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講《金匱》的第三篇,百合狐惑陰陽毒病。這個百合病,這么多年下來,有些同學可能連什么叫“百合病”也不理解,就像“痙病”也不理解,我們幾個晚上下來,大家應該能知道什么叫“痙病”、“濕病”、中暑。我們先看看“百合病”有哪些癥狀,就可以知道指的是什么癥狀,是什么問題而出現的癥狀。 【原文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加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原文1,這里一開頭,“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還有很多癥狀:想吃又吃不下,人經常比較郁悶地呆在那里,想臥又不能臥,好像人不知道怎么好,想走一下也不走,有些時候吃感覺有味道,有時連味道也沒有感覺。所以,“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張仲景說諸藥不能治,不是說真正的沒藥可以治,只是說這個癥狀比較復雜,好像這《傷寒論》里提到的常用藥不容易有效果,是要找到有根據性的才好一些。“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就是說得藥還吐得厲害的,病人已經有點麻煩。其實這個藥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口苦、小便黃就可以知道,這都是肝膽里面有熱的才會造成的。口苦是膽汁分泌過多了,小便黃也是里面有熱的一個表現,第一,這個就是有里熱。張仲景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百脈一宗”,我個人理解下來,這個指的是血脈,不是指的經絡。你們想一下,只有血脈才是全身走的,只要稍稍刮傷點皮膚,就馬上見到紅色的血流出來。這個就是血脈全身都走的,所以這個是血脈方面的濕熱病,是血脈方面出問題了,就好像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腫瘤、癌癥病人。為什么到現在,醫院也好,很多的同行也好,對著癌癥好像就無藥可治,因為他是血脈病、血液里的病,好像白血病也是世界難題,也是比較難搞的一個病。到現在為止,關于血脈方面的病還是比較難治的。我們的中醫歷史上,讀過中醫歷史的同學應該想一下,到什么年代才有人去針對血脈方面研究,只有清末的時候,才出了一本比較全面的《血癥論》,比較全面的來論證血脈方面的病的。不是張仲景那個年代的人不聰明,張仲景兩千年前就說了這個血脈方面的病比較難搞的,癥狀都很混亂,單純從這些癥狀上面來分析病人的話,是很難分析的。到現在就比較好,我們有《血癥論》,有《診斷學》,中基里也有寫血液里的病的哪一類情況。血瘀的病人有些會出現皮膚雜錯,這些也是血瘀的一個病證。還有舌頭的有血管的情況,看血癥,看一個人的血液方面有沒有問題,我是留意嘴唇,因為嘴唇的皮膚是最薄的,血的顏色變的最快的。如果里面的瘀血的人,嘴唇顏色是會偏紅、深紅色的。還有舌頭,舌頭的血液變化也是很快、很明顯的。如果一個人有瘀血、血熱的,舌頭里面也可以看得出來。還有牙齦,還有看眼睛的內眥,這些地方都能看到身體里面血液的情況。還有剛才說過的,把脈時用手指按一下,有些人是看手指甲的,按下去,看白的地方回的快不快,看指甲有沒有瘀紅色來辨證有沒有瘀的情況。但是我從臨床當中,有一樣東西也很容易看這個人有沒有腫瘤的可能,或者瘀血嚴重不嚴重,從“痣”上看。很多人身上特別是面部是有痣的,如果這個人產生了癌癥,快發作的時候,這個痣在一兩年之間一下子會大很多,顏色會深紅色的、顏色很深。正常人的痣是沒有這么深、這么紅的。這個是一個開容詞,說這個不是深紅色,是黑色的,我說的是顏色偏深,還有幾個月時間突然大起來的,就要留意了,百分之八九十是有癌癥的可能性。還有,頭發方面也是可以辨證的,但是現在有染發,所以很難辨別。我們把話題拉回來,這個就是百合病,就是指的血脈方面的不妥。