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診斷歌訣

     樂樂妞妞爸 2015-09-14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動征,意有廣義狹義分;

    兩精相搏為基礎,神色形態看得真。


    (1)得神

    得神之人精神好,兩目精彩身靈巧;

    呼吸平穩肌肉豐。雖有疾病不用惱。


    (2)失神

    失神之人精氣衰,面晦目暗眼球呆;

    反應遲緩肌肉削,撮空循衣預后壞。


    (3)假神

    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紅妝想見親;

    陰不斂陽精已竭,虛陽外越死期臨。


    (4)神亂

    神亂可分癲狂癇,痰蒙心竅為根源;

    抑郁為癲濕痰致,興奮為狂痰火煎。

    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則為癇;

    肝風夾痰擾清竅,化痰開竅治為先。


    2、望色

    面部色澤最易望,氣血盛衰好端詳;

    色為五臟發于外,澤乃氣充在表彰。


    (1)常色

    紅黃隱隱為常色,五臟調和氣血旺;

    含而不露真精采,縱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與客,皆為正常之色澤;

    主色一身不可變,客隨外因變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

    青色為寒氣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

    本色為肝病現外,小兒見之主風驚。


    赤色主熱氣血涌,實熱征滿面紅;

    顴紅陰虛火上炎,重病見之虛陽浮。


    黃色脾虛氣血弱,或有濕邪內停著;

    面目俱黃為黃疸,陰黃陽黃要斟酌。


    白色為寒氣血虛,陽氣不中足失溫煦;

    白陽虛有水泛,蒼白陰寒血行瘀。


    黑色為寒腎陽虛,或有水飲體內居;

    黧黑血瘀阻于內,黑而干焦腎陰枯。


    3、望形體

    形體肥胖痰濕多,消瘦之人常有火;

    形氣相得身體康,形勝氣虛壽不多。


    4、望姿態

    陽主動見躁不安,陰主靜則身體懶;

    肺脹喘息難平臥,低頭喜俯精氣衰。


    (二)局部望診


    1、望頭面

    腦為髓海精明府,囟填為實向外突;

    囪陷為虛精氣虧,囪門遲閉稱解顱。


    面腫因水或熱毒,要看顏色才可區;

    耳后腫起為痄腮,口歪中經與中腑。


    2、望五官


    (1)望目

    目雖屬肝分五輪,五臟之疾皆可推;

    全目紅腫熱在肝,白睛紅赤熱在肺。

    兩眥赤痛為心火,眼瞼赤爛脾熱為;

    腎精消亡瞳孔大,黑睛變淺肝精虧。


    (2)望鼻

    鼻頭青冷腹中疼,鼻頭紅赤肺胃熱;

    清涕肺寒濁涕熱,熱甚絡傷則出血。


    (3)望口唇

    唇紅脾熱虛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

    口角糜爛脾濕熱,口腔潰瘍稱口疳。

    口內白斑繞紅暈,此為麻疹粘膜斑;

    櫻桃紅唇煤氣毒,脾陽衰竭人中滿。


    (4)望齒

    牙齒潔白腎氣旺,白如枯骨腎陰傷;

    溫病光燥形如石,則是陽明里熱證。


    牙痛多因火上炎,需把虛實明在前;

    紅腫明顯為胃火,反之則為腎火炎。


    (5)咽喉

    咽喉上下之門戶,內熱最易在此聚;

    紅腫痛甚為實火,腫痛不甚火為虛。


    3、望軀體

    喉結兩側有癭瘤,隨著呼吸上下走;

    肝郁氣滯痰凝結,或因水土碘不夠。


    瘰疬則在頸之傍,形如串珠數不詳;

    肺腎虛火上灼津,或為熱毒壅于上。


    4、望皮膚


    (1)色澤

    丹毒皮色如涂丹,身目黃染為黃疸;

    皮膚白斑白癜風,皮黑而暗女癆疸;

    肌膚甲錯如魚鱗,瘀血久停津液干。


    (2)水腫

    皮膚水腫在顏面,陰水陽水要分辨;

    先起面部后全身,此為陽水肺失宣;

    陰水則為陽虛衰,先起下肢后及面。


    (3)斑疹與白倍

    里熱外透出斑疹,片狀平鋪為斑形;

    疹如沙粒摸礙手,風麻隱疹各有因。

    濕熱外透出水泡,形小如痱稱白倍;

    晶瑩透亮最為好,出又內陷有危情。


    (4)瘡瘍(癰疽疔癤)

    紅腫高大名為癰,根盤緊縮灼熱痛;

    陽熱火毒滯于里,清熱解毒可收功。

    漫腫無邊名為疽,皮色不變痛亦無;

    氣血不足寒痰疑,清熱之法不可取。

    疔為熱毒內侵深,形小如粟根腳硬;

    痛癢齊作又紅腫,不可擠壓要記清。

    癤為皮膚熱毒侵,形小而圓疼痛輕;

    只在皮表根腳淺,夏季小兒最易生。


    (三)望排出物


    1、望痰

    痰因水液凝聚成,又有寒熱燥濕分;

    清稀量多為寒痰,色黃質稠熱結成;

    痰少而粘為燥痰,白滑易洛濕痰形。


    2、望大便

    脾失健運大便稀,濕熱泄瀉便黃糜;

    完谷不化脾陽虛,膿血粘胨則為痢。


    3、望小便

    小便色清為虛寒,色黃深濃作熱看;

    血尿色紅原因多,膏淋尿濁如米泔。


    (四)望小兒指紋

    3歲以下看指紋,食指絡脈細推尋;

