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問答錄第三---關于辛甘化陽諸問 海洋:請教道長一個氣味的問題,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里的陰陽是相對什么而言的?正常甘味好像并沒有發散感覺,咸味入口多覺口渴似火。涌泄滲泄差別在哪?為何滲泄就屬陽?希望道長有空時能指點一下!
答:關于經書里面講的這個主題,主要是講藥味的功能,從進入人體后所表現的功能之角度來論述的。但是這幾句話一直是臨床醫家爭議比較大的,也很少有人能一家獨斷可以明確說清楚的,我也只是說一下我這些年自己的體會和感覺,以供大家參考學習。還是那句話,別人的再好也不是自己的!要想學好中醫,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認識才行。其他醫家和醫者說的再好---包括我的東西也一樣,也只能是供大家參考!下面簡述之: 從味道來說,酸、苦、甘、辛、咸,此五味,辛味甘味為陽,酸味苦味咸味為陰。在人之情致,歡喜則為陽,厭惡則為陰;甘味于人體多滋補增益,為多數人所喜,故為陽;苦味于人體多傷伐正氣,為人所惡,故為陰。 辛味主發散, 最典型的就是芳香類藥, 比如羌活,獨活,蘇葉,薄荷,細辛,半夏,南星,桂枝,肉桂等等。經云:辛甘發散為陽,是說一個類象,只是說個大旨。一個藥如果有辛味,又有甘味,那就基本是屬于陽藥無疑了。比如肉桂和桂枝,因為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單味藥里面很多時候不具備這個辛甘的條件,但是我們可以自己根據這個原理自己組合出來,比如:干姜配甘草,這個就 是屬于辛甘化陽的用法。其中甘草和干姜,甘草色黃味甘,屬于中土之藥,干姜也偏黃白色,二者結合,最補中焦脾胃之陽。干姜味辛,黃中偏白,也是肺藥,干姜、甘草二者結合有土中生金之相,所以干姜配甘草,也補肺陽。小兒肺寒咳嗽,多兼脾胃虛寒,這個藥組合配在一起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大家可以自己慢慢體會。還有方劑里面,仲景的大建中湯(花椒、飴糖、干姜,黨參等)就是典型辛甘化陽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仲景的方子,慢慢體會其中 辛甘化陽的用法。 說到這里,我給大家兩個辛甘原理治療小兒咳嗽的簡單方法,比市面上普通的方法效果好的多,大家試試就知道了: (1)第一個方法: 蘋果一個,挖去核,然后在挖開的洞里放上花椒。再把裝了花椒的蘋果放在碗里,接下來把這個碗放在鍋里面,下面加點水,就象蒸雞蛋一樣,加火蒸煮,蒸至蘋果開裂熟透為止。去掉花椒,吃蘋果。一次吃1--2個蘋果,一天吃兩次。這個方法治療寒咳效果非常好,對于痰不多,受涼初起的咳嗽,往往比抗生素效果好的多。我自己的孩子,這幾年來,咳嗽基本就一直用這個方子,每次咳嗽起來,吃兩天就可以了,沒有用過一次抗生素。記得一次外甥的孩子, 感冒后咳嗽老不好,輸液也不管用,我讓他吃這個蒸蘋果,也是幾次就好了,效果很讓人驚訝。這里解釋一下,一般人都喜歡用梨子燉冰糖給孩子治療咳嗽,這個方法其實效果不行,也許只有秋天很燥的咳嗽,你可以選用一下。因為冰糖水涼性的,梨子也是涼性的,你要是用它來治療寒涼的咳嗽,那是不行的。但是我 介紹的這個方法用梨子也可以的,因為花椒是大熱的,可以對抗梨子的寒性。即使這樣,我也只是建議有點虛火或者秋天的時候,用梨子,其它時間還是蘋果比較好。 (2)第二個方法: 大蒜(獨頭蒜最好,沒有就用一般的蒜頭)一整個,從里面剝出七個大一點的蒜瓣出來,拍開放在小碗里,然后蒜上面放上冰糖,就象上面用的方法一樣,隔水蒸至冰糖化開,給孩子喝這個冰糖汁,也可以治療咳嗽。這個方法也不錯,我以前常用這個方法,現在基本都用第一個方法了。 