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馳,博道投資創始合伙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資學講師。
上面這句話,地球上的投資者都知道。然而真正做到克服貪婪和恐懼的,似乎沒有幾個,大概巴菲特算一個。畢竟打敗自身的人性弱點,是世界上永恒的難題。盡管你知道貪婪和恐懼為投資的頭號敵人,但是當貪婪和恐懼來臨的時候,你卻束手無措,留下虧損之后的遺憾。 貪婪和恐懼的人性弱點在心理學上如何表現?我們能不能通過心理學的分析找到克服它們的辦法?《投資中的心理學》的作者約翰·諾夫辛格博士為我們呈現了一些可行的路徑。約翰·諾夫辛格博士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金融學教授,堪稱投資心理研究方面的一流專家。美國的金融學研究極重視實證工作,諾夫辛格博士也不例外,他通過對投資者的廣泛調查和研究,證實了他所發現的一系列心理偏差,寫就了《投資中的心理學》這部行為金融學界首屈一指的佳作。 不愧是研究心理學的專家,開篇先肯定你是聰明人,讓你能夠心情愉悅地讀下去。雖然投資虧損,可是你并不笨,不是瞎蒙胡亂投資,你是理性人。不過我們必須分清經濟上的理性和專業上的理性。當一個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了投資決策,他是基于自己的專業分析能力、風險偏好以及所了解的信息做出的,但是這一決策可能在專業上并不理性,“好心辦壞事兒”。導致人們在理性的動機下做出不理性的決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信息不充分(專業知識不夠);二是心理因素的影響。 如果說專業知識水平、信息充分程度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的話,那么心理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即使是高水平的資產管理專家。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一支超夢幻的投資研究團隊,擁有頂級投行的債券交易員、美國副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24名博士,還有似乎無往不勝的投資利器——復雜精準的套利模型。1994年該對沖基金開始運作,順風順水。然而到了1998年,受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個月內巨虧36個億,幸好華爾街大佬們出手援救才免于破產,至今元氣未復。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失敗的原因在于設計投資模型時,沒有考慮到金融危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出現了“過于自信”的心理偏差。 大概剖析內心,回顧過去的投資失誤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可是真要努力克服貪婪和恐懼,這段心路還必須要走。想不付出就獲得成功,基本上是天方夜譚。比如說,古人為了讀書做官頭懸梁錐刺股,想必他也不是自虐狂;劉翔的百米跨欄世界紀錄,也不是唱唱卡拉OK就跑出來的——盡管唱歌是劉翔的一大愛好。人類的一大特點就是懶惰,其實克服心靈的懶惰比克服身體的懶惰更加困難。 《投資中的心理學》列舉了投資者的七大心理偏差,我們姑且稱之為“投資心理七宗罪”,讓我們鼓起勇氣審視一下我們自己吧。 投資心理第一宗罪是“過度自信”。我們常常聽到不少投資者說過這樣的話:“再熊的股市也有機會,你看昨天市場暴跌,還有兩只股票漲停。”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聽起來有道理的話幾乎全是假的。此話的潛臺詞是:這兩只漲停的股票我也能抓住。可惜他不能。投資者經常會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遠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過度自信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它會導致過度交易、冒險交易等錯誤的交易決策,最終導致虧損。書中舉例說明,過度交易、冒險交易會讓投資者無謂浪費在交易傭金和印花稅上,也會使你交易失誤的次數增加。 導致投資者過度自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的成功經驗,在牛市中,個人投資者往往將成功主要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去年業內盛傳一故事,一個基民打電話給某基金公司的客戶服務部門,聲稱要給基金經理推薦股票。