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納甘M1895“七星子”轉輪手槍——兼致薩蘇先生 日前,讀《坦克裝甲車輛》2014.10下,第38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326418_1.html/ ] 著名軍事作家、我所喜歡的薩蘇先生寫的《東歸,中國虎一九四五(十)北渡》 原文如下 “槍 在1938年5月,李敏第一次分到了槍。對于拿到槍,李敏的記憶是頗為歡快的。她是在第六軍位于黑金河西的軍部領到槍的,而且是政委李兆麟親自給她挑了一支“七星子”(彈倉能裝七發子彈的一種手槍,推測可能是美式M1911式自衛手槍,這種槍曾流入當時的中國東北)“。配圖也是用的柯爾特M1911。 作為知名作家,薩蘇先生,是很謹慎的,用了”推測“、”可能“這樣的詞匯,沒有武斷的下結論,這是很可貴的。 但是,薩蘇先生的推測是錯誤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七星子”確實是彈倉里能裝七發子彈,型號卻不是柯爾特M1911。 在多災多難的舊中國,國人對手槍都有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中小型手槍就有”一槍二馬三花口,四蛇五狗張嘴蹬“之說。柯爾特M1911一般稱為”大眼擼子“或者”大馬手槍“。 ”七星子“是華北、東北地區人們對沙俄、蘇聯的納甘M1895的稱呼。當時,以手槍的容彈量起名是很常見的,比如,上海金陵兵工廠生產的改進版勃朗寧FN M1900就被稱為”十連子“,該槍因為加長了握把和彈匣,彈容量增加到10發。 轉輪手槍一類,按照常見容彈量,基本被劃分為:五風(音,具體字不詳)子,六輪子,七星子。大體來說,前兩種都不是一種具體型號手槍,而是對所有容彈量5、6發的轉輪手槍的統稱。 唯獨”七星子“,在華北東北地區,是專指納甘M1895,因為當時當地只有它容彈量是7發。 納甘M1895(俄語:Револьвер системы Нагана)是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俄羅斯帝國所研發的7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7.62×38毫米彈藥。與大部份轉輪手槍的運作原理不同,此槍采用了特殊的氣體密封式設計。在手槍的擊錘被拉低后其彈巢會向前移動,同時亦封閉了彈巢與槍管之間的空隙,增加了子彈的初速,并容許武器能夠被消音(這種功能在一般的左輪手槍并不常見)。納甘手槍更獲多國軍警采用,采用此槍的國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蘭和希臘等。這些手槍與俄羅斯采用的十分類似,但并沒有加入氣動密封式的機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萊昂·納甘與他的兄弟埃米爾在俄羅斯的沙皇朝庭和軍事管理部里是眾所周知的,這是因為他們曾參與設計俄軍的制式步槍莫辛-納甘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久,納甘M1895亦成為了俄羅斯帝國陸軍和警察的制式手槍。不僅如此,它亦被后來的蘇聯紅軍與執法部門所使用。 納甘M1895最初在比利時列日投入生產,但生產后來改在俄羅斯進行。在1930年,蘇聯開始以更現代化的托卡列夫手槍取代納甘M1895。盡管如此,大量的納甘手槍在二戰期間仍然被生產出來并裝備蘇聯紅軍,而且直到二戰結束后亦沒有完全被取代。直到1952年,蘇聯完全列裝馬卡洛夫手槍時,納甘手槍才開始退出蘇軍前線裝備。納甘手槍獨特的外型和名字為它實現了在俄羅斯被崇拜的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30年代,若被贈予一支刻有紅星的納甘M1895手槍可以說是作為蘇聯共產黨黨員的最高榮譽。而納甘(Наган)一詞在俄羅斯境內亦成為了納甘系列手槍的代名詞。至今,納甘M1895仍然被俄羅斯鐵路警察和一些私人保安部隊所使用。 |
|
來自: 昵稱13859417 > 《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