病人身上的痣,我們做醫生的也不能叫病人脫光什么的,這是不好的,但是可以從臉上看或者什么部位有痣看得出來的。這里的癥狀雖然比較亂,我們也可以從血脈方面看得出來的。好像說過的少陰病,“血虛”可以從望聞問切,可以從眼睛、嘴唇各方面看得出來。張仲景這里后面就說了,病人的身體形狀,不太胖也不太瘦的,比較正常的,“脈微數”,就是說脈比較微、比較快一點點的,還有小便的時候有頭痛的,這個是六十天可以調理好的。如果小便的時候頭不痛的,四十天就可以。如果是頭眩暈的,二十天也可以了。張仲景說的很對,也說得很保守,等于我說的,給病人調理身體,給病人開的藥,有人會問:方什么時候加減一次、改一次,要不要更改?我說要的。一般來說,如果很簡單的病,七天再看一下。如果問題比較大的,一般十五天來看一下。我覺得,在臨床上面,確定是很多病人在喝藥十五天之后,比較穩定、比較明顯的,該改變的都可以改變,該有效的都可以有效,都容易看到結果。所以張仲景用的是二十天,其實可以三七二十一、三周的時間或者兩周的時間來定。這里的二十天、四十天、六十天,指的是病人血脈的情況重與不重的一個分別。其實我們作為醫生,以前張仲景這樣說就是告訴病人,叫他放心,這個病多少天會好的,這樣給他一個信心。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原因,病人不會按照治療方案或者是吃你的藥,藥本來是解熱清火的,他還天天吃辣椒,這樣的話,不要說二十天,兩百天也解決不了的。有時候要配合各方面的原因,定時間也不太好定。但是看這個藥有效沒效,一般兩個星期都可以看得出來的。如果想更快地知道,一般來說一個星期就會有所改善的。張仲景后面說,“其證或未病而預見”,就是說這個病可能四五天就好了,或者一個月才可以好,張仲景說了,作為一個醫生,按照病人的情況、體質,辨證用藥來治療就可以了,“各隨癥治之”。 【原文2】 百合病,發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原文2,百合病發汗之后,張仲景用的是百合知母湯,兩個藥,很簡單的。百合補肺陰的,歸肺經,跟知母是有點類似的。知母是滋肺陰、解熱的,但同樣是滋陰,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藥所含的微量元素、物質都是不同的,要不然的話,一個知母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加上百合。百合有百合的長處,知母有知母的優點。我自己出的治陰虛火旺的青春痘的方,我也是根據藥的藥性來配在一起的,我是用夏枯草、海藻、百合、知母、龜甲、熟地,這幾個配在一起,對陰虛火旺出現的青春痘,效果是不錯的,吃個十來天,人會胖起來的,熱也解下去的。現在的配伍、對藥性的理解比較好,配出來的方的有效性很強。同學們只要看他用的藥就可以明白張仲景針對的是什么情況了。因為他所解的熱是血液里面的、人體根本里面的熱,雖然他的藥是歸肺經。其實不管是歸腎經還是肺經,都只是我們人類希望更好地運用中藥而進行歸納的一個方法,好像五味一樣,什么味道的藥歸哪一類。這是一個方法,這里的歸經也是,臟腑用藥的也是,部位用藥也是,只是用藥的一個方法。但是我臨床當中用知母,它的解熱是把整個人的熱解下來的,不是單一針對肺的。這里說的,百合病發汗后傷陰了,張仲景也沒有說是針對的肺,百合也好,知母也好,雖然張仲景沒說,但一個人的肺是最容易傷陰的,傷陰后第一個受傷的臟腑就是肺,所以兩個藥都是針對這里來用。 【原文3】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原文3,下了之后,我們看看張仲景用的是什么。發汗是傷肺、肌表的陰,用了瀉肚子的方法,傷的是胃腸、偏于中下焦的里面,受傷了,這里用的是滑石代赭湯主之,也用上百合。研究過藥的同學就知道,滑石這個藥是歸膀胱經的,是利尿解熱的一個藥,歸下焦的。代赭石是歸中焦多一點的,是有降的作用的。百合是上面的,整個滑石代赭石湯是從里下去的,針對的還是百合病下了之后陰不足變成了陰虛火熱的一種里面。張仲景用的是這種方法,對于里面的血脈方面的作用,把熱去了,希望病人的陰回來了,是這樣的針對性。 