這樣的極品基民我沒有遇見過,不過我曾見過這樣一個老大爺,將市面上全部股票型基金買下,天天跑到銀行纏著客戶經理們,不是咨詢,而是想給他們上課……我現在還很懷念他,不知道在經歷市場的暴跌后,他還有沒有講課的自信和勇氣。 第二宗罪是自豪心理與懊悔心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假設你要買一輛汽車,但是手頭現金不足,因此必須出售你所持有的部分基金以籌錢。這時,你可以出售你所持有的兩只基金中的任意一支。自買入以來, A基金已經盈利20%,但是B基金卻已虧損了20%。你會出售哪一支基金?99%的人會選擇出售盈利的A基金。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們都會努力避免那些可能產生懊悔心理的行為,積極尋求能夠產生自豪心理的行為。懊悔是痛苦的情緒體驗,因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決定錯了。自豪是快樂的情緒體驗,因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決定對了。所以人們都會出售賺錢的基金(股票),而將虧損的基金(股票)繼續持有。 投資者有時候明知市場會繼續下跌,但是總舍不得割肉,因為害怕賬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其實割肉后的懊悔心理遠比實際的虧損來的痛苦多了。 然而,判斷某一項投資是盈利還是虧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設一個客戶2007年初投資基金50萬元,到年底基金資產增長為100萬元,但是經過2008年以來的市場下跌,目前基金資產為65萬元。他覺得自己盈利了還是虧損了?大多數人覺得他虧了,因為他沒有實現收益最大。 如果把100萬元作為參考值(大部分人這樣做),你是遭受損失的痛苦情緒。如果把50萬元作為參考值,你感覺到的是獲得收益的愉快情緒。因此,賺錢了未必快樂,要想既賺錢又快樂,就要先設定合理的心理收益水平。理財師除了做好客戶的資產配置外,很重要一點就是做好“客戶投資參考值”的設定工作。 第三宗罪是風險感知。我們一起玩一個拋硬幣的賭博游戲。如果拋出正面,贏20塊錢;拋出反面,你輸20塊錢。你愿意賭嗎?如果你之前已經贏了100塊錢呢?如果你之前已經輸了20塊錢呢? 如果之前已經贏了100塊錢,很多人會選擇繼續賭下去,因為反正是從賭場手里贏來的,輸了無所謂。這就是“賭場的錢”效應。如果之前已經輸了20塊錢,就有兩種選擇:有的人會繼續賭下去,這就是“試圖翻本”效應;有的人則收手不干,這就是“厭惡風險”效應。 經歷了2007年的市場上漲和2008年來得市場下跌,產生了三類基民:第一類入市早,已經有收益的基民;第二類是進場時間較晚,發生了虧損,聞基頭痛的人;第三類是進場時間較晚,發生了虧損,但是想在短時間內賺回來人。 第一類基民,比其他類型的基民更容易過度自信,“賭場的錢”效應使得他們更愿意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 第二類基民,受到懊悔情緒影響,“被蛇咬”效應很可能使他們再也不會投資基金。建議他們從低風險的債券基金入手,逐漸挽回投資信心。 第三類基民,是風險的愛好者,“試圖翻本”效應使他們更傾向于進行基金的波段操作,進而又犯了“過度交易”的錯誤,導致更大的虧損。 第四宗罪是代表性思維。在基金投資者中就有這樣一些錯誤的代表性思維:如漲得快的基金一定是好基金;一定要投資過去一周、一個月或者一季度表現好的基金;明星基金公司的基金都是好基金等等。 第五宗罪是熟悉性思維。例子也很多,如上市公司員工愿意購買本公司股票;本地人愿意購買當地公司的股票;投資者更偏向于本國市場。書中提到,美國股市占全球市值的47%,日本和英國的股市分別占全球股市的11%和8%,然而,美國投資者將個人資產的86%投資到美國,日本共同基金中72%投資到日本公司的股票,而英國基金投資者將投資組合的43%投入英國股票。 目前基金發行冷清,特別是QDII基金,去年踩在港股高點上建倉,出師不利,在代表性思維的作用下,QDII基金被妖魔化為賠錢的化身。而熟悉性思維的作怪,也使得投資者雖不斷承受A股市場的下跌,對于海外市場的機會不聞不問。 第六宗罪是羊群效應,或者說是社會互動。新聞報道、網絡上的股評帖子,證券公司營業大廳門內外擁擠交談的習慣,都是羊群效應的罪魁禍首。 羊群效應(社會互動)在其它方面也給我們一些啟發,比如目前很多銀行設立財富管理中心、理財中心,專門服務高端的個人客戶。這些理財中心存在的最大目的不是為了使客戶享受專人理財服務,而是為了聚攏高端客戶的人氣,使投資理財行為社交化,從而達到維護客戶的目的。 第七宗罪是感情用事。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工程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對虧損和收益情感反應強烈的投資者的表現遠遠遜色于其他人,情緒化的投資者無法成為出色的投資者。 