這兩個方法,都是屬于辛甘化陽的方法,是去法于這個思路來治療咳嗽的方法,因為第一個方法里面,蘋果是屬于甘味的,花椒是屬于辛味的,我把這兩個放在一起蒸煮,把花椒的辛味入到蘋果里面,就可以產生辛甘化陽的作用。快還有治療寒咳。但是這個里面還有問題要說明一下,要不然很多人可能看不明白,就是為什么用蘋果,因為蘋果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說明蘋果是往下面走的,肺和大腸是相表里的,這個作用其實就是它可以助肺氣下行的一個說明,所以我用蘋果,不怎么用梨子。而且蘋果性平,也沒有梨子偏寒的弊病。為什么用挖去芯放花椒的方法呢?因為比物象形,我是取花椒辛味從中間往外散的意思,這個蘋果吃下去,也會把人體的寒氣,從心往外面發散出來,然后再助肺氣下行,這樣整個肺的功能就恢復了,咳嗽就好了。 第二個方法,也是用的辛甘化陽的方法,其中大蒜是辛味的,冰糖是甘味的。用蒜一定要用七這個數的倍數,這個是我的要求,不用這個數也可以,只是可能會慢一點。因為七這個數為艮卦,代表有著有‘止’的意思在里面,而且也有通胃的意思在里面。當人我不強求大家一定要這樣用,因為很多人不理解,真正想 當一個好中醫、純中醫,我想大家自己會有所選擇或者慢慢思路打開,會明白路該怎樣走的,我只是給大家一個思路,也許以后大家會想起來我說過的這些東西的。 還有要提醒大家的一點就是,治療小孩子咳嗽,千萬不要讓他吃點太飽了,治療期間要讓他饑一點。因為吃得太飽,中焦氣不通暢,氣下行不順(肺氣要經過中焦往下走到大腸里面去),就容易咳嗽。而且孩子咳嗽大多也與積食有點關系,吃的太飽,也不利于積食化開。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舉個用藥的例子,只是開闊一下思路而已。大家如果是學中醫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用這個道理推演出更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大家有了好的方法,也可以反饋給我,不一定非要用我這個方法不可(當然不是學中醫的除外),死搬硬套的人永遠不適合學習中醫。 至于酸甘化陰,最常見的組合,就是白芍配甘草,這個仲景用的最多,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而且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就不再多說。
下面說說酸苦涌泄。 其實我認為,經書上面說的辛甘發散、酸苦涌泄,只是舉其大要,說了其中辛甘和酸苦最具代表性的功能。并不代表,辛甘就一定要發散,酸苦就一定會涌泄。 這個里面,酸主收斂,相對于發散來說,是屬于陰的,苦味多主攻伐,按照功能來說亦屬于陰。涌本意是指水從地下冒出,而酸苦涌泄,大義是指酸苦的藥,服下去,奔涌而上泛下行。很多人服酸苦的藥,都會感覺胃中翻騰奔涌,甚至會吐,芒硝,明礬,都可以用來探吐,也是這個意思。這種涌泄,總體來說,傷折陽氣,甚者或吐或泄,是屬于開泄傷破之法,故而為陰。 咸味,能軟堅能補腎,淡則通,重則泄。但是咸味總體來說下行而通,可以泄痰濕,雖補腎,亦是歸屬于下極至陰,故咸味通泄為陰。上面網友說‘咸味入口,多覺口渴似火’。說的雖然是夸張,但是確實是這個道理。因為咸味重了,就會傷陰化燥,故口渴似火。其實咸味少用,是屬于淡咸之味,則可以補而通陰氣,甚至可以生津止渴。真的口渴 很了,喝水一時都感覺好像緩解不了口干,那么你在水里面少 加一點點的鹽,你再喝下去看看,就會很快緩解口干的狀態了。故飲食中用鹽,淡少則通腎養腎,重厚則泄腎傷陰。這個原理就象‘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是一個道理,五行中莫不如是。比如風邪吧,雖說風為百病之長,但是少陽之微風可以生發萬物,而大風則會耗氣傷身,其理一也。 