡蠣粉,潛陽安神;炒干姜,暖下蟄火。

        【加減】頭痛重,加鵝不食草1.5-4克,通絡散瘀以止痛。肺熱重,去炒干姜,加北沙參12克,清肺以除熱。納差運遲,加草蔻仁4克,暖脾行瘀,以助運化。胸悶脹,改炒杏仁為炒蔞仁11克,滌心祛痰以寬胸。因外傷而致頭痛,去炒干姜,加北沙參12克、澤蘭葉15-30兌,或加三七粉4克(分兩次沖服),清肺化瘀,扶傷以止痛。巔頂及頭后兩側痛,去粉丹皮,加全當歸11克,潤血疏肝以止痛。

        【忌宜】忌煙、酒、辣椒,及大熱的藥品。居處宜清靜。

        【按語】少陽如經頭痛,系指頭痛以額角前額為主,兼見少陽經癥狀,如同少陽經病頭痛。包括神經性頭痛、因鼻炎而致的三叉神經痛等疾患。

        少陽經癥頭痛,系因外感所致,少陽如經頭痛,則系內傷使然。病機多是胃上逆,相火刑金,濁陰彌漫于上,所以治療以平膽降逆、清肺理氣為主,兼以通絡止痛。

        見其上有虛熱,其下多有虛寒。之所以這樣,相火逆升,而不下潛,腎不得溫,必致下寒。所以方中黃芩、干姜并用,以清上溫下。蟄火潛陽,恢復他上清下溫暖常。上清則濁陰降,下溫則清陽升,清陽展布,頭痛自可向愈。

        辛荑花,性溫而散,入肺經而利鼻竅,通脈絡而止頭痛,是治頭痛的要藥。因鼻淵而致的頭痛,用的效果尤捷。但不宜過量,過則有瘙癢難忍的弊端。

        【臨床醫案】

        例1:姜某,男,43歲,西安市人。1978年7月11日初診。自訴:6月7日開始發熱,體溫38.5℃-40℃。急赴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求治,曾用多種抗菌素治療,熱仍不退,納差,乏困無力,心慌氣短,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淡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肺熱不斂。

        診斷:少陽如經發熱。

        治則:疏肝平膽,清降肺胃,蟄火潛陽。

        處方:炒黃苓11克生杭芍15克生首烏15克大生地11克粉丹皮11克全瓜蔞11克法半夏11克白薇11克廣橘紅11克淡竹茹11克黃常山4克鮮生姜4克2劑,水煎溫服。

        7月13日復診:藥后體溫降至39℃,已能稍微進食。脈舌同前。,方加減:茯苓11克、建澤瀉11克、黃芩炭12克、制首烏15克、粉丹皮11克、廣橘紅l2克、全瓜蔞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白薇12克、北沙參12克、淡竹茹11克、黃常山4克、鮮生姜4克,3劑,水煎溫服。

    7月16日三診:體溫已降至37.8℃,他癥均減輕。近日茇現右脅下有一硬塊,直徑6cm,第二附屬醫院診斷為肝膿腫,靠近膽囊。脈細濡、稍弦、右關寸較大,舌苔白淡膩。7月13日方去茯苓,加白頭翁11克、蒲公英15克,3劑,水煎溫服。

        7月20日四診:藥后熱退,體溫正常,包塊縮小至3.5cm,精神好轉,仍不思食。脈細濡、左關右十大,舌苔白膩。7月13日方去黃常山、鮮生姜,加白頭翁11克、蒲公英21克,3劑,水煎溫服。

        7月25日五診:藥后自感各種癥狀好轉,右脅仍悶脹,納食有所增加,大便每天一次,初干。脈細濡、左關右寸較大,舌苔白膩。7月13日方去鮮生姜、黃常山,加白頭翁11克、蒲公英15克,改廣橘紅為炒枳殼11克,3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2:李某,女,17歲,陜西彬縣人。1980年8月6日初診。

        其父代訴:巔頂痛20余天,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7月中旬某日,頭部被撞,頭痛,尤以巔頂為甚,每日反復發作十余次,嚴重的則2至3分鐘發作一次,痛如針刺,抱頭哭鬧,平臥痛稍減,過后昏昏似睡。當地醫院多方治療無效,赴西安某部隊醫院住院治療20天,經腰穿確診為低顱壓綜合征,痛仍不減,自動出,由其父扶持來西安市中醫醫院求治干。脈細、小緊、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肺熱不斂,氣滯血瘀。

        診斷;頭痛。

        治則:健脾和胃,平膽疏肝,清上降逆,化瘀止痛。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辛黃花11克雙鉤藤12克牡蠣粉12克北沙參12克草蔻仁11克澤蘭葉20克三七粉1.5克(分兩次沖服)3劑,水煎溫服。

        8月9日復診;自行來診。自訴;服上藥兩劑后,頭痛明顯減輕,今痛已止,睡眠好,未嘔吐,食納差,有時惡心。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上方繼服,5劑,水煎溫服。

        藥盡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例3:馬某,女,12歲,學生,西安市人。79年10月30日初診。其父代訴:一周前開始不明原因頭痛,多以兩太陽穴及頭后正枕部疼痛為主,每隔4至5分鐘發作一次,劇痛難忍,哭鬧翻滾,咬牙憋氣,面色蒼白,持續2至3分鐘逐漸緩解。晝夜反復發作,徹夜不得安眠,被迫停學。不發熱,惡心嘔吐,納差,日食3至4兩,小便正常,大便干,l至2天一次。曾赴西安市某部隊醫院求治,作腰穿、拍頭顱片、腦電圖等檢查,疑系腦血管水腫所致。頭痛時用杜冷丁、冬眠靈等藥治療無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診查:神志清楚,表情淡漠,面色灰黃,痛苦病容,頸軟,活動自如。心肺未發現異常,腹軟,肝肋下2.5cm,斂下3cm,質中,緣鈍,脾未及。神經系統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繼往體健。脈細濡、關寸大、右寸稍弦,舌苔白滿膩。

