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快節奏的長拳短打,還是緩慢的太極拳,學會一個套路都不難。對于一個有一定武術基礎的人來說,學會一個新套路用幾天時間就能練下來,但要掌握它的精髓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形意拳套路不多,式子也不復雜,好學好練,簡單明了。在清末到民國時期出了許多名家,如:李洛能及其十大弟子,還有李存義、尚云祥等。現在練習形意拳的人比過去多多了,但成才者卻不多。有位練形意拳多年的朋友給我講:現在社會上練習形意拳的人會的套路多了,表演也好看,但功夫有老輩人的一半就不錯了。 其它拳種的情況與形意拳差不多。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當老師的原因。過去沒有幾下子不敢當拳師,師收弟子與拜老師都是嚴肅的事情。民間有“師訪徒、徒訪師各三年”之說。師徒感情深厚,有“師徒如父子”之說。即使這種關系,為師者也不會輕易把拳理告訴弟子,武術界有“寧教一套拳,不講一句言”,“教會了徒弟,餓走了師傅”等俗語。為師者還要經過多年考驗,自己認為放心了才有選擇的告訴弟子“訣竅”,所謂的“六耳不傳”。 現在,武術有商業化傾向,一些所謂的名家來者不拒,只要交學費,多多益善。連佛門圣地少林寺也開班培訓,發畢業證了。 另一方面,“名家”“大師”也比過去多了。就像1980年以前,教授、高工不得了,現在教授、高工滿街跑。電影界里是:演一部電影就是“名演”,演兩部電影就是“名星”。商業界“掉一塊磚頭能砸三個經理”。武術界同樣是遍地大師。有的人會幾個套路也辦武校,有的人不管官方還是民間組織的比賽得過名次就成了“名家”。這些人對武術的內涵知之甚少,可以說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老師自己都搞不明白,怎么能給弟子講明白哪? 其次是學者的原因。做學生的也不像過去那樣尊敬老師,朝三暮四,好高騖遠,看著這山比那山高。學了少林拳再去學形意拳,還要學某某拳。當老師的除了從他老師那里學來的東西外,還有自己多年探索的東西,沒有深厚的感情怎么可能會輕易告訴他人。 表面上的東西容易學,內涵是不容易掌握的。尤其是搏擊技巧和搏擊中的用力都很難掌握。不經老師言傳身教,多次體驗都掌握不好。“偷拳”只是個傳說!手把手教,有些東西還需要一個理解過程和體驗過程。偷拳只能學到套路,拳術的內涵,打人的技巧、發力的時間火候是看不到的,怎么偷? 一個簡單的式子,不同的人用出來效果不同。正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比如,對方一拳打來,行家漫不經心的一接,對方就站不穩,甚至是個趔趄,這不是夸張。 明白拳理,加上吃苦練習,有一個套路就夠了;不明白拳理,會幾十個套路也成不了行家里手。 要明白拳理,首先是向明白人學習,摒棄門戶之見;還要多看一些有用的書,其次是動腦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寫心得的習慣;三是多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拳理的理解。就像我們學習文化課一樣,只看教材不行,還要多做題,通過做題擴展對理論的掌握。 作者簡介:張茂華,男,漢族,1956年生。工作于山東省棗莊經濟學校物理高級講師。著有《八卦掌淺說》《八卦掌習練竅要》。曾任棗莊市八卦掌研究會第一任會長,1985年開始傳授武術,弟子中多人獲中國武術五段、六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