說到這里,再教大家一個學以致用的方法,用咸而通泄的方法治療慢性咽喉炎。很多人喜歡上火,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其實這個火,是屬于虛火,或者我也叫它做寒火,多 是中焦虛寒兼腎虛導致的,當然也夾著陰火和濕。對于這樣的人,第一:要清淡飲食,因為飲食咸味過重,則偏泄,克伐腎氣,不利于養生。咸味淡,則可以通可以補,通而補,則可以清虛火寒火。淡鹽可以利尿,所以可以祛濕。 第二:在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淡鹽水,切記,不要濃哦,就淡淡的就可以了。每天早上一次,堅持喝一段時間,大部分人都就不會經常上火了。這個比吃什么抗生素關于的多,經常堅持是可以斷根的。當然燒烤啊、油炸的啊什么上火的東西和寒涼的東西也是要適當忌口的。 至于淡味,這個是屬于五味之外的一個味。舌嘗之為味,鼻聞之為氣,味和氣相比,氣為陽味為陰。是故,味重者,為至陰,為陰中之陰;味淡者,為陰中之陽。味淡,五行歸脾,服之則緩行而旁通四肢,利濕而滲下。如茯苓、扁豆等。這個淡味,亦陰亦陽,介于陰陽之中間,只是淡滲祛濕而利于陽氣生發,故總體 偏于陽而已。古人用大云,必寫淡大云,何也?以其淡而通陽也。但今人為謀利,多以鹽浸拌之使之咸,此其能補陰軟堅而不善于補陽也。用藥者,欲軟堅,用味咸之軟大云,如欲補腎通陽,則用草大云罷了,雖草大云沒有軟大云力量大,但是畢竟因為便宜而少有摻鹽者,仍然是淡味為主,故善以通陽生腎氣也。或者買軟大云,用前先淘洗兩遍,亦可以用。這個是我自己的用藥心得,大家隨自己的意思選擇吧,不必照搬。 說道這里,順便說一下吳萸和附子。古人用吳萸,多寫作淡吳萸,或者寫水洗后 用。近人多不淘洗而直接用。吳萸味惡苦,多服不利于胃,甚至惡心。吳萸這個藥,如果不淘洗,就是屬于酸苦涌泄類的陰藥,雖然可以治胃,但是以攻伐為主,祛濕破氣之力雄厚,只可少用,不宜多用,3克一般就可以了,否則反而傷胃伐正氣。如果淘洗至苦味待盡,則味薄而淡,淡而通陽,可以通陽祛濕,升清降濁。才是治療嘔吐和胃脹的首選。當然如果濕氣很重,也可以不淘洗,少用以泄陰,取苦味燥濕之意,也是可以的。但是用吳萸,還是淡吳萸是王道,這個大家慢慢體會吧,我只是說出來而已。還有吳萸淘洗,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淘洗,這個僅供參考,沒有這個用自來水也 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藥就是附子。現在很多的附子,都是咸的,甚至是咸苦的。咸的還可以用,咸而苦的大家最好不要用,已經不是陽藥,已經帶有很重的陰藥的性質了,很多病人服下去不但不去病,還會胃不舒服甚至腹瀉。附子生陽,以淡味為佳,因為淡味薄通而生陽也!但是現在的炮制后是淡附子很少見了,我有時候,附子太咸了,就用水淘洗一下,或者就用生附子在火上炮炙,特別是入丸散劑助陽的時候,我一般都是用生附子自己炮炙,就是古人說的在火上炮炙,以皮焦黃裂開為度。 以上這些是關于淡味通陽的用法,寫到這里,我想我已經把這個問題說道很清楚了,只要是學習中醫的,應該可以明白了。至于說涌泄和滲泄的區別,要我說呢,涌泄就象狂風暴雨一樣的猛烈,帶有破壞性質在里面。而滲泄就象春風細雨一樣,為什么叫‘滲’呢?古人有句形容春雨生陽的詩說的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切都在這句詩里面,其它的不用我多說了,好了,就到這里
道人于農歷癸巳年冬 杏林道人答海洋網友關于桂枝用法 桂枝,總體不離三端,第一:通陽;第二:通血脈;第三:祛風;第四:鎮肝;第五:生發少陽之氣。尚有其它作用,然余者大致亦從此三種作用推演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