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人把秋分節氣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秋分時節,地面上下的熱氣處于平衡狀態;秋分過后,金氣斂降、壓力增加,地面以下陽氣漸多于地上,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樹葉漸黃,北半球白晝一天短過一天,黑夜一夜長過一夜。 此節氣后重在養“收”、養陰。所有與升陽、散陽有關的情緒、運動、飲食、穿衣都應有所收斂、節制。要注意保暖,勿過食辛辣,當收斂神氣,早臥晚起。秋分養陰,可適度平補 平補,就是吃一些性質平和,不寒不熱,滋潤養陰又不滋膩礙胃的食物,如藕、蓮子、紅棗、山藥、銀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或者也可以在養陰的食物中加入溫性的食材,中和滋陰食材的寒涼,以達到中正平和,既補陰津,又避免脾胃受寒涼損傷。 秋天,動物們都在增加皮下脂肪含量,為冬天御寒做準備。民間有立秋這天“貼秋膘”的習俗。為什么前幾個節氣中,我們都沒有強調這件事情,主要是現代人飲食習慣和前人大不相同。夏天脾胃飽受寒濕之苦,況且整個夏天都在養長,陽氣耗散在外,立秋時節,脾陽未復,中焦虛弱,消化功能差,根本經不起滋補的考驗,所以之前的節氣養生中,我們只是建議清補,喝點粥,吃些五谷、青菜就是最好的。 秋分節氣過后,寒意漸濃,此時單純依靠清補,我們的身體不足以抵御深秋的寒冷,加之經過前幾個節氣,金氣不斷斂降,把陽氣潛伏入地下,人體的陽氣也逐漸回歸臟腑,脾胃漸覺充實,似乎又激活了吃貨模式。 {平補首選老鴨湯}“秋風起,鴨子肥”,鴨子以雄者為良,老者為佳。鴨肉味甘咸,具滋陰養胃清肺補血之效,補虛而不燥熱,適于治療血暈頭痛、陰虛失眠、肺熱咳嗽等癥。老鴨同豬蹄煮食,能補氣肥體;同糯米煮粥吃,有養胃補血生津之效。 {枸杞山藥粥}補脾養胃,補腎澀精,益肺生津,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品,亦是食品。并山藥性平,不溫不燥,不寒不熱,而且純補無泄,直接當食物吃身體一點不適的反應都沒有,食枸杞山藥粥,滋陰潛陽。 {平補陰陽吃枸杞}枸杞可補腎生精、養肝明目、消除疲勞、美白肌膚。入肝經,能補血,入腎經,能滋陰,是平補陰陽的好東西。30歲以下的人,多少歲每天就吃多少粒,年齡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即可。年輕人火力壯,最好用水煮,可讓枸杞藥性有沉降之力,能補到肝腎里,既補得踏實又不會上火。保暖or秋凍 這個時節,需要保暖,早晚添衣御寒,睡覺閉窗,蓋好胸腹。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能提醒肌體開始收斂陽氣,對于冬之收藏陽氣有利,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經得起凍。 3個部位凍不得: 腰部不能凍,腰部著涼容易導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導致腰腹部的疼痛; 腹部不能凍,腹部屬陰,脾為至陰,最不能受涼,受涼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日久脾胃受損; 后背部不能凍,后背受涼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發熱。 哪些人不宜秋凍? (1)體質虛寒者最好不要秋凍; (2)像體質較弱的兒童、容易感冒哮喘、慢體質偏寒的孩子都不適合“秋凍”; (3)患病期間也不要秋凍; (4)天氣忽冷忽熱的時候不宜秋凍。 所以該如何保暖,也就非常明確了,那就是保護好腰腹部和后背,適時添置披肩和圍巾,護好風池、風府和風門三大易受風寒侵襲的穴位,保護好肺氣。 {秋涼腰痛簡便保護法} 1,熱敷腰部及大椎穴,委中穴,承山穴。最簡單的用個暖水袋就行,每次十分鐘; 2,黃酒溫熱后,涂于腰部及痛點,然后用暖水袋熱敷; 3,艾灸,腰部酸沉無力,可先灸神闕穴,后灸腰部,每次時間20分鐘。 潤肺不忘溫脾胃 秋分之后,天氣燥盛。人體感傷燥氣,易傷津液,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胸悶咳嗽諸癥,此時需要生津潤燥,但是不能忘記,同時還需溫護脾胃。 蘋果、梨子、松仁、甘蔗等養陰清火潤肺之物及百合、蜂蜜、白木耳、廣柑、白果、紅棗、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皆可適時多吃。再者,可吃些白蘿卜,生熟皆可,最有潤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功,且屬當令食物。 我們都知道水也好、果汁也罷,首先需要胃來把液體溫暖到與人體體溫一致時,才能開展運化吸收,轉化成人體的津液以潤肺燥;潤燥之品,如麥冬、百合、川貝、梨、石榴等,多偏涼性,久久服用,恐傷脾胃陽氣,所以在暢飲秋梨汁、石榴汁、麥冬飲等甘潤的飲品潤燥時,不要忘記對脾胃的溫暖照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飲品中加入姜汁,生姜溫肺化飲,溫脾胃的作用非常強。況且,深秋寒意不可小覷,需要生姜散寒氣。 還可以采用外治的方法,溫暖脾胃: {食鹽炒熱溫脾法}白露節氣將至,秋涼漸濃,整個夏天,貪涼造成寒積脾胃,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此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g,置于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也可用肉桂粉,蓽撥粉,高良姜粉各10g,裝入紗布袋內,夜間置于臍上,能起到溫脾胃,止吐瀉之功。 {艾灸肚臍溫補脾胃}很多脾胃虛寒的人腹部總是怕涼,一吃涼的東西就腹瀉,而且總是消化不良。神闕穴,即肚臍,用艾條灸可以溫補中焦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部怕涼的癥狀。每日上午9-11時,艾灸15-20分鐘。 怎樣判斷是否脾胃虛寒?飲食寒涼會出現胃部絞痛,或者用雙手碰觸腹部,溫度偏涼,按上去發硬者,屬于脾胃虛寒。收斂神氣助失眠 收斂神氣是為了避免燥熱內生。晚睡熬夜、思慮過重、過食滋膩食物等都會導致燥熱內生,從而產生一系列傷津的干燥癥狀。這與外感燥氣的癥狀相同,如咽喉疼痛、口干舌燥、肺熱咳嗽等,不同的此“上火”癥狀是內因影響導致的。所以在秋季,要尤其注重保持心情平和,以助睡眠。 {柏子安神粥}柏子仁半兩洗凈瀝干,放入杵臼內搗為細泥備用,粳米二兩洗凈,入沙鍋內,大火熬開,放入柏子仁,文火熬制一刻鐘,少加鹽,可食。功效:養心神,潤肺燥,安魂魄,通腸腑。 {靜神調息養心法}這是調養心臟的保健功。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頜內收,將右手放于左胸的心前區,閉合雙目,使精神進入寧靜狀態。慢慢地調節呼吸,使呼吸速度緩慢而深沉,然后右手根據呼吸的速度順時針地輕摩心臟,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按摩36圈。有運行氣血、養心安神的作用。 {百合水泡腳}睡前熱水泡腳,極有斂陽之效。百合水泡腳治療神經衰弱,取鮮百合100g,酸棗仁20g,遠志15g。將鮮百合浸泡一夜,與酸棗仁,遠志加水2000毫升煮沸,取汁入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浸泡雙腳,每天睡前1次,每次30分鐘,7天為1療程。可安神寧心,益氣補中,對神經衰弱型失眠,多夢很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