    風氣命關依次列,射關透甲病不輕。

    紫因熱甚紅傷寒,青為驚風白是疳。


    (五)望舌

    望舌之法有特色,寒熱虛實都可測;

    神色形態須盡察,舌質舌苔有分別。


    1、望舌質


    (1)望舌色


    淡紅舌

    淡紅之舌為正常,氣血調和體安康;

    胃氣健旺則為苔,薄白一層舌面上。


    淡白舌與紅舌

    淡白之舌氣血虛,或因陽氣失溫煦;

    紅舌為熱氣血涌,有苔為實無苔虛。


    紅絳舌

    絳舌較紅色更深,熱入營血已耗陰;

    熱甚陰傷血凝滯,涼血活血可施行。


    紫舌

    紫舌血循有瘀滯,因熱因寒皆可致;

    淡紫濕潤為虛寒,絳紫而干為熱極。


    青舌

    青舌陰寒血不暢,或為先天病心臟;

    藥物食物中毒等,臨床見此多不詳。


    (2)望舌形

    老嫩之舌分虛實,紋理粗細看仔細;

    淡白胖大陽氣虛,邊有齒痕作證據。

    紅而腫脹心脾熱,舌體瘦薄陰血虛;

    芒刺為熱盛于內,舌中舌尖要分區。


    裂紋之舌有多因,干燥少津因熱成;

    光紅有裂陰血傷,潤而有裂為濕盛。


    (3)望舌態

    強硬熱陷或中風,痿軟為虛氣不充;

    顫動肝風內動兆,歪斜痰瘀絡不通。


    吐弄心脾內有熱,或因疫毒正氣絕;

    小兒見之多驚風,先天愚型另當別。


    2、望舌苔


    舌苔胃氣上蒸成,不薄不厚略帶潤;

    若有脫落或不全,皆為傷陰正氣損。


    (1)苔色


    白苔

    白苔為寒或主表,白而厚膩寒痰濕;

    白而干厚如積粉,瘟疫暴起里熱熾。


    黃苔

    黃苔為熱又主里,淺黃深黃熱不一;

    焦黃熱結深在腑,濕熱痰熱苔黃膩。


    灰黑苔

    灰黑熱深或寒極,全憑潤燥來分析;

    燥則熱甚津液傷,潤則寒盛陽氣虛。


    (2)苔質


    膩苔

    膩苔如油而致密,濕濁痰飲或食積;

    氣機受阻脾被困,病情遷延難速去。


    腐苔

    腐苔形如豆腐渣,揩之又生顆粒大;

    胃氣衰敗濕濁泛,病情危重預后差。


    二、聞診


    (一)聽聲音


    1、聲音

    聲由肺出言由心,五臟協作共生成;

    虛則聲低實則亢,喜怒憂思聽可明。


    外感風寒鼻聲重,音啞虛實兩不同;

    肺腎陰虛肺氣實,金破金實來形容。


    2、語言

    高熱胡言稱譫語,熱擾心神難自主;

    久病語復為鄭聲,心氣大傷正氣虛。


    獨語喃喃見人止,氣郁痰濁心竅迷;

    錯語錯言又自知,狂言聲高無倫次;

    語言謇澀詞不清,風痰阻絡留后遺。


    3、呼吸

    呼吸困難名為喘,張口抬戶鼻翼煸;

    氣粗為實呼出快,息微為虛吸入安。


    哮為喉間有痰鳴,痰飲宿疾外邪引;

    哮必兼喘氣道窄,喘證兼哮不一定。


    4、咳嗽

    咳聲重濁感風寒,咳聲不揚風熱犯;

    咳聲沉悶濕濁停,干咳痰少燥邪干。

    咳聲陣發如雞鳴,稱為頓咳百日延;

    咳聲如犬聲嘶啞,白喉火毒蘊喉間。


    5、其他

    嘔吐為胃氣上逆,呃逆氣逆動膈肌;

    噯氣胃氣失和降,肝氣不舒善太息。


    (二)嗅氣味


    1、病體氣味

    口臭胃熱或牙疾,酸腐之味為食積;

    汗氣腥膻濕熱蒸,汗氣臭穢屬瘟疫。


    痰黃臭穢為肺熱,寒痰無味而清稀;

    若見膿血腥臭痰,肺癰熱腐化膿液。


    2、病室氣味

    病室之氣出病體,臭氣觸人為瘟疫;

    爛蘋果味消渴病,尿臊水腫已晚期。


    三、問診


    (一)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二)問寒熱


    1、惡寒發熱

    惡寒外邪閉肌腠,衛陽不能溫分肉;

    畏寒近火可緩解,陽虛失溫火不夠。


    惡寒發熱為表證,邪與正氣來相爭;

    寒多熱少為風寒,寒少熱多為風溫。


    2、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少陽證,邪居半表半里間;

    寒則為表熱為里,常伴口苦和目眩。


    3、但寒不熱(壯熱與潮熱)

    壯熱之熱熱勢高,惡寒癥狀已經消;

    表牙入里陽明經,脈洪口渴又煩躁。


    潮熱發作有定時,有如潮汐時高低;

    臨床分類有三種,要把原因來分析。


    陽明潮熱日晡起,伴見腹脹大便秘;

    舌上黃苔厚又燥,熱結腸中有燥矢。


    陰虛潮熱夜間甚,五心煩熱又骨蒸;

    舌紅少苔或無苔,虛火內擾所形成。


    濕溫潮熱午后多,身熱不揚體重著;

    舌苔黃膩胃納少,濕熱交結治難差。


    (三)問汗


    陽加于陰謂之汗,潤澤肌膚調寒暖;

