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亢雄渾的藏戲到色彩絢麗的唐卡,從滄桑深邃的古格遺址到飄香千年的秘制藏藥……在遼闊的雪域高原上,西藏特色文化猶如雪蓮花般神秘、圣潔。歷經50年滄桑巨變,西藏特色文化得到了科學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斷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新起點上不斷實現新跨越。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每天天色微明,阿里地區托林鎮布讓村兩公里外的一座山丘下,總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手持“長槍短炮”等攝影器材,只為等待晨光打在山體上的剎那按下快門。他們鏡頭里的這座山丘上,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藏古格王朝遺址。整個遺址建筑依山而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除城堡外觀異常壯觀外,里面還留存了大量壁畫、泥塑、雕刻等,這些對于研究西藏歷史和古象雄文明起源頗具價值。
為保護珍貴的遺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阿里地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維修:第一次國家投資1300萬元,以遺址主體建筑為中心開展保護工作;從2012年開始,國家又耗資5000多萬元進行第二次保護,這次包括遺址內各殿堂文物保護、壁畫修復以及整個山體的加固排水整治。
“近年來,各方游客紛紛慕名來到古格王朝遺址游覽,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發展。現在阿里地區正在采取措施,加強古格遺址與周邊東嘎皮央遺址、土林自然保護區等景點聯系,力爭將周邊景點連接成旅游風景區,打造一條完美的旅游產業鏈。”阿里地區文化局局長李興國說。
目前,西藏全區共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9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全區正著力將文化保護與旅游有機結合。記者了解到,僅日喀則市扎什倫布寺在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量就近8500人次。
非遺傳承綻放光華
夜幕降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才召村珞巴文化非遺傳承人亞依正忙著與其他技術人員織造珞巴族特色的坎肩、披肩和圍巾等服飾。近年來,珞巴族特色服飾頗受市場歡迎,為此亞依等人經常日夜趕工。
可是,4年前珞巴民族特色服裝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它的傳承工作卻遭遇了諸多難題。亞依說:“當時掌握傳統技藝者很少,很多技藝無法達到過去水準;珞巴族服飾多取材珍貴動物皮毛,面臨替代問題。還有按族人傳統,人去世后生前衣物都要隨葬,因此保存下的服飾樣本也十分稀少。”
為保護和傳承珞巴族傳統文化,林芝市專程從文化部非遺司邀請專家指導保護工作。去年,有關部門還投資800萬元支持當地建設“珞巴織布傳習所”;今年,才召村珞巴織布技藝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其實,珞巴族精美布藝品市場熱銷,僅僅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以成功活態傳承的一個縮影。藏戲、藏香、藏藥、唐卡等頗具濃郁高原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被更多人所熟知,全區基本建立了國家、自治區、地(市)、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形成了“全區藏戲大賽、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一批保護工作機制。
文化建設豐富生活
阿里地區札達縣民間藝術團成立于2013年,現有13名文藝工作者。每年夏季,藝術團成員們都會組織到基層的鄉鎮演出。像這樣的民間藝術團西藏還有很多,近5年全區專業文藝團體和縣民間藝術團創作節目近4000個,累計下鄉演出1.4萬場次,受益群眾達到600余萬人次。
此外,西藏近年正在不斷鞏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實施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戲送書下鄉工程”“鄉鎮文化站建設工程”等文化惠民項目。目前,全區已建成了群眾藝術館7座、公共圖書館4座、博物館3座、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74座、鄉鎮綜合文化站692座,初步形成了區、地、縣、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享受文化建設成果,提供了有利的設施基礎、服務平臺和活動內容,有效豐富活躍了藏族群眾文化生活。”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任淑瓊說。
(本報拉薩9月7日電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雷曉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