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是常用中藥,性溫、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平喘、利水等功效。研究證實,麻黃所含的麻黃堿可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加,使排尿次數減少(超量甚至會造成尿潴留)。對麻黃的新認識,也開辟了其臨床新用途。有多家報道,以麻黃為主治療小兒遺尿癥,療效頗佳。 (1)生麻黃(5~7歲每劑3g,8~15歲每劑5g,15歲以上每劑l0g),水煎,去上沫,睡前頓服,連服1個月,有宣肺化氣止遺尿的功效,適用于睡眠中遺尿者(對白天清醒時小便不能控制而自遺者無效)。 (2)麻黃3~9g(隨年齡增減用量),五味子9~15g,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療程。麻黃開宣肺氣,通調水道;五味子酸溫甘潤,制約麻黃的辛散。二藥相輔相成,互增其用,治療遺尿。 (3)凈麻黃5g,生、炙黃芪各15g,桑螵蛸15g,隨癥加減,煎取濃汁,睡前頓服。麻黃辛溫,宣開肺氣,通調水道;黃芪補益肺脾腎三臟之氣;桑螵蛸益精固腎,通水道,縮小便,兼制麻黃之辛散。一般服藥1周,可見療效。臨床治療肺腎虛寒,膀胱失約的小兒遺尿癥有良效。 (4)麻黃4g,益智仁6g,黃芪、桑螵蛸各l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次。該方為3~5歲患兒用量。若6~12歲的患兒,麻黃用量需加至6g;12歲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藥物也按年齡依照常用量酌定。 (5)麻黃2份,益智仁l份,肉桂l份,共研細末,置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貯。每次取藥末3g,以少量食醋調成餅狀,敷于肚臍處,外用膠布固定,36小時后取下,間隔6~12小時再以上藥填臍。敷3次后改為每周填臍1次,繼用2次,以鞏固療效。 (6)補骨脂、黃芪、桑螵蛸、麻黃等量研細末,以生姜汁調成餅狀,取適量敷臍部,外敷紗布以膠布固定。治療小兒功能性遺尿有良效。 值得注意的是,麻黃辛溫發散,過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應,出現頭痛、煩躁、失眠、心悸、胸悶、發熱、大汗、血壓升高、心動過速、早搏等癥,故內服時必須嚴格掌握劑量,不可隨意多服,并應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體虛汗多、虛喘及高血壓者不宜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