【原文4】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原文4,這里的后方是指百合雞子湯。張仲景說得很清楚,百合病,發汗了之后,傷陰的;下了之后,傷陰的;吐了之后也是傷陰的。可能有同學認為這樣是說得太嚴重了,我們來看下張仲景用的是什么藥,百合、雞子黃(一枚),對藥熟悉的同學就知道了,百合是解熱滋陰的,雞子黃也是滋陰的、偏陰的。有一個湯叫“雞子黃連阿膠湯”,對著陰虛的、有內熱的、睡不著的有作用。書本上是這么說,但是臨床上我發現沒效,或者說沒這么大的效果,所以有些時候我不喜歡用經方。你想想,雞子黃放下去,黃連那么苦的,是傷胃的,阿膠那么膩的,又放下去,病人身體里面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幾樣,或者只是陰不足,說不定之用雞子黃就有效了。所以,辨證用藥才是重點,我個人不喜歡用經方,我喜歡在經方的基礎上去加減用藥,跟張仲景一樣,去辨證用藥,不要套死方,不要硬是用什么方、什么藥套上去,不然在臨床上的效果是不容易走的高的。現在網絡上有點名氣的某個人,他是經方派,杭州的人也證實了,他的效果最高就是百分之八十五,為什么呢?他上不去,加減方面的功夫不夠,對經方的方解理解,拆方的能力、對藥的理解力還不足,可能因為他是教授,平時研究的時間不夠。聽到這里,可能有同學不明白雞子黃是什么,到藥店去買,人家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其實,雞子黃就是雞蛋黃。雞蛋白是偏陽的,雞子黃是偏陰的。所以有時候懂得那個陰陽,在平時生活當中也可以靈活運用的。 【原文5】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原文5,百合病,沒有經過吐、沒有經過下、沒有經過發汗的,“病行如初”,雖然沒有經過損害身體的治療方法,但是確實也是百合病,也是血管方面的問題,這里用上了百合地黃湯。張仲景是很看中百合的,我用起來也覺得很好的。這里,張仲景用的是生地黃汁一升。用生地黃榨汁一升來用的,生地黃本來是涼血作用很大的,同學們可以試一下,如果嘴唇不白的,喝兩天后馬上就白刷刷的,還有白刷刷之后也沒胃口了吃飯。所以,生地這個藥,第一解脾熱,第二涼血力度大,第三滋陰力度也是很大。既然有這樣大力的藥,所以臨床中要注意了,不然病都還沒有救,病人的脾胃都敗了,飯都吃不下就麻煩了。最近有個同學也問到:“熟地、生地可以一起用嗎?”熟地生地當然可以一起用。應該要查百家、查藥典,還要看我們以前的前人的醫案。 【原文6】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原文6,百合病,一個月還沒好的,變成渴了、口干了。他用的是百合洗方湯解之。這里用的是,百合一升以水一斗來泡一個晚上,來洗身。洗完后,食煮餅,不要放鹽、不要淡豆豉的一類。這些都是有所發散的。好像尿毒癥、腎方面也是禁鹽的,鹽也是容易影響陰的。為什么呢?可以想像,口干的時候給鹽水喝,更容易口干。張仲景用的是這樣的一個方法。要看清楚,這個湯用來洗身的,不是喝的。這個餅是吃的,沒有給鹽、調味料,但是沒有說不給糖,可能會給糖,甜的味道也可以,這個不一定。我覺得,給甜的還是給酸的,可以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來定。但是可能不能給辣的,辣跟鹽一樣的。做人學東西,臨床上一定要靈活,不要問“熟地”“生地”能否放一起這樣的問題,這就好比問,男孩和女孩能不能結婚一樣。雖然這里的癥狀只是一個口渴,但是到了我們現代,有這個癥狀的一個病人,相信同學們也能夠看出來,也可以從望、聞、問、切看出來,可以從診斷學的癥狀,問問大便、飲食、喝水、把脈、望診方面都能找出根據,辨證出病人是血液方面出問題了還是臟腑出問題了。同學們打打基礎還是可以的。 【原文7】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原文7,血脈里面有病的人,口渴的情況改善不了的,比前面的情況:“用百合水來洗澡、擦身,再吃個餅就可以了”,這里說“不差”,是更不好了、更嚴重了,這里要用藥了。