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于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后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前473年夫差被迫自盡,滅吳國稱霸,是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人物生平 編輯父死繼位越王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余的直系子孫。無余受封于會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此后經歷二十多代,傳到勾踐的父親允常。允常在位時,與吳國君主闔閭多次作戰。允常死后,勾踐繼任越王之位。[1]
射傷闔閭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國。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軍看得出神,越軍趁機襲擊吳軍,吳軍戰敗,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吳王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至七里,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訴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sup>[3]
兵敗被困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馬準備攻打越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在吳國未發兵之前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不聽繼續發兵。夫差聽說之后,派遣全部精銳攻打越軍,在夫椒擊敗越軍。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于會稽。吳軍追而圍之。[4]
屈辱求和越國向吳國求和,夫差不許。勾踐聽從大夫文種意見,以美女寶器獻于吳國太宰伯嚭,伯嚭向吳王夫差求情,伍子胥勸阻,夫差不聽,赦免越國,罷兵回國。[5]
回國后,他將國政交與大夫文種,而派范蠡與另一名大臣到吳國作人質,第二年,吳國放歸了范蠡。(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臥薪嘗膽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
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勾踐又采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
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
越王勾踐還出臺了促進越國人口增加的法令。
今寡人(指勾踐)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 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 白:如今我無能,只能帶領大家繁殖人口。 他下令:壯年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妻子;姑娘十七歲不出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不娶,其父母要判刑。 孕婦臨產,要及時向政府報告,由政府派去醫生照顧生產。 生男孩,賞酒兩壺,狗一條;生女孩,賞酒兩壺,豬一頭;如果一胎生了三個孩子,政府派給奶媽,一胎生兩個孩子者,由政府提供口糧。 嫡子為國捐軀,免其家三年徭役;庶子死,免其家三月的徭役,要求和埋葬嫡子一樣的規制安葬。 孤老、寡婦、患病者、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他們的孩子由政府收養。對于知名人士,政府提供整潔的住房,分給漂亮的衣服和充裕的糧食,激勵他們為國盡忠。 通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軍隊戰斗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具備了伐吳復仇的能力。 乘虛而入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
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越王于是派遺善于水性的水軍二千人,訓練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核心近衛軍六千人,技術型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乃發習流
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勾踐乘機伐吳,擊敗吳軍,殺吳太子。吳王夫差緊急回國,越國自覺無力滅吳,迫使吳
國求和[6]
。
滅吳稱霸前476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越兵圍困吳國。前473年,越國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里。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聽(伍)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庇谑亲詺⒍?。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于主上,然后引兵歸國。[7]
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后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8]
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于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后的一個霸主了。 兔死狗烹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9]
傳說范蠡隱居于“陶”(此地四通八達,為天下中心),改名陶朱公,后以經商致富,曾經三擲千金于天下。[10]
史籍記載 編輯《左傳》
《國語》
《吳越春秋》 軼事典故 編輯成語
臥薪嘗膽(wò xīn cháng dǎn),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保庵杆X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鳥盡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意指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shí nián shēng jù shí nián jiào xùn),出自《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