    表證有汗為中風,表證無法為風寒。


    1、自汗與盜汗

    日間汗出為自汗,氣虛失固陽氣散;

    盜汗睡出醒則止,虛熱迫津出玄關。


    2、戰法

    戰汗邪正相爭急,高熱惡寒身戰粟;

    汗出煩躁不為佳,脈靜身涼最相宜。


    (四)問疼痛


    疼痛之癥最常見,原因多多要分辨;

    寒熱虛實皆可致,一味止痛無效驗。


    脹痛氣滯腹內積,瘀血疼痛如針刺;

    冷痛為寒灼痛熱,絞痛有形實邪致。

    隱痛為虛失濡養,重痛濕邪內留滯;

    空痛腎虛精髓虧,竄痛風勝為行痹。


    1、頭痛

    頭痛之癥要分經,外感內傷有重輕;

    后項頭痛為太陽,眉棱骨痛陽明經。

    兩側頭痛為少陽,巔頂頭痛為厥陰;

    頭痛連齒少陰腎,頭痛昏沉脾被困。


    2、胸痛

    胸痛多為心肺病,是心是肺要辨清;

    真心疼痛徹肩臂,面色灰暗指節青。


    3、其他疼痛

    脅痛肝膽脘痛胃,腹痛原因分部位;

    腰痛腎虛或扭損,四肢關節痛稱痹。


    (五)問頭身胸腹不適


    視物旋轉稱頭暈,痰飲上犯肝火升;

    肝陽上亢暈且脹,面白脾虛不升清。


    (六)問耳目


    1、問耳

    耳鳴耳聾分虛實,暴作因實漸作虛;

    實因肝膽火上炎,虛因腎虧精不足。


    2、問目

    目痛多因肝火炎,眼冒金花稱目眩;

    入夜不見雀盲癥,歧視一物作二篇。


    (七)問睡眠

    陽不入陰則失眠,煩躁夢多心火炎;

    淺睡易醒脾氣虛,驚醒膽怯膽郁痰。


    2、嗜睡

    陽不勝陰則困倦,脾虛痰濕多睡眠;

    重病昏睡神不清,心腎陽衰陰霾現。


    (八)問飲食口味


    1、問飲水

    口不渴飲證為寒,寒不傷津口不干;

    口渴多飲里熱證,消渴飲水尿頻繁。

    渴不多飲另有因,陰虛濕熱或有痰;

    熱入營分營陰蒸,瘀血發熱亦使然。


    2、問食欲與食量

    納少脾虛運不良,納呆濕邪困脾鄉;

    厭食多見傷食后,厭油濕熱肝膽藏。

    消谷善饑胃火旺,飲不欲食胃陰;

    偏食小兒多蟲積,重病能食中氣亡。


    3、問口味

    口淡脾虛或為寒,口苦為熱膽氣犯;

    口甜脾胃濕熱蘊,肝胃不和口中酸;

    腎虛水飲口中成,痰飲濕濁口膩粘。


    (九)問二便


    1、問大便

    大便干結為便秘,或雖不干排無力;

    熱結津虧陰血虛,氣虛寒凝皆引起。

    泄瀉原因多在脾,因虛因濕與熱積;

    便下清稀多為寒,便下膿血為痢疾;

    脾腎陽虛五更泄,完谷不化命火虛。

    先便后血血來遠,先血后便就近觀;

    遠血色暗如柏油,近血無改血色鮮。

    肛門灼熱濕熱痢,里急后重為痢疾;

    滑泄失禁氣失約,排便不爽肝犯脾。


    2、問小便

    尿量增多為虛寒,消渴尿多作另看;

    尿量減少熱傷津,水腫尿少腎陽衰。

    尿頻短黃又刺痛,濕熱下注膀胱間;

    清長尤其夜多尿,腎陽不足氣化減。


    四、切診


    (一)脈診


    1、脈診的原理

    中醫脈診最神奇,寒熱虛實都可知;

    心為鼓動血為充,五臟之氣同行里。


    2、脈診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項

    診脈部位古來多,還是寸口最適合;

    肺朝百脈脈大會,取之方便又靈活。


    (1)寸關尺的定位

    診脈先明寸關尺,此為脈診之根基;

    若是隨手測脈動,不是中醫是西醫。

    高骨為關不可移,關前為寸關后尺;

    寸為凹陷尺像坡,寸短尺長還可移。


    (2)寸關尺與臟腑的配屬

    寸為膈上候心肺,關為中焦候肝脾;

    尺為下焦候兩腎,六腑配屬有爭議。


    (3)診脈的時間、布指與指力

    清晨診脈最為好,手臂要與心等高;

    布指疏密隨人定,指力輕重有技巧。

    輕輕按之名曰舉,重重壓之名曰按;

    不輕不重委曲尋,還分單按和總按。


    3、正常脈象(平脈)

    欲知病脈先知平,平脈又稱胃神根;

    胃為柔和神有力,沉取不空則為根。


    4、常見脈象及其臨床意義


    (1)浮脈

    浮脈輕取即可得,正氣趨表抗外邪;

    久病見之為里虛,陰不斂陽虛陽越。


    (2)沉脈

    輕取不應重按得,邪困于里正氣遏;

    若是肥人或嚴冬,深藏于里摸難測。


    (3)遲脈

    遲脈一息至唯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若是發熱脈反遲,脈證不一治療難。


    (4)數脈

    數脈一息五至多,熱迫血行內有火;

    無熱而數多為虛,是虛是熱要斟酌。


    (5)洪脈

    滔滔滿指脈為洪,既大且數來勢洶;