        辨證:膽胃上逆,肺失降斂,氣滯血瘀。

        診斷:頭痛。

        治則:平膽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2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川郁金11克雙鉤藤12克牡蠣粉12克肉蓯蓉15克辛荑花7克鮮生姜4克2劑,水煎溫服。

        11月3日復診:其父代訴:藥后頭痛明顯減輕,發作間隔較前延長,約半小時至小時發作一次,晚上可入睡4至5個小時。精神等均較前好轉。脈細濡、關寸大,舌苔膩、稍滿。上方減黃芩炭為11克,加天花粉11克,5劑,水煎溫服。

        11月份,據脈證先后以原方去生姜、牡蠣粉,加北沙參,炒五味子,元參、蒲公英、炒大黃、生地炭、赤丹參等治療,頭痛逐漸減輕,然而仍不定時地發作,伴有心煩急躁,有時發呆,有時坐臥不寧,胃脘脹滿,大便干。11月底復學,講授內容基本都可理解,考試成績尚好。12月初來診,自訴:頭后枕部痛,有時思想不集中,胡思亂想,嚴重的則欲哭,心煩急躁,納差脘脹。西安市精神病醫院疑系精神分裂癥。以原方去生姜,加草蔻仁、夏枯草、北沙參、柏子仁等治療,上癥繼續減輕。80年元月份,間斷治療,癥狀續減。80年2月20日來診,自訴:晨起自感頭麻木,有時輕度疼痛,心煩急躁。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膩。原方加北沙參、柏子仁治的,再未來診。80年5月4日隨訪,自訴:自2月中旬以后,頭痛再未發作,未作任何治療。

        例4:史某,女,34歲,陜西省大荔縣人。1980年7月24日初診。自訴;頭痛3個月。近3個月來,頭頂麻木悶痛,無一日休止,頭暈失眠,脘腹脹滿不適,飲食尚可,二便及月經正常。曾在當地用中、西藥治療,效不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平素易感冒。血壓:120/88mmHg。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膽胃上逆,肺失降斂,濁陰彌漫于上。

        診斷:頭痛。

        治則:平膽疏肝,清降肺胃,潛斂浮陽。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全當歸11克廣橘紅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廣郁金11克辛荑花11克牡壢粉12克炒干姜4克5劑,水煎溫服。
    7月29日復診:藥后頭痛明顯減輕,仍稍感麻木,腹脹已愈,睡眠佳。脈細濡、較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繼服,3劑,水煎溫服。

        患于8月5日、12日來診兩次,自訴頭痛已愈,僅感頭頂稍微麻木。原方加雙鉤藤12克,10劑,水煎溫服。頭頂麻木消失。信訪3年,未復發。

        例5;董某,女,58歲,西安市A。1987年5月15日初診。自訴:右偏頭痛數年,經檢查,腦部無器質性改變。多方治療無顯效,仍經常頭痛、牙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血壓:140/80mmHg。脈細濡、弦、關寸大,舌苔白滿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陽不潛降。

        診斷:頭痛。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潛斂浮陽。

        處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黃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11克全瓜蔞11克法半夏11克辛荑花5克延胡索11克牡蠣粉15克炮干姜4克白蔻仁5克3劑,水煎溫服。

        5月18日復診:藥后頭痛略有好轉。脈細濡、右關大而弦,舌苔白、根膩。上方去全瓜蔞、延胡索、炮干姜,增辛荑花為7克,加炒杏仁11克、北沙參12克、煨生姜5克,6劑,永煎溫服。

        5月25日三診:藥后頭痛減輕,有時仍牙痛。脈細濡、兩關寸大、右稍弦,舌苔白膩。原方去全瓜蔞、炮干姜,增辛荑花為7克,加炒杏仁11克、北秒參12克、煨生姜5克,5劑,水煎溫服。

        6月8日四診:頭痛基本已愈。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原方去全瓜蔞、炮干姜,加炒杏仁11克、北沙參12克、煨生姜5克,6劑,水煎溫服。

        6月15日五診:脈證均佳。原方去全瓜蔞、延胡索、炮干姜,加炒杏仁11克、炒芡實11克、北沙參15克、煨生姜4克,6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瘰疬

        瘰疬,系因脾虛肝郁,胃氣不降,肺金不斂,膽火上逆,濁陰壅滯于上所致。

        【脈證機理】足陽明經行身之前,足太陽經行身之后,足少陽經行身的側。足少陽經膽,屬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其經起目的銳訾,上抵耳后,循頸側而入缺盆,下胸膈而行脅肋。相火循經下行,藏于腎征臟,以溫癸水。中氣健吒,脾胃沖和,胃土右轉,肺氣降斂,膽火寧謐,潛于腎臟,而不逆升,所以不病瘰疬。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AV喷水高潮喷水在线观看COM|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XXXXXHD亚洲日本HD|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人妻|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福利亚洲国产|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A级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亚洲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 乱码中字在线观看一二区| av色国产色拍|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蜜桃 | 日韩有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日本高清在线天码一区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av有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AV|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入口|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