這里用栝蔞根、牡蠣來熬,兩個都是一樣的分量就可以了,多少分量那里沒有說,這里說要做成粉末、散劑,“飲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的一個度量衡的標準。藥量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臨床中,要根據百合病人的體質來加減運用,男女老少要分清楚。不是張仲景說方寸匕的,就一定要找個方寸匕的量具來用,要自己靈活運用。 【原文8】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原文8,百合病,又發熱了,血脈方面有問題的人一定發熱,張仲景就怎么解決呢?張仲景是用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滑石,一個是滋陰解熱,一個是利水解熱,兩樣來起作用的。因為滑石這個藥,有研究過藥的同學就知道,滑石在夏天的時候用得多一點,夏天容易出現心驚火旺、小便赤、膀胱熱的情況,或者以前夏天踩自行車,以前的中醫喜歡用滑石來解這個熱。 【原文9】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現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原文9,可能同學們也覺得不太好理解,這里又陰又陽的,,但是其實也很簡單,我們仔細的看一下就知道了。百合病是血脈方面的問題,比如說陰虛的,陰虛就火旺,就要用滋陰的、瀉火的方法來治,總不能看到陰虛火旺的,還用桂枝附子來補陽、袪濕。如果這樣做的話,張仲景就說了,這個為“逆”,就是說用了相反的方法,是不好的。“見陰攻陽,乃復下之”,也是一樣,本來是陽虛的、濕重的,還要給他清熱滋陰,這樣是相反的做法。張仲景就說了,百合病也好,也是一樣的,雖然是血脈方面的問題,還是要依據辨證用藥,分清楚陰陽,該用什么方法來治療。如果沒有分清楚而用了相反的方法,是不好的,錯誤的。這里說了百合病有什么癥狀、怎么治療,最后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分清楚陰陽、病人的體質,再去用相對的治療方法。 【原文10】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明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 原文10,狐惑之為病,形狀就好像傷寒,“默默欲眠”,眼睛想閉起來,想睡又睡不下,臥起不安。這個屬于喉之為惑。我們看看“惑”的解釋,我之所以推薦這本《金匱》,是因為下面有解釋,就是這個原因了。這里的“惑”是有點糜爛的意思,類似于現在說的咽喉炎那一類。在中醫上不說炎癥,是說清熱解毒或者是熱毒的一個情況,張仲景在兩千年前就稱為“狐惑”。咽喉方面有熱毒的情況,咽喉都不舒服哪里會吃得下,里面有內熱、熱毒的病人,是“惡聞食臭”的。張仲景這里說了,“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 ,張仲景用的是甘草瀉心湯主之。這都是有內熱的癥狀,臉就會容易偏赤或者偏深一點顏色。可能有些同學對于“內熱”不能理解,我們還有一個絕招,看他用的藥是指向哪個部位是怎樣起什么作用的,大概地就知道張仲景所說的“狐惑”、“內熱”到底是在哪個部位、對人體的是怎樣的影響。用藥是:甘草、黃芩、人參、干姜、黃蓮、大棗、半夏,這里的甘草、人參、干姜、大棗,相信同學們都很熟悉了,這個是歸胃寒、氣不足、和胃的一個作用。甘草也有潤的作用,對心氣、心陰都是補的。重點在黃芩跟黃蓮,這兩個藥都是清熱解毒的。因為清熱解毒,胃里有濕所以用了半夏。這個病不在胃,而是在肝膽的位置,是在心方面去的。黃蓮是苦味歸心,是歸心經的,黃芩是歸肝膽的。這個方主要是指的是這個位置。甘草用了四兩,也是針對心去的,整個方都是針對病人的心肝膽,就是說中上焦的內熱。這樣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張仲景的這個“狐惑病”就是里面的一個內熱、熱毒,里面有熱毒就會出現咽喉方面的問題。