    氣分熱盛正氣實,洪而無根虛陽浮;


    (6)細脈

    細脈如線應指顯,氣血兩虛失充填;

    又主濕邪困于里,氣血運行受阻限。


    (7)虛脈

    三部無力按之空,舉之遲大按之松;

    氣血不足臟腑弱,總為虛證要補充。


    (8)實脈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幅幅強;

    正盛邪實兩相搏,氣血壅盛顯力量。


    (9)滑脈

    往來流利珠走盤,實熱食滯或有痰;

    妊娠氣血沖和象,常人之滑滑而緩。


    (10)澀脈

    澀脈細遲往來艱,好似輕刀刮竹箋;

    有力氣滯血痰食,無力傷精血需添。


    (11)長脈

    長脈迢迢過本位,陽熱痰火充斥內;

    長而和緩是佳兆,氣血充盛精力倍。


    (12)短脈

    短脈不及兩頭縮,氣損氣滯皆可作;

    有力痰食阻氣機,無力氣虛難鼓橐。


    (13)弦脈

    端直以長如琴弦,氣機不暢痛連連;

    痰飲瘧疾肝膽病,老人脈硬亦稱弦。


    (14)緊脈

    緊脈縮縮如切繩,寒邪外侵為原因;

    痛因寒作應散寒,宿食搏結腹內停。


    (15)芤脈

    芤脈浮大軟如蔥,邊實須知內已空;

    陰虛陽浮火灼絡,失血傷陰脈不充。


    (16)革脈

    中空外堅如鼓皮,虛寒相搏脈空急;

    亡血失精氣不戀,半產漏下胎不利。


    (17)牢脈

    牢脈弦長實大堅,脈位常居沉伏間;

    陰寒內實積于里,疝氣徵瘕陽沉潛。


    (18)緩脈

    緩脈之義有二分,和緩胃氣悠悠生;

    緩而懈怠濕困脾,脾胃虛弱脈不伸。


    (19)濡脈

    濡脈浮細軟而粘,脈來有如水漂棉;

    精血不充脈弱細,濕邪阻遏脈不前。


    (20)弱脈

    沉細而軟稱弱脈,氣血不足陽氣衰;

    鼓動無力脈不充,溫煦不足手足寒。


    (21)微脈

    若有若無按欲絕,細小軟弱氣難接;

    氣血大虧陽氣衰,溫陽益氣應速決。


    (22)散脈

    浮散無根按之散,至數不齊節律亂;

    元氣離散脈不收,臟氣將絕力難挽。


    (23)伏脈

    伏脈推筋著骨尋,時或不見位更深;

    邪閉痛極氣被遏,不可輕率作虛形。


    (24)動脈

    動脈如豆短滑數,關部尤顯力綽綽;

    疼痛驚恐氣血亂,陰陽相搏不調和。


    (25)促脈

    數而一止名為促,歇止之數無定數;

    陽盛熱結脈來急,無力亦主臟氣虛。


    (26)結脈

    緩而一止名為結,止無定數時有歇;

    陰盛氣結寒痰瘀,久病虛損氣不接。


    (27)代脈

    代脈時止有定數,良久方來有缺無;

    臟氣衰微氣不接,跌打驚恐氣逆阻。


    (28)疾脈

    疾脈一息七八至,真陰垂竭陽亢極;

    傷寒溫病若見此,元氣衰微病危急。


    (二)按診


    1、按胸脅

    心尖動處是虛里,動而不顯緩不急;

    其動太甚宗氣泄,微弱無力宗氣虛。

    肝膽位于右脅下,正常一般不可及;

    若其硬化或腫大,癌腫血瘀或瘧疾。


    2、按脘腹

    胃脘心下臍大腹,滿悶不舒稱為痞;

    漉漉有聲飲停胃,腹痛噯腐有食積。

    疼痛虛實皆可作,拒按屬實喜按虛;

    腹部脹大原因多,波動為水鼓為氣。


    3、按小腹和少腹

    臍下小腹側少腹,膀胱子處肝經區;

    痛經徵瘕疝氣等,或為氣滯或血瘀。


    4、按肌膚與手足

    正常肌膚應榮潤,不冷不熱略帶溫;

    體若燔炭稱壯熱,久按覺熱濕熱蒸。

    夜熱盜汗為陰虛,陽虛血虛手足冷;

    若見發熱肢厥逆,則為真熱假寒證。


    肌膚腫脹水或氣,氣腫按之隨手起;

    若為陽虛水液停,按之不起如按泥。


    前臂內側稱尺膚,古人診病常常取;

    涼為陽虛灼為熱,枯糙如鱗津血虛。


    手足心熱為陰虛,兒童見之熱在腹;

    手背熱甚為外感,手心熱甚里熱居。


    5、按俞穴

    俞穴隨經遍全身,疾病之時有反應;

    或為條索或結節,按之酸麻脹感甚。

    胃病胃俞足三里,肝病肝俞與期門;

    膽痛膽俞陽陵泉,舉此幾例來說明。


    五、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為大綱,四診資料再分詳;

    表里辨別病部位,寒熱辨別病性狀;

    虛實邪正來對比,陰陽辨證為總綱;

    寒者熱之熱者寒,虛補實瀉細推量;

    在表發汗里清泄,指導治療效果良。


    (一)表里辨證

    表證特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病尚輕;

    發熱惡寒同時見,項強頭痛又身疼。

    脈浮正氣趨向表,苔薄邪尚未入深;

    風寒風熱有不同,辛溫辛涼要分明。


    里證范圍非常廣,表證除外皆可講;

