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中藥藥性的秘密 大千老師
古人沒有先進的工具,先民跟自然是融合的,他們只能通過自己五官感受來理解這個世界,同樣山川百草也是通過感受得來的,這是最樸實最直接,也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種方式。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慢慢地去分析、割裂和遠離自然,創(chuàng)造出很多不自然的東西,這個是社會的進步;同時另一方面脫離自然,也可以說是社會的退步。
對中藥也是這樣,人們慢慢地不再去嘗這些藥,對藥也沒有直接的感受,只是把古人總結(jié)的四氣五味生搬硬套地記下來,療效記下來,寫在教科書上。學生每天翻開教科書來記誦,再也沒有人實地去看看這個藥什么樣,嘗嘗什么味,這個藥喝下去之后在身體內(nèi)會產(chǎn)生什么反應(yīng)。以至于現(xiàn)在學了四年或者五年,大學畢業(yè)之后,最簡單的幾味藥沒見過。像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都不認識,到了藥店茫然不知,什么味更不知道,你讓他背他可以背下來,但是他沒有嘗過。這就像在廚師學校學了四年廚子,出來之后不認識蔬菜一樣,只會背書上的菜譜,但是從沒有下廚房做過,也沒有買過菜,更沒有做過菜,大家想一下這樣的廚子可以做出好菜來嗎?但是目前的教育所教育出的學生就是這樣的廚子,藥都沒有見過嘗過,更別提上山采藥了。
并不是說現(xiàn)在才這樣,古代很多有名的中醫(yī)也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就是說之前的中醫(yī)郎中自己上山采藥,自己炮制藥,然后開方,用自己的藥給病人吃。這一條龍就他自己一個人做,這樣只要對癥效果肯定非常好。但是后來不是這樣了,不斷地分工,人為割裂了,醫(yī)不知藥,藥不知醫(yī),醫(yī)生開藥但沒見過藥,也不知道怎樣炮制的,大筆一揮就開出方子來了。做藥的也從不開方子看病,做藥的沒有臨床經(jīng)驗,有臨床經(jīng)驗的不知道藥,這就是醫(yī)藥分家的害處。
并不是說一定要這樣一條龍跑下來,但是起碼要相互融合,要了解。不能說大學畢業(yè),有的甚至上了研究生,出來之后到了藥店茫無所知,一味藥都不認識,你問他黃連、秦皮、秦艽什么味,他都沒有嘗過。大黃吃多少可以瀉下,他沒有試過,麻黃吃了出不出汗,他不知道。大家想想,這和從來沒有認識拿過蔬菜和食物原料的廚子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導致了中醫(yī)的療效每況愈下,很簡單的病用中醫(yī)都看不好,這里面多多少少有醫(yī)藥分家,“醫(yī)不知藥,藥不知醫(yī)”的原因在里面,我跟很多中醫(yī)院校學生和醫(yī)師聊過,說中藥需要嘗,他們覺得很可笑,說到了什么年代了藥還需要嘗。
其實想了解中藥藥性的秘密,恰恰就在你對藥的感受上,你如果沒有嘗過三百味藥的功夫,可以很肯定地說你的中醫(yī)臨床療效肯定沒有很大的進步,就像那個廚子完全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沒有下過廚房的廚子不可能做出好菜來。那么中醫(yī)的藥性怎么了解啊?其實很簡單,舉幾味藥,生姜切片,嘗一下生姜是辣的,記住這個辛了,嘗一下肉桂是辣的,也記住了,辣椒是辣的,三個都是辣的,各有各的辣勁,胡椒也是辣的,這些肯定是不一樣的。四氣五味只是抽象了中藥的基本方向,具體的應(yīng)用嘴里必須有感覺。
也就是說一提到這幾味,要知道辣味分別是怎么樣的,因為在以后的臨床應(yīng)用中,必須依靠這些。如果你開方時沒有這種感覺的話,以后開方只能是如墜霧里云里,茫無所知,只能是古人開什么方子自己照著開,自己是沒有切身感受的。這些首先是要嘴嘗,自己要親自嘗一遍,也不費什么事。
