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飛雪
在知之甚少的武俠作家中,除了金庸,我偏愛古龍。不僅是由于他干凈利落的文字,更是因為他對人性的真實刻畫。 最近重看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據說又名《小李飛刀》)。去年第一次看時,以為該書的主角是李尋歡,經多次審題感悟后才發現主角是阿飛,李尋歡只是貫穿全文的一個主線。 在這部書中,每個人都是復雜的。主角阿飛,正如書名,是有情而又無情,有義而又無義的。他,證明了林清玄在一篇散文中闡述的觀點:情深情厚,往往蒙蔽了人的雙眼。阿飛“情”的結局,終如李尋歡所嘆,情到濃時終轉薄。郭嵩陽為義而死,李尋歡為義而放棄一切,這是“義”的悲劇,“悲歡離合總無情”。龍嘯云為情而背信棄義,阿飛為情而斷義,孫小紅為情而害死爺爺,這是“情”的悲劇。 情與義,或許便是貫穿此書的主線,而這二字,本就難以抉擇。只是,輕視了情的林仙兒,終究落得個孤苦無依的下場。終身不忘情的林詩音,仍然逃脫不了夫死子殘的結局。龍嘯天與林仙兒迷途知返而終不能,上官金虹與荊無命也為情所困……仿佛每一種抉擇都是殘酷的,古龍用這種筆調凸現了人世的無情。 讀此書,心中所存的多是些感懷,對天下的悲憫與仁慈之念驀地涌向心頭。只有愛,是恨的終結。太上忘情,我們不是圣人,也不用忘情,只要心中多幾絲仁愛,去幾分仇恨,天下自然太平。 書中令我著迷的還在于它“物我兩無,無跡可尋,無堅不摧”的思想。這或許與老子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空”一“無”,無得無證,無欲無求,是天下至柔亦是至剛。如水。水無法被切斷正是由于它的無形。 情或義或仁愛,抑或是太上忘情,多種選擇皆由自己。我曾夢想過當演員,但忽而發現,人生如劇,我們在自編自導自演的人生連續劇中,時時刻刻做著事后無法改變的抉擇,我們演好自己,就足夠了! 讀完后掩卷沉思,感愷良多。首先在李尋歡和林詩音的關系上,李尋歡是殘忍的,認真說起來,最不幸的是龍嘯云,他雖然得到了林詩音的人,但是一方面美人終將老去,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她的心,倒不如娶一個對你好的人,而去思念你得不到的那個人,就像李尋歡一樣,故事的最后得到了孫小紅,但是既然對林詩音的思念已入骨,幾乎不可能忘卻。就像周芷若說的那樣,人只有對得不到的東西才珍惜,如果李尋歡以前得到林詩音,也就不會愛她那么深,這豈非人性的悲哀?而李尋歡現在有了相思,這種相思認真說起來雖然痛苦,但也美麗,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整天想著一個人豈非比無所事事要好很多?就像小說里講的,如果沒有相思,小李飛刀還能活下去嗎?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尋歡固然偉大,卻有自謔的傾象。 對比金庸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個性上予盾沖突小,例如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楊過,反抗傳統,努力爭取自已的幸福,韋小寶,市井小人。所以金小說中的正面人物都是幸福的。而古龍小說中的英雄例如李尋歡和傅紅雪卻是痛苦的,而反面人物例如上官飛虹其實卻是幸福的,古龍表面上將這位金錢幫的幫主寫成一個魔頭,但從內心深處是欣賞他的,上官飛虹什么都不要,只要權力,可以說是有志向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雖然后來被李尋歡所殺,但可以說是為理想而犧牲。而李尋歡呢?除了相思還有什么。 我們再看看古龍本人的背景,絕對是李尋歡這樣的悲劇人物,對類似上官金虹的人不屑一顧,但又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所以古龍始終是生活在矛盾中的。遺憾的是,古龍活得時間很短,其實他對生命的體驗很真實,看他的作品,古龍對佛法理解很淺,假如他能活得更長久一些,我相信佛法可以解決他的困惑,所謂法象莊嚴,佛法是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金庸明顯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待友情,古龍的理解太過簡單,缺乏對人性的理解,例如郭嵩陽雖和李尋歡相交不深,但惺惺相惜,而不惜為李尋歡去死。忽略了人性中懦弱和對生的珍惜和對死的恐懼,而金庸小說則不同,只有到了不得不死的時候才為了大義而犧牲自己,例如喬峰。 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矛盾中,都有想忘記卻不能或不愿忘記的人和事,和所有的文學形式一樣,武俠小說同樣是現實生活的折射,看得懂武俠小說也是不容易的,需要人生閱歷,優秀的武俠小說不僅可以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而且還可以加深我們的文學功底以及歷史,文化的理解,武俠小說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很多名人,例如丁磊、李開復等都是武俠迷,所以現在的大學生不讀武俠小說的確是件很遺憾的事。