還有,講方劑學開頭就說過的,黃芩是很好的,只要在病人在兩顴的位置看到紅的、深的顏色或者是熱的,就可以用黃芩,這個藥可以改善癥狀。我曾經在臨床中也治療過這類病人,她的兩個臉好像出了麻疹一樣的,麻疹不像麻疹,青春痘不像青春痘,雖然也像痤瘡那樣化膿的,但全部集中在額頭、兩頰。對于一個女人,長在這樣的地方是非常不舒服的。她在當地治了幾年了,自血針也打過。自血針就是指把自己的血液抽出來再打進去來刺激的一個方法,也沒有效果。后來我用了部位用藥的方法,主藥是黃芩,調理了幾個月,臉上的癥狀都沒有了、好轉了。所以,部位用藥是很重要的。 【原文11】 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原文11,從這些部位就可以知道的,下部咽干用苦參湯,我估計是小便、下陰部的位置,“蝕于肛者”,就是肛門,用“雄黃熏之”,張仲景是這樣的用法。這些用法等于是中醫上濕毒那一類的病了,現在的病理方面,用上苦參的應該是陰部有滴蟲之類的病了,用苦參湯那一類有些是有效的。臨床當中也經常碰到,我的第一個病人也成功了,就是牛皮癬。我沒有用洗的方法,但是我從辨證用藥的角度來的。第一,老人家偏瘦、偏黑,有內熱的一個表現,我用的赤勺和丹皮。因為他是老人家了,也用上白蒺藜去提一下元氣;還用了一個白芍來滋陰一下。為什么我要用這幾個藥來治牛皮癬呢?牛皮癬本身就是一個真菌性感染,是在皮膚表面的,卻去調血液、里面有用嗎?但是還真是有用,調理了一兩個月就好了,第二、第三年也沒有復發,真的是根治了。我的思路是這樣的,為什么小孩子或者好端端的人不長真菌,而他卻長了呢?因為他的血液方面出問題了,他的衛氣在那個部位是最弱的。牛皮癬在腳背、皮膚有皺褶的地方的最容易長癬癥一類的。這個本來就是血液通暢地不好,造成了真菌有機會在那里生長,所以只要把他的衛氣、免疫能力調過來了、把血液調過來的,血氣上去了,真菌就長不了了。這個就叫做“圍魏求趙”。張仲景這里用了直接的方法,我用了迂回的方法。 【原文12】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原文12,這一條是內熱很厲害的。為什么說內熱很厲害?我說過,內熱看的是內眥,那個部位指的是心,那個部位如果是黑的、紅的,就是內熱、內火、內毒的一個表現了。張仲景這里說,如果能夠吃的,是膿已成了,用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脈數”是里面有熱,如果發高燒是脈洪的,不只是脈數了。這里的“無熱”,是指發熱的熱,是指沒有表證發熱的熱,不是“內熱”的熱,因為這里是狐惑證,不是內熱證。“目赤”,就是里面熱毒很厲害的。狐惑病也有點類似百合病,“默默但欲臥”,比較多的雜的病癥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張仲景說的,如果可以吃的,證明里面的陽氣還是充足的,消化力是還行的,里面陽氣有才會化膿的。《方劑學》、《傷寒論》講到,一個人得“瘡瘍”,“瘡”是偏陽的一類病。“瘍”是潰瘍、陽虛的一種病。長瘡的到了后期厲害的都會化膿的,同學們要理解。我們看一看張仲景用的是什么藥,就可以更清楚,張仲景指的是什么樣的問題。赤小豆是健脾利濕、利尿作用很強的一個藥。這里說用水泡,令芽出,再曬干,有點類似麥芽的那種。麥芽會幫助消化,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里面有消化酶。以前不知道,只是知道這個東西對這個癥狀是好的。這里張仲景還加上一個很特別的藥,當歸。當歸是活血化瘀的一個藥,跟赤小豆一樣,赤小豆利尿,也帶有一個去熱的效果。雖然當歸有點溫,但也不是很熱。這兩個藥合起來就剛剛好,活血化瘀,再加上赤小豆的利濕,把內熱、內火、狐惑癥的熱毒,從小便,能讓血氣的運動加速小便的排瀉,病就會轉好了。小便一多,病人的過陽的情況就會少了,化膿的情況也會跟津液的消耗、陽氣的減少、陰陽的平衡,得到一個控制、得到轉好的時機。