    成因大致分三類,癥狀繁多難收詳。

    壯熱神昏便不通,咳喘心悸與腹脹;

    總之臟腑有損害,清里除邪可安康。


    (二)寒熱辨證

    寒證惡寒又喜暖,面色光白臥也蜷;

    痰涎清稀小便多,苔白脈遲或緊弦。


    熱證發熱喜冷飲,面紅目赤躁不寧;

    痰涕黃稠苔亦黃,溺赤便結脈數頻。


    (三)虛實辨證

    虛證陰陽氣血虛,先天后天有不足;

    神疲氣短面無華,舌嫩苔少脈也虛。


    實證正盛邪氣實,痰瘀水飲與宿食;

    腹脹便閉呼吸粗,舌老苔厚脈沉實。


    (四)陰陽辨證

    陰陽辨證為總綱,表熱實證皆屬陽;

    里寒虛證則為陰,統領辨證大方向。


    亡陽冷汗質清稀,肢冷氣弱脈微細;

    亡陰汗熱味咸粘,身熱煩躁脈數疾。


    (五)相兼夾雜與轉化

    八類證候分別述,其實之間不孤立;

    相兼轉化與夾雜,更有真假要注意。


    真寒假熱貌似熱,發熱煩躁索水急;

    陰盛格陽浮于外,引火歸元莫遲疑。


    真熱假寒陽被郁,非為陽虛失濕煦;

    里熱熾盛邪氣實,苔黃脈實可憑據。


    至虛盛候假實證,原為氣虛無力運;

    腹脹便閉喘難平,舌淡脈弱少精神。


    大實贏狀假虛證,獨處藏奸正氣損;

    補益之劑全無效,攻下實邪病自輕。


    六、病因辨證


    六氣太過稱六淫,六淫致病有特征;

    季節因素最明顯,外感內生要分清。


    (一)風淫證候

    風襲肌表外感病,風客肌膚發癮疹;

    風中經絡口眼歪,風侵關節游走疼。


    (二)寒淫證候

    寒傷陽氣肢體冷,鼻塞咳喘痰液清;

    腹部冷痛喜溫暖,尿清面白脈弦緊。


    (三)暑淫證候

    暑邪襲人氣陰傷,肢軟神疲小便黃;

    煩悶昏倒為中暑,宜服清暑益氣湯。


    (四)濕淫證候

    濕邪困脾阻氣機,腹脹納呆與脘痞;

    頭重如裹便不爽,脈象濡緩舌苔膩。


    (五)燥淫證候

    燥邪傷肺傷津液,干咳少痰或帶血;

    口干咽燥飲水多,便結尿少皮膚裂。


    (六)火淫證候

    火為熱極波血分,壯熱神昏出斑疹;

    熱灼皮膚成瘡瘍,脈數舌絳紅更深。


    七、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虛證

    氣虛證為功能減,神疲乏力與懶言;

    自汗氣短易感冒,舌淡脈虛力不顯。


    (二)氣陷證

    氣陷之證必氣虛,無力固攝與升舉;

    臟器下垂眼昏花,久瀉腹墜氣難續。


    (三)氣滯證

    氣滯證為氣不暢,多在肝膽與胃腸;

    輕則脹滿重脹痛,脈來弦細如弓張。


    (四)氣逆證

    氣逆證在肺胃肝,咳嗽氣喘平臥難;

    噯氣呃逆伴嘔吐,目赤頭痛與暈眩。


    (五)血虛證

    血虛證為失濡養,面白無華或萎黃;

    唇甲色淡眼昏花,失眠心悸又健忘;

    婦女經少甚經閉,舌淡脈細少力量。


    (六)血瘀證

    血瘀證為血行瘀,因熱因寒因氣虛;

    疼痛如刺位不移,舌紫脈澀似刮竹。

    或有腫塊或出血,唇甲色暗皮下瘀;

    婦女痛經或經閉,肌膚甲錯青筋露。


    (七)血熱證

    血熱證熱入血,生風動血為特征;

    各種出血與發斑,煩躁狂亂與神昏。

    面紅目赤尿短黃,熱盛肉腐瘡瘍生;

    舌質紅絳脈滑數,清熱涼血法可斟。


    (八)血寒證

    血寒證為血中寒,寒盛陽虛失溫暖;

    肢未冷痛見青紫,甚至壞死變潰爛。

    小腹拘痛得溫減,月經來遲經色暗;

    舌淡而紫脈沉遲,面白唇青又畏寒。


    (九)津虧證

    津液虧虛口咽干,皮膚干燥少力彈;

    尿少便結毛發枯,干咳痰少咯出難。


    (十)痰證

    痰分有形和無形,總因脾虛失健運;

    咳喘吐痰痰貯肺,癭瘤瘰疬痰停經。

    眩暈心悸痰上泛,癲狂神蒙痰迷心;

    肢麻言譽痰阻絡,梅核難吐痰氣凝;

    舌苔粘膩脈象滑,痰證之象可分明。


    (十一)飲證

    飲證清稀為有形,總因陽虛水內停;

    在胃嘔吐涎清稀,在腸泄瀉漉漉鳴。

    咳喘痰清難平臥,背寒哮鳴稱支飲;

    胸脅飽滿飲懸肺,咳唾轉側痛不寧。

    心悸眩暈肢體寒,此為飲邪上凌心;

    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而弦陰寒凝。


    (十二)水腫證

    水腫之因明在先,陰水陽水要分辨;

    顏面先腫伴發熱,此為陽水肺失宣。

    水腫先從下身起,漸及全身接如泥;

    畏寒肢冷大便溏,此為陰水陽氣虛。


    八、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最重要,各證要點要記牢;