第二要記得煎服,自己親自服用一下,然后看看。生姜煎一碗喝下去渾身熱乎乎的;辣椒喝一碗肚子可能會痛,還有可能拉稀;肉桂喝一碗什么感覺,身上熱不熱?桂枝是什么味,一嘗是甜中帶辣,有的藥店賣的桂枝質(zhì)量是很差的,既沒有甜味,也沒有辣味,這種桂枝沒有作用。這種辨識藥材的真?zhèn)魏唾|(zhì)量,全憑一張嘴。我去過藥材市場很多次,一嘗就知道藥材質(zhì)量的好壞,藥商騙不了你,即使他作假,在味道上他很難作假。
有一次在藥材市場嘗細辛,一個貴的,一個便宜的,一嘗就知道便宜的好,貴的不好。因為便宜的細辛根很細,貴的細辛根很粗,藥商還以為粗的品相好,要賣貴些,細的品相不好,所以賣便宜些。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搞中醫(yī)的,他就糊弄不了你,一嘗就知道,細的細辛很辣,麻舌,而粗的細辛勁小多了,不沖,所以你要毅然買下便宜的細辛,這是基本的對藥物的把握。細辛有什么作用啊?細辛能夠散絡(luò)脈的寒,散深部的寒,久病入絡(luò),要用細辛去搜羅它,這個必須靠細辛的辛勁去起作用,如果不辣沒用。大家再看看藥店,很多藥店細辛是根葉同賣,細辛上面有一個大圓葉,那個圓葉一點作用都沒有,所以到藥店買藥的時候一定要買根。這些都是通過嘗得知的,不嘗怎么能知道細辛是怎么樣溫里散寒的呢? 比如:藁本這味藥,是去巔頂頭痛的,要不嘗這味藥,你不知道這味藥有多厲害,這味藥傷正氣很厲害,不要輕易用。再比如說苦參,一嘗覺得非常苦,有人說黃連苦,其實根本不是,苦參比黃連更苦。苦參也不是最苦的,還有一位叫藜蘆的,是一味毒藥,大苦,那個味道簡直不可忍受。苦參要比黃連苦,而且苦參的苦是非常劣質(zhì)的苦,氣不正,這些都靠什么體會到啊?就是長期嘗藥自己的一個感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這不是化學儀器能夠分析出來的,全憑自己的感受。所以說苦參基本不入煎劑,就是喝藥的時候盡量不要加苦參,苦參基本上是外用。古代很經(jīng)典的方子,不可能有苦參,一個是苦參氣邪,不正,另外一個是苦參大苦傷正。 再如:吳茱萸這味藥,吳茱萸這味藥也不好,別看傷寒論有一個治厥陰寒逆的方子,吳茱萸湯,但是在臨床上建議大家不要輕易用吳茱萸這味藥。吳茱萸這味藥有小毒,而且大苦,氣味非常惡劣。別看很多經(jīng)方派開吳茱萸湯,我就不建議開吳茱萸湯,因為傷正很厲害。 這些功夫都是在下面對每一味藥的不斷品嘗和感受得到的,這不是書本上能夠?qū)W到的,必須在下面下功夫。三百多味常用的,一味味地嘗,幾個月就嘗過來了,然后牢牢記住每一味藥自我的感受。比如牡丹皮這味藥,有特異性的牡丹皮味,你拿六味地黃丸吃,里面放的多少,你就能吃出來,因為牡丹皮味特別特異,正是由于牡丹皮特異的味道產(chǎn)生了特殊的藥用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味,牡丹皮的藥用價值就降低了,就是這么簡單。
▎荊芥:比如荊芥,采的鮮荊芥放到嘴里嘗,有揮發(fā)油特殊的芳香味,就是清涼解表,如果曬干了,到了藥店抓一把,像草一樣,一點味都沒有,那么效果就打折扣了,辛涼解表的作用就差多了。 ▎薄荷:薄荷也一樣,全指著薄荷的香味,沒有香味就沒有用了。 ▎大棗:還有大棗,調(diào)脾胃補脾的,什么是好的大棗?肉厚甜美,好吃,這是好的大棗,如果干癟,不甜,就不是好的大棗。 難道這些非得拿化學來分析嗎?沒必要,那些都是拐了好幾道彎子,不直接,最直接就是用自己的嘴去嘗嘗。就像在家做飯一樣,好吃不好吃還得用專家來評判一下嗎?自己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給出答案。就像自己身體好不好,難道還得用專家或體檢指標來告訴你嗎?感覺渾身疲乏,睡不醒,每天起不來就是身體不好,搞得現(xiàn)在人們把身體健康的標準都給了醫(yī)院的專家,讓他們?nèi)プ龀鼋Y(jié)論,自己沒有一點自信心,不知道什么叫健康,最終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幸福,麻木不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