當然武俠小說要批判地和有選擇地看,而且看的時候一定要筆記,這樣理解才能更深入。 這部武俠小說給我印象很深刻,同樣是寫“俠”的代表作,古龍卻與金庸有著太多的不同。一開始我認為俠應該像是《孟子》里所說:圣人,就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無疑是這樣的人,聽到伯夷作風的人,貪婪者就會變得廉潔,怯懦者也會堅強;聽到柳下惠故事的人,刻薄的人變得老實厚道,心胸狹窄的人變得寬容大度了。百代之前他們奮發有為,百代之后聽到的人沒有不被感動和振作的。如果不是圣人,能有這樣的影響嗎? 我認為俠者應該像圣人一樣。于是我厭惡的放下《多情劍客無情劍》這本書,興沖沖地去看《射雕英雄傳》。年輕的我,于是對俠又有了夢想。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不是俠者的姿態的么? 我還認為古龍是工具主義者,“朋友”對于他來說,就是用來“利用”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你的敵人”恰恰是古龍刻畫友情的不足點。如果刻畫友情夠份量,夠水平,朋友會動不動就是敵人嗎?讀者能接受得了嗎?因為刻畫薄弱,所以朋友可以接受朋友隨時變成敵人的情節,如果盈盈突然要殺了令狐沖,讀者會怎么樣? 我認為朋友并不是像古龍寄住在別人家,拿來利用的。 而是面對同一個問題,有一種精神上的共識,有一種心靈上的共鳴,相互合作的默契精神,就像令狐沖與盈盈,郭靖與黃蓉,蕭秋水與神州結義的弟兄,武俠小說里經常有些畫面,比如蕭秋水與唐方他們在吃飯,然后他們就不約而同地發現里面有毒,然后作出防備手段。 這就是一種默契精神。 古龍不就是為了利用朋友暫且生存。 郭嵩陽對林仙兒的評價是,他的心情不好,總會去林仙兒那兒。他利用林仙兒發泄自己的情緒。高老大利用孟星魂。 而工具利用者是沒有任何朋友的,因為別人也會把你當做工具。所以女人都拿古龍當做工具,而古龍也只能一個人寂寞地喝酒而死。 交朋友,是因為我們心中的有很多愛要奉獻。不能把朋友當做工具。 我一直對古龍的小說充滿意見。剛看完《多情劍客無情劍》的時候,認為李尋歡是一個偽俠,是古龍在對自己的人物自吹自擂,說李尋歡有如何如何,如果嘗試把那些夸李尋歡英雄的句子刪掉,看看讀者還會不會認為李尋歡是個英雄? 過了許久,我重新翻開這部書,再看那些文字,那些字竟然像是發亮了,打開了我心中塵封多年的大門。處于社會的陰暗一時過的我,竟然透過古龍的只言片語,找到心靈的慰藉站。 古龍確實為了生活而寫武俠的。 這一點,也許是劣勢。但如果換個角度去想,它就是一個優勢!只有這樣寫,才能更貼生活,才能更貼近現實!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五個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古龍的小說無疑貼近人性的需要! 這就是為了生活而寫武俠而帶來的好處! 于是,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靈共鳴下,古龍成了大師,俠,難道真只是夢想,難道現實里沒有俠嗎? 于是,小李飛刀更容易跨入我心中。已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心中植入了俠客的影子。 那么李尋歡的俠義,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我看到阿飛禁不住想說,李尋歡就是我朋友的那種欲望!到底朋友是一種怎么樣的定義? 叢林中,不僅僅只有血肉模糊的弱肉強食,互利互惠也是叢林法則的重要組成,和其他生物合作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魚類和雞類的群居可以壯聲勢,以避免出現被強者全體消滅的慘境;一只狼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或許勢單力薄,而一群狼則天下無敵,誰也惹不起。可見,互利互惠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是為了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 古龍筆下的朋友的定義,是原始自然“叢林法則”的結盟手法,相互依賴,相互生存。并非勾心斗角,為了金錢(金錢幫)、權力的斗爭。 古龍的人物名大部分也與自然有關:沈浪,傅紅雪,王憐花,楚留香,沈浪,傅紅雪,王憐花,楚留香。再說一下打斗,伺機,埋伏,天時地利,都是大自然的本質!古龍最好的地方就是,把人性單獨拿出,不加歷史,不加觀念,一筆造成夢幻世界。 這是人性欲望的初始化,古龍簡潔有力的句子,直接而又鋒銳,不像現實中人與人最膚淺的交流 “你好嗎”“今天天氣不錯”“午飯吃過了沒有”在這些話背后,又藏了一些什么?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距離是迷宮。 古龍最大作用是寫出社會的邪角,使人感覺心安。 一個人若連目前的生存需求都滿足,還談什么夢想。 金庸出身的富貴。 沒有金庸的富貴,何來古龍的貧窮? 沒有金庸的傳統文字,何來古龍的非傳統文字? 于是金庸塑造完夢,有了他應得的名聲,地位,他有權利得到。 而古龍則不同,從生活開始寫武俠,就死于生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