    臨床各科皆通用,指導治療不可少;

    熟記臟腑之功能,功能失調則病了。

    寒熱虛實準八綱,氣血陰陽有虛少;

    橫直兩線結合看,學習歸納有技巧。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有氣短,心悸怔忡易自汗;

    動則加劇少氣力,面白脈弱舌色淡。


    2、心陽虛證

    氣虛加重為陽虛,心胸悶痛伴畏寒;

    唇青舌紫或淡胖,脈沉無力或結代。


    3、心陽暴脫證

    心陽暴脫癥兇險,胸痛暴作出冷汗;

    呼吸微弱面青灰,神昏脈微細如線。


    4、心脈痹阻證

    心脈痹阻證分四,憋悶疼痛發有時;

    痛引肩背或內臂,瘀痰寒凝與氣滯。

    瘀血脈澀舌紫暗,疼痛如刺痛不移;

    痰阻悶痛多體胖,身體困倦苔白膩。

    寒凝劇痛面青灰,畏寒肢冷脈沉遲;

    氣滯多因情緒作,脹悶脈弦善太息。


    5、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心失養,心悸怔忡又健忘;

    失眠多夢伴眩暈,面色淡白或萎黃。


    6、心陰虛證

    心陰虛證虛熱擾,失眠多夢心煩惱;

    潮熱盜汗口咽干,脈細舌紅舌苔少。


    7、心火亢盛證

    心火亢盛舌生瘡,心熱甚則移小腸;

    心煩失眠尿灼痛,熱擾神明甚發狂;

    面赤口渴大便結,脈數有力舌苔黃。


    8、痰蒙心神證

    痰蒙心神神識呆,精神抑郁表情淡;

    喃喃自語見人止,舉止失常又稱癲。

    若見突然昏倒地,口吐涎沫則為癇;

    皆為濕痰蒙心竅,舌苔白膩可為鑒。


    9、痰火擾神證

    痰火擾神則發狂,打人毀特力逾常;

    親疏不避胡亂語,登高而歌笑無常;

    此為痰火內擾心,脈數舌紅苔膩黃。


    10、瘀阻腦絡證

    瘀阻腦絡痛如刺,頭痛頭暈少記憶;

    或為外傷或中風,經久不愈舌暗紫。


    11、小腸實熱證

    小腸實火小便燙,排尿刺痛尿色黃;

    心經之熱下移來,面赤口渴舌生瘡。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少氣力,咳喘無力痰清稀;

    自汗畏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來虛。


    2、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肺癆多,久咳傷肺虛熱灼;

    干咳無痰或痰少,痰中帶血不易咯;

    口咽干燥津液虧,聲音嘶啞為金破;

    形體消瘦午后熱,骨蒸盜汗夜間作;

    虛火炎炎兩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3、肺陽虛證

    肺陽虛則寒飲生,咳喘氣短甚哮鳴;

    痰多白清稀如水,口淡形寒四肢冷;

    舌淡而胖苔白滑,脈象無力或緊沉。


    4、風寒束肺證

    風寒束肺邪在衛,發熱惡寒身體疼;

    咳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


    5、風熱犯肺證

    風熱犯肺有發熱,微惡風寒又伴咳;

    痰黃鼻濁咽喉痛,舌紅苔黃脈浮數。


    6、燥邪傷肺證

    燥邪傷肺秋季生,微惡風寒發熱輕;

    干咳無痰或痰少,痰中帶血或胸疼;

    唇舌干燥面起皺,皆為燥邪易傷津。


    7、肺熱熾盛證

    肺熱熾盛里熱證,表邪不解入內成;

    咳嗽氣喘鼻翼煽,發熱煩渴咽喉疼;

    胸痛汗多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洪盛。


    8、痰熱壅肺證

    痰熱壅結肺生瘍,咳吐膿血痰稠黃;

    氣喘胸悶身澡熱,脈滑舌紅苔膩黃。


    9、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食不潔,里急后重便膿血;

    或見暴注肛門灼,腹痛尿黃伴發熱。


    10、腸燥津虧證

    腸燥津虧大全難,結如羊矢數目解;

    口臭腹脹咽喉干,舌紅少苔脈細艱。


    11、蟲積腸道證

    臍腹疼痛時時作,痛時腹部有條索;

    面部色黃雜白斑,嗜食異物睡牙磨;

    蛔蟲鉆頂痛劇烈,烏梅丸子有效果。


    (三)脾與胃病辨證


    1、脾氣虛證

    脾胃氣虛納谷呆,腹脹時作運化乖;

    大便溏薄水滲腸,面黃消瘦氣血衰;

    少言倦怠氣虛象,脈緩而弱舌色淡。


    2、脾虛氣陷證

    脾氣虛甚成氣陷,上氣不足則暈眩;

    升舉無力臟器垂,清氣下泄濁小便;

    久瀉久痢腹墜脹,也是下陷之表現。


    3、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中寒生,脘腹冷痛最喜溫;

    泛吐清水口味淡,大便稀溏四肢冷。

    或有水腫小便小,帶下量多顏色清;

    脈沉而遲又無力,舌淡而胖有齒痕。


    4、脾不統血證

    脾虛甚則不統血,血滲肌膚呈紫色;

    婦人經多顏色淡,少氣懶言舌淡白;

    便血尿血齒衄等,皆為氣虛失固攝。


    5`、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

    濕邪困脾脾失運,脘腹脹痛或痞悶;

    泛惡欲吐頭身重,舌苔厚膩水濕停。

    寒濕面晦如煙熏,口淡不渴大便清;

