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重與雙重。單重就是要分清虛實和陰陽。孫存周說過,三體式前腿可虛可實,意思就是主要在后腿,其實道理很簡單,一條腿啟動和兩條腿啟動其靈敏迅捷是沒法比的,所以那么多前輩都在批判雙重。比如三體式如果是五五,當你想啟動時,就要先把重心往后腿移動,而單重瞬間就可以啟動,是不需要這個行程的。 單重就僅僅是重心主要放在后腿那么簡單嗎?核心在啟動是否靈敏上。站三體式其實無所謂四六還是三七,既然孫存周說過前腿可虛可實,說明體重分配多少不重要,關鍵是要用的得勁。每個人對單重的體重分配都不一樣,總體而言是三七,但這個分配在站樁、行拳和技擊中是隨時變化的,關鍵是后腿不能失了靈性。 所謂孫氏拳極限三體式或者五五三體式,都不是本源。孫祿堂和郭云深學的形意拳,郭云深和劉奇蘭都是李洛能那學來的,大家之間能有多大區別?其實孫祿堂教的和李存義、尚云翔教的大體差不多,只是孫將形意拳與道家性命之學結合起來,總結出了一氣、后天返先天,將形意拳上升到了能夠修真悟道的層面而已。 關于孫氏拳的三體式一直有爭論,我去見李師桂江時專門提到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就是“三七”。如果拳法脫離了實戰的本質,那你隨便創造,好像49年以后推崇套路,怎么好看怎么來。如同李師讓我把胳臂收回去點,說你把胳臂放那么長打起來不吃虧嗎?瞬間我就懂了“手不離心、肘不離肋”這句古譜是怎么來的。 少林派站四平馬入門,但可不是功夫的絕對。站樁是為了脫胎換骨,是中國式的增長體能素質的手段。四平馬到用上就是把重心換成四六或者三七,其實和三體式并無太大差別。樁在靜態上是煉,動態上是用,不能混淆了。無論四平馬還是三體式,我都站過了三十分鐘,說白了就是鍛煉身體的事,不能神化和絕對化。 形意拳練功夫,主要是渾圓樁和五行拳,老輩人三體式上下功夫的不多。還是那句話,腦子不開竅的才讓你去站三體式,把智慧開發了就開了竅了。拳不是死練的。所謂三體式是總機關,真實意思是三體重生萬物張,五行拳從三體式上變化出來的,而后又衍生出十二形代表天地萬物。三體式練法本質上和渾圓樁一樣。 所謂入門先站三年樁,其實像渾圓樁要站一輩子,每天都要站,不然不出工夫。渾圓樁首先是氣血先動,和劈拳和崩拳的道理差不多,身體里頭氣血動得厲害,手掌也感覺脹大了,而后精炁發動,身體里就有股勁頭上來,好像十七八小伙子干什么都興致勃勃一天都不累,再往后就和五六歲小男孩,見什么都想摸一把。 如同李仲軒老說的,渾圓樁時形意門古傳,不是王薌齋的獨創,且大成拳的渾圓樁練法和形意門的也不是一回事。形意門的渾圓樁體現了順中用逆,逆反回真,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的道家真理。三體式和渾圓樁也一樣,或者說但凡樁法都應如此,只是哪個更順乎天地之德、從氣血上來得更快。渾圓樁是最核心的秘密。 而無極樁,是可以悟道的。站無極樁主要是去拙力拙意,從精神到肉體都回歸到嬰兒態,凡是把天真爛漫站出來的就對了,凡是沒事自己還在耍小聰明、瞎琢磨的就是背道而馳。無極樁站出真意來,學下面就快了。五行拳為體,十二形為用,沒有五行拳就沒有十二形,十二形細分還是五行拳,因為天地萬物不離五行。 而無極樁,是可以悟道的。站無極樁主要是去拙力拙意,從精神到肉體都回歸到嬰兒態,凡是把天真爛漫站出來的就對了,凡是沒事自己還在耍小聰明、瞎琢磨的就是背道而馳。無極樁站出真意來,學下面就快了。五行拳為體,十二形為用,沒有五行拳就沒有十二形,十二形細分還是五行拳,因為天地萬物不離五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