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毅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進步與反動、文明與野蠻力量之間的一場殊死搏斗。在這場實力懸殊的生死較量中,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 抗日戰爭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契機。鴉片戰爭后,曾在人類文明史上長期輝煌的中國跌進了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最低谷,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繼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各國列強紛涌而至,相繼染指中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向中國攫取了大量的領土、賠款和特權,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救亡圖存的斗爭,進步的仁人志士從來沒有停止過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前赴后繼,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表現了中國人民頑強的反抗精神。盡管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一次次被打斷,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沒有氣餒,而是一次次重新整裝出發。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達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中國人民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抱定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爭取獨立的壯麗篇章。抗日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將長期給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造成巨大危害和災難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徹底驅逐出中國,并收復了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神圣領土,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句號,為實現民族獨立創造了條件。 抗日戰爭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抗日戰爭既是一場中華民族挽救民族危亡、奮起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斗爭,又是一場抵制日本擴張、反對法西斯荼毒人類的偉大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捍衛人類文明、維護國際和平的世界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在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相繼崛起,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脅的形勢下,中國人民最先舉起了反抗侵略的旗幟,揭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起到了鼓舞和先導作用。全面抗戰期間,中國又長期牽制與抗擊了日本的主要兵力,遏制和延緩了其“北進”侵蘇及“南進”太平洋的步伐,制約和打亂了日本法西斯與德意法西斯的配合圖謀,在戰略上有力策應和支援了盟國作戰。此外,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重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展和勝利得到顯著提高,并對世界戰后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1942年元旦,中國與美英蘇三國領銜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這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也表明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同年10月,美英等國先后宣布廢除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徹底宣告了中國屈辱時代的結束。此后,中國又參與制定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國際法規性文件。為鞏固戰爭勝利成果,維護戰后世界和平,中國還參與籌劃創建聯合國的工作,并與美英蘇三國共同發起旨在制定聯合國憲章的舊金山會議,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從此,中國開始以能夠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身份重新走向世界,中華民族開始以能夠掌握自身命運的堅毅形象重新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責任編輯:李貝]
2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