如果你通過一段時間的投資實踐發現自己確實如此,我的建議就是你還是應該把錢交給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有人笑談這是因為基金經理管的不是自己的錢,不存在情感問題,反而心態良好。此言話糙理不糙。 七宗罪一一陳列,相信每一位投資者至少犯過其中一個,甚至全部。這七宗罪就是貪婪與恐懼的心理根源。揭開面紗,就不必害怕。認清這七宗罪,是我們在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弱點,方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即“戰勝自我”;另一方面,投資者還可以了解其他投資者的心理,從而“戰勝他人”。 技術分析學派有一個支流稱為“反向指標法”,即以大多數人的一致決策作為市場的反向指標,既然股市中賺錢的是少數,那么大多數人都是錯的。戰勝他人的例子我倒是親眼見過,一個朋友在某銀行供職,2007年10月初,一個鄉下的親戚來電說想買基金,他好奇地反問親戚:“你知道什么是基金?”親戚答:“不知道,就知道基金賺錢。”放下電話后,他立即將基金全部贖回,把手中股票拋空,躲過了10月中旬后的A股市場下跌。然而從股市出去的人都惦記著再回來,他在2008年1月份又滿倉股票,直到現在虧得一塌糊涂。看來戰勝他人容易,戰勝自己更難。 因此,要成功地戰勝他人,戰勝自己,就必須有意識地在投資過程中加強自我控制,我們不求成為巴菲特,因為巴菲特只有一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心理修煉超越自己原先的投資水平。 約翰·諾夫辛格博士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在全書的結尾,給出了投資心理修煉的方法。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投資心理偏差,犯了哪幾宗罪。第二步是明白投資的原因。切忌模糊的投資目標,如“我賺錢給自己養老”。應該精確投資目標“我20年退休后需要每年旅游兩次,每次需要1萬元,每年的生活費需要5萬元,因此我必須要為自己的老年儲備200萬元”。目標具體化的好處在于可以使你擁有長遠目光。第三步是制定量化投資標準。第四步是分散投資。第五步是控制投資環境。 前四步是個人通過意志力來進行自我控制,第五步控制投資環境好比下決心戒煙的人把家中的香煙、打火機、煙灰缸等一切和香煙有關的東西全部扔掉。 書中還提出了幾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控制投資環境:1、每月只看一次股票;2、每月的同一天交易(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或優質股票);3、每年檢查一次你的投資組合,和投資目標進行比較。4、網絡和電視上的股評不要輕信,更應該將其看作娛樂節目。 成功的投資不僅僅是挑選好的投資品種那么簡單,了解自己更為重要。一個高智商的投資者常常敗走麥城,無外乎是投資心理的“七宗罪”在作怪。 然而,在面對這“七宗罪”的時候,我們就在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承認錯誤,剖析自我,嚴格約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投資,不僅是智者的舞臺,更是勇者的天下。大勇,必是大智慧。 祝福您成為智勇雙全的投資者。 (本文作于2008年8月4日,作者張馳,博道投資創始合伙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資學講師。曾在交銀施羅德基金、上海重陽投資管理公司工作。) 圖書小檔案 《投資中的心理學》(原書第三版) (美)諾夫辛格著 賴曉鵬,張瑞卿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90894 作者簡介: 約翰·諾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博士,華盛頓州立大學的 金融學教授。他是公認的投資者心理和行為金融學方面的世界一流專家。他的觀點經常被《華爾街日報》、《財富》、《商業周刊》、《彭博財經》(Bloomberg)、CNBC電視臺、華盛頓郵報和有線網絡公司(Wired.com)等財經媒體引用。著有《瘋狂投資》(Investment Madness)、《投資失誤》(Investment Blunders)等書,合著的作品有《傳染性貪婪》。諾夫辛格博士已經在一流的學術和專業雜志上發表了20多篇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曾在財務管理協會(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芝加哥數量聯盟(Chicago Quantitative Alliance)和亞太資本市場研究中心(PACAP)會議上獲得過多項獎勵。他還為紐約股票交易所和投資管理與研究協會做一些前沿性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