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點外賣的時候,看到了一家主打陜西美食的店,店主推薦里主推了biangbiang面,雖然一直知道這個美食,卻從來沒有吃過,看著美味十足的配圖,鮮紅的辣子,筋道的面條,真的是抵制不了誘惑,嘴間瞬時產生了唾液。 外賣到了,迫不及待打開包裝盒,一絲辣香味撲面而來,充滿了整個茶水間,我不禁感嘆,竟然還有這么寬的面,作為一個山東沿海的妹子,自然沒見過這陣仗。趕緊嘗嘗是不是傳說中的那么美味。嗯,怎么說呢,筋道、酸香、麻辣,面的口感和辣子醬的美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口口留香。 可能你們覺得我說得夸張了,但是我確實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美食,如果把它形容成一個女子的話,那一定是“豪放派”的,大方、果敢,毫不做作。這與我以前吃的家鄉的面是不同的感覺,家鄉的面總是滿滿的面湯,細細的面條,是絲滑的,是“婉約派”。 就因為吃了這個面,所以去查了它的典故。 傳說,一位窮秀才來到咸陽,他路過一家面館時,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于耳,一時饑腸轆轆,就走進去叫了一碗面。這么美味的面條,頃刻間就被秀才吃了個精光,可當他準備付賬時,卻身上摸不出一個子來。 你想賴賬?想吃霸王餐?你以為你是城管啊! 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脫身之計。他問小二:“你家這面何名?”店小二說:“biangbiang面。”秀才便問:“biangbiang字咋寫?” 這家面店可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面做得特殊,面與面板摔打撞擊,“biangbiang”也,故稱“biangbiang面”。 biang字咋寫,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誰也沒去想過。見店小二答不上來。秀才頓時有了主意,他說:“小二,你與老板商量過,本人今天沒錢,可否寫出‘biangbiang’二字,換這碗面吃?”店小二頃刻間回來,說:“成。”店家心想:“古來就沒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窮秀才怎么賴賬。” 秀才寒窗苦讀,功不成,名不就,眾目睽睽下,落到賴賬這般田地,可謂是境地凄涼呢!罷罷罷,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嘗不能? 秀才一聲大喝:“筆墨伺候!”只見他筆走龍蛇,大大地寫了一個□!他一邊寫一而歌道: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 推了車車走咸陽。 秀才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 秀才寫罷擲筆,滿堂喝彩。從此,“biangbiang面”名震關中。這首歌訣久唱不衰。 “biang”,聲調為第二聲(陽平),象聲詞。筆畫復雜,并未被收錄在字典中。許多時候它更像是陜西的面文化,一個陜西面派的文字圖騰。 如此的大氣,如此的豪邁,那么biangbiang面到底什么樣呢?沒吃過的人想象一下吧。這是一種手工搟制,寬似褲帶的面條,長二尺有余,調以各色臊子、油潑辣子,香饞誘人,關中農村婦孺皆知,家家會做,人人喜食。 關中流傳:“門簾掛個席片子,屋里吃著biangbiang子。”可見關中富饒的象征,愛吃不愛穿,biangbiang面放油潑辣子最香,從古到今,面館到家庭餐桌均放四個小吃碗(鹽、辣、醋、醬)。 附: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做法 材料: 手搟面二斤(因人而議)、辣椒面(最好是陜西歧山的)、花生油、胡蘿卜、青蒜、蔥、姜、蒜、花椒(若干) 做法: 1.胡蘿卜切絲,開水焯熟,備用 2.青蒜、姜、蒜、蔥白切碎,備用 3.面條煮熟、箜干、可過水 4.花生油加熱,倒入花椒,中火,油滾熱 5.面撈出置碗,在面條上撒勻蔥姜蒜、青蒜、辣椒面 6.熱油趁熱迅速潑在面上 吃完這碗面,真是撩咋咧~~ |
|