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指尖上的泥人”小分隊走進惠山古鎮
手工藝人在制作泥人 成員們在泥人博物館內調研 無錫惠山泥人具有悠久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惠山泥人由于都方面的問題,發展陷入了瓶頸。今年暑假,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的一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無錫惠山,結合當下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現狀,深入調研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將新媒體傳播與惠山泥人推廣保護相結合,找到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發展道路。 傳統文化 智慧與藝術的結合 泥人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是江蘇無錫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 無錫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形態簡練而蜚聲中外。郭沫若先生曾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 陷入瓶頸 惠山泥人逐漸沉寂 無錫惠山泥人早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每每被帶出國門走向國際參加國外展覽時,都受到了國外友人的空前歡迎。那么惠山泥人在中國本土的生存狀況如何呢? 此次南京財經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惠山泥人的發源地——無錫惠山,走訪了惠山泥人博物館和惠山泥人廠進行實地調研,通過采訪和發放調研問卷的形式,發現了惠山泥人在技藝傳承、宣傳推廣上的諸多困難。 隊員們通過對惠山泥人博物館的參觀,了解到了惠山泥人制作的復雜工藝。泥人捏制的基本技法可以歸納為“捏塑二十字”,即“搓、揉、捏、塑、拍”;“包、粘、鑲、接、劃”;“挑、印、剪、插、壓”;“扳、推、揩、糊、裝”。如此繁復的制作工藝,學習起來并非易事。同時,泥人制作產業收入較,生產效率低,不利于吸引人才進入該行業,導致后繼無人的現象。 在參觀泥人博物館時,隊員們也對博物館內的游客進行了采訪,很多游客表示,他們是在游古鎮時發現泥人博物館的,在網上并沒有事先獲知泥人博物館。隨后,隊員們在對博物館內工作人員的采訪中了解到,泥人博物館隸屬錫惠公園,由于錫惠公園的統一管理,博物館的媒體平臺以及宣傳方式都受到一定限制。而泥人博物館作為惠山泥人線下宣傳的重要一環,其宣傳有一定欠缺。 推成出新 順應新媒體發展需要 無錫惠山泥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發展不容忽視。對于其出現的諸多困難,政府也推出了相應的政策,如開設惠山泥人大師培訓班,讓泥人走進中小學生課堂等。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積極創新思維,探尋順應時代潮流的方法,在新媒體時代,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與推廣的特點,拯救中國傳統文化。”實踐團隊隊長杜夢恬如是說。 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根據當下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趨勢,為無錫惠山泥人走出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制作泥人動畫片,讓孩子們從小就了解泥人熱愛泥人,為泥人的傳承培養后繼者;制作泥人表情包,人們在網上參與社交時,通過使用泥人表情包,將泥人的形象以及文化不斷輻射開去,不斷提升泥人知名度;開設泥人禮品網店,使贈送泥人成為一種時尚,不斷加速泥人的傳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無錫惠山泥人被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說明了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它是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表征,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