    寒濕下注白帶多,脈濡而緩舌淡潤;

    濕熱苔膩顏色黃,或見身熱熱不揚。

    濕灼肌膚皮膚癢,嘔惡口苦小便黃;

    身目發黃顏色鮮,大便如溏排不爽;

    嗜食煙酒或肥甘,蘊結中焦脾胃傷。


    6、胃陰虛證

    胃陰虛證口咽干,飲不欲食大便難;

    胃脘時痛隱隱作,脈細而數舌紅干。


    7、寒滯胃脘證

    寒邪犯胃胃拘攣,冷痛劇痛得溫減;

    口淡不渴泛清水,舌淡苔白脈緊弦。


    8、胃火熾盛證

    胃火熾盛胃灼痛,口臭齒衄牙齦腫;

    吞酸嘈雜喜冷飲,消谷善饑便難通;

    舌紅苔黃脈滑數,清胃瀉火法可宗。


    9、食滯胃脘證

    暴飲暴食滯胃脘,脹滿疼痛又拒按;

    噯腐吞酸食不化,腸鳴矢氣瀉敗卵;

    食積太甚有發熱,消食攻下自然安。


    (四)肝與膽病辨證


    1、肝血虛證

    肝血虛證面無華,爪甲不榮肢體麻;

    關節拘急筋失養,手顫肉瞬視力差。


    2、肝陰虛證

    肝陰虛證兩目干,面部烘熱五心煩;

    脅肋隱隱有灼痛,舌紅少津脈細弦。


    3、肝郁氣滯證

    肝郁氣滯氣不暢,胸脅少腹痛且脹;

    咽部異物稱梅核,頸部癭瘤為甲亢。

    情志抑郁善太息,月經不調乳房脹;

    柴胡疏肝何時用,脈來如弦端直長。


    4、肝火熾盛證

    肝火熾盛面目紅,目赤口苦與頭痛;

    急躁易怒脅肋灼,便秘尿黃耳流膿;

    舌紅苔黃脈弦數,甚則鼻衄或吐紅。


    5、肝陽上譏證

    肝陽上亢頭脹痛,煩燥易怒顏面紅;

    頭重腳輕腰膝軟,眩暈耳鳴睡多夢;

    舌紅少津脈弦勁,本虛標實水不充。


    6、肝風內動證

    肝風內動分四型,震顫抽搐為特征;

    肝臟體陰需涵養,水虧血少肝風生。


    (1)

    肝陽化風頭眩暈,手顫肢麻站不穩;

    甚則突然昏倒地,口眼歪斜人不省;

    半身不遂失言語,喉中痰鳴脈弦勁。


    (2)

    熱極生風小兒多,高熱肝經受燔灼;

    四肢抽搐頸項強,兩目上視牙關合;

    甚則角弓呈反張,清肝泄熱病立差。


    (3)

    陰虛動風熱病后,肝腎陰傷人消瘦;

    筋脈失養手足蠕,虛火內生兩顴紅;

    舌紅少苔陰虛現,脈細而數力不足。


    (4)

    血虛生風有失血,血不養肝肝風生;

    肢體麻木筋攣急,手足震顫肌肉瞬;

    爪甲不榮面無華,舌淡眩暈伴耳鳴。


    7、寒滯肝脈證

    寒滯肝脈肢體寒,少腹冷痛牽睪丸;

    陰囊收縮得熱緩,舌淡苔白脈沉弦。


    8、肝膽濕熱證

    肝膽濕熱身目黃,脅肋灼熱痛且脹;

    腹脹口苦厭油膩,舌紅苔黃小便黃。


    9、膽郁痰擾證

    膽郁痰擾躁不寧,失眠多夢易驚醒;

    眩暈口苦苔黃膩,膽怯驚悸伴耳鳴。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腎精不足證

    腎精不足發育遲,囟門遲閉智力低;

    身材矮小骨痿軟,先天之精不足致。

    成人早退衰腰膝軟,發脫齒搖腦呆癡;

    男子精少不育證,女子經少或經閉。


    2、腎陰虛證

    腎陰不足生虛火,腰酸耳鳴睡夢多;

    潮熱盜汗五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男子陽強虛火旺,女子崩漏胞絡破。


    3、腎氣不固證

    腎氣不固尿余瀝,滑精早泄白帶稀;

    胎動易流腰膝軟,舌淡脈弱精神疲。


    4、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生外寒,腰膝酸軟性冷淡;

    面色光白或黧黑,小便清長夜頻繁。

    男子陽痿命火衰,女子不孕為宮寒;

    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無力尺部看。


    5、腎虛水泛證

    腎虛水泛陰水證,氣化失司水內停;

    水腫如泥腰下甚,小便短少脈來沉。

    畏寒肢冷腰冷痛,面色晦暗舌淡嫩;

    水氣凌心則心悸,咳喘痰鳴臥難平。


    6、腎不納氣證

    腎不納氣呼吸淺,喘息難平息搖肩;

    腰膝酸軟聲低祛,脈弱苔白舌色淡。

    甚則喘息冷汗出,脈大無根陽戴面;

    若伴顴紅脈細數,虛陽上浮病情險。


    7、膀胱濕熱證

    膀胱濕熱舌色紅,尿頻尿急尿灼痛;

    腰腹疼痛伴發熱,尿石之證屬其中。


    (六)臟腑兼證辨證


    1、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人煩躁,失眠多夢睡不好;

    心火上亢舌尖紅,腎虧于下難壯腰。


    2、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水泛濫,小便不利肢體寒;

