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古文書學”是近年來中國古代史學界新興的一門學科。本文首先整理概述了中國古文書學在日本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回顧了自2010年以來中國古文書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狀況,為歷史學界認識及了解這門新興學科提供學術史方面的梳理和歸納。
關鍵詞:古文書學;中國;學科;學界;關鍵詞;古代史;概述;整理;國家社科基金;學術
作者簡介:
【摘要】“中國古文書學”是近年來中國古代史學界新興的一門學科。本文首先整理概述了中國古文書學在日本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回顧了自2010年以來中國古文書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狀況,為歷史學界認識及了解這門新興學科提供學術史方面的梳理和歸納。
【關鍵詞】 古文書; 古文書學; 中國古文書學;
【基金項目】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文書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4ZDB024

Reflection on the Core and Boundar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簡介:陳望衡,武漢大學 城市設計學院、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陳望衡(1944- ),男,湖南省邵陽市人,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研究。 內容提要:中國美學史的核心是審美,審美集中體現在藝術的審美活動中,并在藝術審美活動中建構了中國美學史的基本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然而,在中國古代,審美并未止于藝術,亦延及人生、社會和自然等諸多領域,因此,中國美學史的邊界應當是人類社會一切生活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The core of aesthetics is aesthetic appreciation,which is collectively reflected in the various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art.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which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style,was then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rt.However,in ancient China,aesthetic appreciation was not only confined to art,but also extended to various areas of life,society,and nature.Therefore,the boundar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extend to the entire life of human being and related so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關鍵詞:中國美學史/審美/核心/邊界/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core/boundary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核心問題及其研究領域的邊界,但中國美學史這一學科卻有些特殊,其核心問題和領域邊界一直顯得不十分清晰。本文試圖就這一問題作一番粗淺的探索,以求教于同行。 探討中國美學史的核心與邊界問題,首先涉及美學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究竟是什么,對此,人們的有關認識一直存在著不同分歧。筆者認為,關于美學的學科定位,應當充分尊重學科創始人的觀點。西方美學學科的創始者主要為鮑姆嘉通、康德、黑格爾。他們的美學思想及理論體系應當成為我們思考中國美學史核心與邊界問題的重要依據。 鮑姆嘉通是沃爾夫學派的重要哲學家,1735年,在博士論文《詩的感想: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中首次提出應建立一門與人的情感世界相對應的學科——Aesthetik。從詞根來說,Aesthetik為感性學。感性包括感知與情感,而在鮑姆嘉通的理解和語義中,主要是情感。鮑氏的貢獻不僅在于首次提出美學這一學科,更重要的為美學鎖定了一塊特定的領域——情感,美學邊界由此得以明確。 康德從未給美學下一個定義,其突出貢獻是為美學確立了一個核心——審美,用他的語言表述則為“鑒賞判斷”。“鑒賞”是感性的,但加上“判斷”之后便說明鑒賞在本質上是理性的。康德為鑒賞判斷找到了四個理性定位:“無利害觀念的”、“普遍的”、“合目的性”、“必然的”。在這四個理性定位中,“無利害觀念”最重要,它決定著審美的本質[1](P39-79)。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為審美定位的四個理性均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在感性中,他尤為強調情感,并指出:“鑒賞判斷必須具有一個主觀性的原理,這原理只通過情感而不是通過概念,但仍然普遍有效地規定著何物令人愉快,何物令人不愉快。”[1](P76)這說明,康德是接著鮑姆嘉通言說的,他們在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上可謂基本上是一致的。 黑格爾是鮑氏以后第一個為“美學”下定義的人,但卻不同意鮑姆嘉通關于“美學”的定位,他說:“‘伊斯特惕克’這個名稱實在是不恰當的,因為‘伊斯特惕克’的比較精確的意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科學。”[2](P3)而美學應該不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它研究的應該是美。黑格爾在為其演講集《美學》一書所作的序中說:“這些演講是討論美學的,它的對象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得更精確一點,它的范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2](P3)。黑格爾對美學的定位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美的領域”;二是“藝術”;三是“美的藝術”。這三個層次是不斷推進的,越來越精確,最后定位為“美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