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子女從父母那里獲取最溫柔、最純潔無私的母愛和既嚴格又起著榜樣示范作用的父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從而產生穩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獨立、樂觀、自信的個性;子女對父母關愛的體驗促使他們心身健康成長,孩子純潔的心靈中也會逐漸滋生愛的幼苗,從小愛父母、愛家庭,在學校中愛伙伴、愛集體,將來愛人民、愛祖國,成為有愛心、有責任感的青年。父母應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對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校學生有2/3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長應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并非裝潢豪華,設備齊全,如:為他們準備一張書桌、一個書架、設置一個固定的學習角,提供孩子必需的文化學習用品,是非常必要的,這既可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學習。為增強學習氣氛,家長和孩子還可以在墻上布置些激勵學習的字畫條幅、學習計劃、課程表等。為創造清新濃郁的文化氣息和高雅優美的藝術氛圍,可設置家庭圖書角,收看內容健康有益的電視節目,傳播準確科學的資料信息等等,給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響。 只要孩子是在進行正當的學習,家長就不要輕易去打斷孩子的思路。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孩子在學習時,家長在一旁嘮嘮叨叨,教導不止,還自以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這種教育方針不僅破壞了安靜的學習環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會因此產生厭煩情緒,影響到以后家長的說服教育效果。還有的好心家長在孩子做功課時,喜歡給孩子去送吃、送喝,以為這樣可以補充營養,提高學習效率。其實,這不光打斷了孩子的學習思路,而且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也會在嬌慣中給“吃”沒了。 要避免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子女管教過多,監督過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過多。事實上每個人的天賦和成長環境不同,實在無法處處都頂尖拔萃。作為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別人,當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喪而已,退而求其次,讓他成為一個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樂人,實比讓他成為一個壓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指導他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其學習成績逐步提高,讓孩子從中體味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信心,這無論是對當前的學習,還是對將來的處世做人都極有好處。實事求是,是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還要注意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在工余時間,家長鉆研業務,或通過讀書,看報等途徑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僅有益于自己,同時也有益于孩子。這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適應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同時也給家庭營造了一種好學、向上的氣氛,為孩子的學習帶來促動力。須知,在一個天天行酒令、日日設牌局的家庭中,再聰明的孩子也難以成才。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家長要尊重孩子。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家長和孩子之間就談不上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于家長來說,要尊重孩子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老是本著“你是孩子就要聽話”這種僵化的思維來考慮問題,甚至任意打罵、體罰孩子,完全把孩子視作家長的附屬品。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身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尊重,諸如面帶微笑和孩子談話,嘗試著和孩子共同探討問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都會使孩子感到家長的尊重。當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是尊重,他們就會從心理上拉近與家長的距離,這樣就會使得雙方的關系處于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總是擺出一副“家道尊嚴”的面孔,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說教。有些孩子逆反心理強,對此很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從而造成與家長關系緊張的局面。 家長要理解孩子。陶行知說過:“教育兒童,就要揣摩兒童的心理。”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這離不開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家長應該注意了解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做家長的如果對孩子有較深的了解,就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從容地解決問題,從而避免與孩子之間出現不必要的誤會而導致關系緊張。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孩子的情緒起伏、學習情況和生活狀況。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正處于思維發展的活躍期,思維還不夠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很容易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因此,家長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針對孩子所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而不是老拿“一歲孩子的衣服去給五歲的孩子穿”,這樣做怎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家長應該嘗試以孩子的觀念去看周圍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要信任孩子。有些家長總是說:“孩子長多大都是孩子。”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為他們安排好一切。殊不知這樣一來卻使孩子獨立性差、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長應該敢于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的勇氣,相信他們的智慧。家長可以在適當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諸如打掃衛生、疊被子、洗碗,甚至可以“創設”各種情景“放”孩子去探索,鍛煉他們的能力。比如學校開展的郊游等集體活動便是家長“放”孩子的一個好時機,也好似考驗家長敢不敢“放”、肯不肯“放”的試金石。只要家長敢于適當的“放”,那么必將發現孩子可以發展得更好!而這對于雙方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營造言傳身教的氛圍: 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應完善自身人格,對子女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父母應做到樂觀進取、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熱愛生活、情趣高尚(如看書、旅游、幫助他人),營造言傳身教的氛圍。 首先,家長要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要留心國際政治風云、國家大事,言談舉止與國家的命運、前途同喜同悲,培養孩子愛國情感。如臺灣問題成為目前的焦點,可讓孩子和你一起看電視、報紙、雜志上關于臺灣的話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孩子明白臺灣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有人從中作梗,身為中國人有信心、有能力、更有義務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每個家長要多學習岳飛母親的鴻鵠之志、博大胸懷…… 生活中要自覺按時上下班,積極工作;為人正直、清廉;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給孩子以榜樣進行熏陶。 其次面對文化商品紛沓而來,家長要分情良莠,區別真、善、美、精和假、惡、丑、粗,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多看書看報,知曉一定的政治經濟、天文地理、藝術體育等知識。家長的博學多才會成為孩子上進的動力,會自覺地加強自身鍛煉,提高自己,向家長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面對幾代人寵愛的獨生子女,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也是家長應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門一再重申,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層原因的。現實中青少年屢見不鮮的自殺案件不能不為我們敲響警鐘。家長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評,正確面對挫折,于失敗面前百折不撓。要幫孩子分析挫折,與他一起笑對挫折,戰勝挫折,還可有意識地創設適當的挫折情境,讓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鍛煉挫折容忍力,使他們在逆境中經受意志品質的磨煉。可以讓孩子隔幾天過點“苦日子”,吃幾餐粗糧咸菜,對孩子買玩具、制新衣等要求不能有求必應,要求他們進行某些難度較大的實驗,在比賽中有意識安排與強手交鋒,利用寒暑假送他們到艱苦的環境中磨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