    心悸怔忡頸脈動,腳腫如泥腰膝酸。


    3、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咳喘甚,心悸氣短與胸悶;

    動則加劇少氣力,自汗脈弱痰液清。


    4、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氣血虛,心脾受傷因思慮;

    面黃心悸睡眠淺,腹脹便溏少食欲。


    5、心肝血虛證

    肝血不足難養心,心悸失眠與胸悶;

    兩目干澀肢體麻,面白經少又頭暈。


    6、脾肺氣虛證

    脾肺氣虛常咳喘,氣短痰多顏色白;

    納少腹脹大便溏,表虛畏風又自汗。


    7、肺腎陰虛證

    肺腎陰虛虛火灼,干咳痰少甚血唾;

    音啞咽干身體瘦,腰酸顴紅潮熱作。


    8、肝火犯肺證

    木火型金咳嗽急,痰黃甚至帶血絲;

    脅脹急躁面目紅,脈弦而數舌紅赤。


    9、肝胃不和證

    肝氣犯胃胃作痛,呃逆噯氣甚嘔吐;

    吞酸嘈雜脅肋脹,情志抑郁容易怒。


    10、肝郁脾虛證

    肝郁脾虛腹部痛,痛則欲瀉瀉后松;

    脅脹抑郁善太息,納少舌淡脈如弓。


    11、肝腎陰虛證

    肝腎陰虛水不足,腎水不能養肝木;

    頭暈目眩腰膝軟,脅肋隱隱痛不舒。


    12、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命火衰,五更泄瀉完谷在;

    形寒面光腰膝冷,舌淡而胖苔也白。


    九、其他辨證方法


    (一)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源《傷寒》,外感寒邪發熱看;

    三陰三陽分表里,表證不愈向里傳。


    1、太陽病證


    太陽為表似藩籬,外邪入侵先受之;

    頭項強痛脈象浮,惡寒為陽被遏致。


    (1)太陽中風證

    太陽中風風為主,發熱惡寒自汗出;

    鼻鳴干嘔脈浮緩,調和營衛邪可除。


    (2)太陽傷寒證

    太陽傷寒寒邪重,發熱惡寒與頭痛;

    無汗而喘脈浮緊,辛溫發汗毛竅通。


    (3)太陽蓄水證

    太陽蓄水在膀胱,小便不利少腹脹;

    發熱惡寒有汗出,水入則吐逆于上。


    (4)太陽蓄血證

    太陽蓄血其人狂,少腹滿痛小便暢;

    大便色黑有如漆,脈沉而澀人善忘。


    2、陽明病證


    (1)陽明經證

    陽明經證有四大,大熱大汗脈洪大;

    大渴引飲心煩躁,白虎湯方用最恰。


    (2)陽明腑證

    熱結大腸陽明腑,潮熱汗出在日晡;

    大便不通腹滿痛,苔黃厚黑又焦枯。


    3、少陽病證


    半表半里在少陽,寒熱往來脈弦長;

    口苦咽干默不食,胸脅苦滿嘔也常。


    4、太陰病癥


    太陰脾病里虛寒,寒濕內困腹部滿;

    自利口渴時腹痛,不食舌淡脈沉緩。


    5、少陰病癥


    (1)少陰寒化證

    少陰寒化心腎衰,無熱惡寒肢厥逆;

    脈微而細但欲寐,下利清谷嘔不食。


    (2)少陰熱化證

    少陰熱化虛火燔,心煩失眠口咽干;

    舌紅少津脈細數,心火獨亢陰液干。


    6、厥陰病證


    陰盡陽始厥陰證,寒熱交錯心中疼;

    饑不欲食食吐蛔,消渴氣上來撞心。


    (二)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葉天士,《溫熱論》中所創立;

    源自《傷寒》有所改,外感溫熱最相宜。


    1、衛分證

    衛分之證屬于表,發熱重而惡寒少;

    舌邊尖紅脈浮數,咽痛咳嗽用銀翹。


    2、氣分證

    氣分證為熱入里,正盛邪實相爭激;

    發熱更甚惡寒消,舌紅苔黃尿黃赤。


    邪熱壅肺肺失宣,咳嗽氣喘痰黃粘;

    熱擾胸膈心懊惱,坐臥不安似火炎。


    熱結胃腸腑不通,潮熱便閉腹滿痛;

    熱結旁流下稀水,譫語狂言神被沖。


    熱郁膽腑膽氣逆,樞機不利脅痛急;

    膽液上犯為口苦,干嘔脈弦數有力。


    3、營分證

    營分證為營陰傷,身熱夜甚早晨涼;

    斑疹隱隱神昏譫,脈細苔少舌紅降。


    4、血分證

    血分之證病更深,生風動血又耗陰;

    身熱夜甚煩躁狂,皮膚顯露出斑疹。

    吐血尿血或衄血,抽搐項強內風生;

    苔少或無陰傷象,舌色紅絳瘀血凝。


    (三)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吳鞠通,創在溫病條辨中;

    前人經驗來結合,溫病濕溫皆可用。


    1、上焦病證

    上焦之證屬肺衛,表證不解肺熱生;

    肺衛之邪熱不解,逆傳心包病情危。


    2、中焦病證

    中焦之證為脾胃,胃熱腸實同陽明;

    更有太陰濕化證,身熱不揚胸脘悶。


    3、下焦病證

    下焦之證為肝腎,熱劫陰分虛熱生;

    低熱顴赤手足蠕,舌紅少苔脈不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淮北|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在线中文字幕| FC2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虎虎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不卡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 各种少妇wbb撒尿| 人妻激情乱人伦视频| 日韩有码中文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模人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二页|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