這樣的話,同學們應該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到我們現在兩千年后,上排癰腫,就是說里面有膿的或者怎么的,我們的民間用藥效果也是很好的,腫節風、敗醬那一類。在張仲景這里應該也有考慮當歸是偏溫的,這里的病人是狐惑癥,出現了那么多的癥狀,只是有熱、微微煩,血氣方面有點虛的,這里我的看法是,利用了赤小豆利尿的作用,也用上了當歸補、活血化瘀的能力來針對化膿的癥狀。我們臨床中可以用赤小豆當歸的理念,針對病人的不同體質,辨證用藥應該可以更好。 【原文13】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原文13,我們看升麻鱉甲湯:升麻、當歸、蜀椒、甘草、雄黃、鱉甲。鱉甲用的是指甲大一片,炙。這個方是用取汗,是用類似桂枝湯取汗的方法來治的。雄黃是大熱的一個藥,再加上蜀椒,再加上當歸的活血化瘀的力度,這個是救急的,就是內毒很厲害的一個病,但是到現在就可以知道,雄黃是針對哪一類炎癥、熱癥的情況。因為兩千年前,還不太懂得對著炎癥方面的抗生素方面,還不太熟悉、還不太懂得怎么用藥去處理這個。到了我們后期,才找到很多這種藥,哦別文化大革命年代、獻秘方的年代,在民間已經有很多的中醫、很多的方法對那些病都也有效,用的方也不多。張仲景最厲害的一點,不是他用的什么藥,最大的特點是他的辨證用藥。,就是他怎么根據病人的情況來用藥的。聽過我之前講課的同學就知道,張仲景的書、方跟癥狀不是純粹他個人寫的,但是他能夠綜合起來、能夠辨證用藥,兩千年下來,大家也是公認的是很大的功勞,給我們中醫豎立了一個辨證用藥的一個思路。對于這個方所針對的癥狀,“唾膿血,咽喉痛,面赤斑斑如錦文的”,這些情況是比較嚴重的,張仲景說了,五天可以治,七天不可以治,剛剛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夠控制就好,控制不了的話,他也是就沒辦法。“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這里的“杖”,有古文知識的同學就知道了,就是見官之前先打三百杖的“杖”。這里張仲景也說了,五天可以治,七天也是不能治,這個問題如果太嚴重了也是不能治的。張仲景用的什么方、什么藥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學們要理解、分析,這個在現代來說,就屬于急性肺炎、肺結核的那一類病了。雖然是狐惑病有陽毒,但是張仲景也分陰陽的。病人面目會青的,肯定是血寒、身體陽虛、血液流動很差,臉都青了、血氣都走不開。臉赤斑斑的是陽氣過了,好像一個人人發脾氣,臉會紅,血氣流動的厲害,從這里看,張仲景的陽毒跟陰毒為什么要分兩個,因為指的是病人的體質,病人的不同體質出現的陽毒跟陰毒都不一樣的。用藥也有分別的,如果是陰毒的那一類,用上雄黃、蜀椒一類大熱的來把病人激靈起來。陽毒的,就用升麻鱉甲湯,按道理的話,應該是減掉了雄黃跟蜀椒。張仲景用的鱉甲是手指大一片,炙的,就是起一個帶的作用。我們現在用鱉甲,動不動就是二三十克的。升麻這個藥,查過藥典的、看過李東垣的就知道,清胃散是對牙痛有作用的。藥理方面看過的同學就知道了,牙痛在醫院說的是厭氧菌多了,升麻是對這個菌有作用。兩千面前雖然沒有抗生素,張仲景也是用升麻來起到抗菌素的作用。這是我個人理解的,不一定對。我們的中醫有兩千年的臨床,一路下來,確實是對藥怎么用、怎么起什么作用都了解得比較清楚。對于醫院里什么方法來治病,在中藥方面也能找到這個藥,也能用這個思路來治病,效果、作用還更強大。我曾經試過一個舌癌的病人,剛找到我的時候,他整邊頭都是痛的,我第一天是不知道怎么給他止痛,因為中醫的止痛不同于西醫,就變了幾次方,最后想到了牙痛,就用了清胃散,一用就馬上止痛了。所以中藥,如果辨證辨的準,用起來的效果也很顯著的。開始病人還以為是止痛藥,但用了兩天后就知道了,因為吃止痛藥是感覺木木的,中藥不是這樣的,是以通為準的,通了就不痛了。所以,感覺是不同的,西藥跟中藥的止痛感覺是不一樣的,很容易分得開的。辨證用藥用得準,也能起到這個作用。清胃散里面也有當歸,也有升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